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普陀山多宝塔
普陀山多宝塔
陈舟跃(浙江省舟山市文管办)
摘要:在建立普陀山多宝塔“四有”档案工作过程中,比较藏传佛教建筑艺术风格,探讨多宝塔外在形式渊源以反内在文化特质,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提高了对多
宝塔的认识,强调多宝塔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元代藏传佛塔在汉地发展演变的见
证。
关键词:多宝塔;藏传佛教;藏传佛塔;文化交流;曼荼罗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62(2007)06—0064-06
“施钞千锭”.从苏州购太湖石建造而成,故又名。太子塔“…。不幸的是在四十年前的那场“文化革命”中,多宝塔塔身一十二尊雕刻精美的佛像以及部分艺术含量较高的构件遭到严重毁坏。也许是羞于面目全非的佛像,“文革”以后多宝
2006年4月笔者着手普陀山多宝塔“四
有””档案调查工作。面对自孩提时代就时常瞻仰的多宝塔.感觉依然还是那么的陌生。与众不同的造型、塔身壶门佛龛中在“文革”期间被毁坏的佛像,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伴随着诸多疑问,拉开了多宝塔“四有”调查的序幕。多宝塔位于“海天佛国””o普陀山普济寺前海印池东南隅,与著名景点“百步沙”相隔海滨大道。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由当时宝陀
塔塔院一直处于关闭状态,人们只能隔墙遥望宝
塔顶礼膜拜。尽管如此,多宝塔的建筑结构、雕刻艺术、精湛工艺、尤其是深邃的宗教意义仍然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宝塔通高18.17米,包括两层台基,三层这个故事是“老鼠嫁女”的中国型次生形态。清代绵竹年画中另有一幅《神猫图》斗方(图二),画一只威武的花猫,口含一只老鼠,在画上部的桃形图案上写着:“此猫如虎.取消众鼠,行走似箭,可称神武。”乡村农民害怕老鼠糟蹋粮食、咬坏衣物,过年买一张《神猫图》贴在厨房门上,象门神一样,对老鼠起威慑作用。从祈鼠巫术到养猫灭鼠,是农民思想解放.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增强的表现。因而。传统的“老鼠嫁女”的故事便增添了老鼠嫁猫,反被猫吞的尾巴;也才出现了像绵竹年画中那幅神猫袭击老
观音寺(今普济寺前称)住持“道高一世,德
感九重”的孚中怀信禅师受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化为家猫以后的意识。因此,“鼠女嫁猫”应是相当晚的时间才产生的故事。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鼠女嫁猫”故事始于明代。
[明]刘元卿《应谐录》:齐奄家畜一猫,
自奇之,号于人日“虎猫”。客说之日:“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日龙猫。”又客说之日:“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日云。”又客说之日:“云霭蔽天,封倏散之,云固不敌风也。请更名日风。”又客
说之日:“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日墙猫可。”又客说之日:“维墙
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之日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日:“噫唔!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哉!”(《续说郛》卷第四十五)
鼠迎亲队伍的《老鼠嫁女》图。尽管名称还是
“老鼠嫁女”,但这幅年画的深层象征意义已不止是“送灾纳吉”,而是加强了人们除害灭鼠的现实愿望。
万方数据
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
塔身及顶部塔刹。无论台基还是塔身,各层平面均成正方形,立面成横宽于竖、向上收分的梯形。高耸的塔身结合层层的横向分割线条,使宝塔显得稳定、庄重,犹如定海神针屹立在海天佛国。两层台基均取材花岗岩块石,分层垒砌。下层台基高2.88米,底面尺寸11.96x11.96米,顶面尺寸11.19
x
11.19米。四角双斜柱护角,
底置双马蹄形柱础,上顶双莲花托钵支撑顶角沿对角线外昂螭首。上层台基高3.13米,底面尺寸6.53×6.53米,顶面尺寸5.8x5.8米。四角单斜柱护角,上顶莲花托钵,支撑上层台基顶角沿对角线外昂螭首。两层台基顶面边缘处置栏杆,下层每侧五间,上层每侧三问。华板有雕刻精美图案,五谷、花卉题材。其中下层栏杆东、南侧华板上嵌有护法神及供养人像。上层栏杆西侧明间华板题刻:“无为陈性良修多宝塔,庚申庄蕴宽书”。角部望柱置于角部螭首背面凹坎中,其余望柱下置平伸螭首,作张口吐水状,形态生动。下层台基顶面、上层台基四底角起约10厘米处分别残存四大天王雕像”o。上层台基南侧立面左上角嵌有“监造绘图工程师朱贺迟,安徽无为县陈性良重修,天津启新公司洋灰造成”碑记。
塔身取材苏州太湖石,质地细腻润滑。由地袱、基座、正身、上下檐四部分组成(下层上檐即上层地袱,塔身高度由地袱起至上檐口计算)。一层塔身高度3.575米,其中基座高1.38米。基座下半部素面收分,上半部雕刻图案共三个层次,由下而上分别为湍流水波纹、如意祥云、五组重山。寓意须弥山外围之九山八海及佛理之博大精深。基座之上正身,立面收分呈梯形。四面凿壶门佛龛,龛内各朔结跏趺坐佛像一尊于莲座之上.在放射状背光的映衬下显得“慈容妙丽,俨然如生”。虽然头部、手部均遭毁坏,身佩璎络仍清晰可辨,应该为四尊菩萨像。壶门佛龛底宽约1.4米,向上收分。龛尖没人下檐底,寓意菩萨果位尚未圆满。正身除壶门佛龛之外其余作灵鹫石处理。四角外各置一虬龙柱,向塔身中心略微倾斜,上琢腾云驾雾虬龙,栩栩如生。壶门佛龛前的基座顶面留有置十八罗汉雕像的白色粘土痕迹.东、西、北侧各五尊,南侧三尊”1。西侧佛龛壶门上有题记:“佛弟子殷必胜同妻,女
万
方数据普陀山多宝塔
僧人朱氏妙清,元统二年十月吉Et志”。南侧佛
龛壶门上有题记:“大明万历二十年常州府无锡
县泰伯乡信人周祖德重修,捐产报亲,同弟周祖庆助银五两”。北侧佛龛壶门上有题记“佛女弟子孙三娘法名妙清助”,但已模糊不清。二层塔身高度2.5米。地袱四周置栏杆,每侧三间。华板图案为宝瓶,中间一尊,两边对称各半尊。南侧明间华板上题刻“民国八年、永劫常住、无为
陈性良重修、王人文敬书”。地撒中央为弧线基
座,过度到二层正身。正身立面收分成梯形,四
面凿壶门佛龛各朔结跏趺坐佛像一尊于莲座之
上。佛像毁坏严重,除底部莲座及背光外其他图
案难以辨认。但根据依稀轮廓不难发现其中有佛
像头部明显大于正常比例,应该有头冠等饰物。南、西两侧佛像背光与其他放射状背光不同,为三层近似长方形环光。三层塔身高度2.347米。
地袱四周置栏杆,每侧三间。华板形式与二层塔
身一样。中央基座,之上正身立面收分成梯形,四面凿壶门佛龛各朔结跏趺坐佛像一尊于莲座之
上。后有放射状背光。佛像同样毁坏严重,难以
辨认。其中南侧佛像明显与众不同:头冠两侧有飘带飘起,右手似作无畏印状,左手疑似持金刚
杵之类法器垂直莲座。正身之上三重檐逐级向上
扩展,下檐呈圆弧形状过渡,中檐作仰莲装饰每侧九瓣,上为平身檐过度到塔顶。各层外檐四周均有藏文琢刻“六字真言””1,字体近似现代汉字黑体,十分规整。塔顶高3.37米,形同一座
小型覆钵塔。由地袱、基座、覆钵体、须弥座、仰莲露盘、宝瓶以及地袱四角蕉叶组成。地袱中
央基座.之上置饰有倒挂莲梗荷叶覆钵,按三层每层八叶交错分布。覆钵体顶置须弥座过度到直径约0.97米仰莲露盘,仰莲花瓣按三层每层12瓣交错分布,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中间耸起饰有八朵莲蓬盘顶支撑全塔最高处的黄色琉璃宝
瓶。与其下各层地袱边缘置栏杆不同,塔顶地袱
四角各置一外翻蕉叶,琢以各式祥云图案。蕉叶与基座之间各有水泥裹敷钢筋拉撑。
多宝塔外观造型与我国其他佛塔相比称得上
别具一格,两层台基采取汉地古建筑十分少见的
立面收分形式。上层台基四底脚外缘所置四天王
雕像非常直观地显现了佛教传说中须弥山周围四方人类社会的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庐
65
日川文物2007年第6期
四部洲。显然,下层台基寓意的是佛教认为的“欲界”。由于佛、菩萨应该处身传说中的“无
色界”,所以介于“欲界”和“无色界”之间的上层台基自然是“色界”所在了。这种利用建筑本身的形状变化直观地刻画出佛教传说中“三
界”理念的表现手法在汉地古代佛塔中实不多见。然而,关键问题是这三层塔身四面一十二龛
中在“文革”期间被毁坏的佛像究竟都是些哪些佛,又是如何排序的?中国汉地佛教寺院佛像、菩萨像一般都按一、三尊单数部署。大型寺庙一般都在太雄宝殿供奉一主尊佛像,而较小的寺庙则多有“横三世”、“竖三世”、“三身佛”等排序方式o“,未曾有“四佛同殿”一说。且一层
塔身四面佛龛中为身佩璎珞的菩萨像,所以不存
在“竖三世”佛纵向部署的可能性。更何况多宝塔上佛像面朝四方,似乎与方位有着某种关系。那么既然叫“多宝塔”,佛像内容会不会与多宝佛有关?佛教传说有一多宝佛常年居住七彩宝石镶嵌之宝塔中,非常赞赏释迦牟尼说《法华经》
的功德,故邀请释尊人塔并肩说法。但多宝塔实
际情况为一佛一龛,实难与多宝佛之传说附会。
随着“四有”调查的深入,塔身上以前未曾
予以特别关注的诸多方面被逐渐重视.成为思
考、探讨问题的重点。如佛像上有头冠、飘带、疑似法器装饰,塔身外檐四周藏文“六字真言”等。汉地传统佛教造像自唐代以后基本定型,佛像作“螺发肉髻”,除衣着、背光外一般少有其他装饰,且尺寸量度有着严格的规定,故一直以
来有“千佛一面”之说,各佛差异仅体现在手印
变化上。佛像上有头冠、飘带以及疑似法器等装饰说明了多宝塔上佛像与汉地传统佛教造像有着很大差异。塔身外檐四周藏文琢刻的“六字真言”为雪域民族“圣言”,说明多宝塔可能与藏传佛教有着某种关联。多宝塔台基、塔身上虽有栏杆,但并无台阶可以攀爬,而元代以后添加“六字真言”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六字真言”应该是元代初建时所成,可以初步认定多宝塔可能是一座藏传佛塔。与汉地佛教不同,藏传佛教建筑有具有比较明确的模式。“总的造型为横长方体,土石的外墙均有收分,尤以石墙收分较大,外观上取得了稳定向上的效果”_BJ,如雄伟的布达拉宫就是由众多同类结构建筑所组
66
万
方数据普陀山;宝塔
成。这种与汉地传统建筑有着明显差异的结构形式却与多宝塔台基、塔身结构形式如出一辙。“藏传佛教由于宣传‘三界’之说的影响.建筑大都以纵向自下而上的三个层次为布局结构,这种布局在西藏寺院建筑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如果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即如递进的三个乐章。概括地说,这种纵向结构可分为:下部这是第一层次,是“欲界”的象征,它的象征意义主要靠‘借景’来体现。这些建筑均居高I临下,在这些建筑的下方,或远或近,均有村寨居民与寺院建筑构成群体建筑的整体系统。在佛教看来,这就是‘此岸’、‘欲界’所在。第二层次是‘色界’的象征。由于寺院大都建于山阜之上,由山脚下的村落居民到达山上阜上的寺院都有漫长曲折的石凳道相连,仿佛攀登天梯。第三个层次,即寺院的顶部。大都是佛殿建筑.放存佛骨、佛塔.是‘无色界’的象征“…。比较多宝塔,不仅直观地采用塔身形状变化以刻面佛教“三界”理念,而且宝塔周围存在宝陀观音寺和居民村落,符合藏传佛教建筑构筑特点。此外。中国历史上仅有过汉地和藏传两种佛教(佛教的显宗和密宗),唯有藏传佛教造像有头冠、飘带、疑似法器等装饰,如“阿弥陀佛无明妃的著冠身相为无量寿佛”等等”…。汉地佛像一般不作这些装饰,因此可以确定多宝塔上佛像属于藏传佛教造像范畴。追溯多宝塔建塔之初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社会宗教形态,更能说明多宝塔不外乎是
一座藏传佛教塔。元政权建立之初,元世祖忽必
烈就十分崇尚藏传佛教,从13世纪60年代封藏传佛教萨迦派僧人巴思八为国师统领全国佛教事务,到13世纪70年代“诏以僧亢吉祥、怜真加(杨琏真伽)、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1“.教为国教的政策倾斜是显而易见的。到元代中后期,虽经文化融合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之间的差
志去追捧汉地佛教。虽有记载宣让王曾向孚中禅师求法,这只能说明宣让王对“望重当世”的孚中禅师怀有敬重之情,或许包含了宣让王对禅宗
驻杭州“总统”江南佛教事务,这种力推藏传佛距不像元初耶么大,但元政权崇尚藏传佛教这点
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为多宝塔“施钞千锭”的宣让王帖木尔不花是一名元政权的皇室成员.也是一名藏传佛教信徒,没有理由会违背皇室的意
日川文物2007年第6期修法有过兴趣,但并不能表明宣让王就是一位禅
宗弟子。所以宣让王“施钞”建塔行为必须是在基于自己皇族利益之上、为家族的宗教信仰而为之。况且在元政权带有强制性宗教政策的督导下,建多宝塔这样的浩大工程即使没有宣让王的
“施钞”。也难以摆脱杭州“江南佛教总统府”
的“总统”。作为14世纪30年代的产物,多宝塔必定会深深烙下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
方面的历史印记。所以多宝塔就是一座元政权所
崇尚的藏传佛塔。
多宝塔既然是藏传佛教塔,那么对塔身一十二龛佛像的探究就应该从藏传佛教的根本着手。藏传佛教认为显教是佛主释迦牟尼对一般信徒的说教,而密教(藏传佛教)则是佛主释迦牟尼的
法身——大日如来对自己内部众徒所传授的“秘
密真言”。所以这种“不能外传的邃奥法门”自然就具备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反映在佛教造像上与显宗相比更是有着明显差异。藏传佛教造像由于受印度文化影响往往显得丰肩、细腰、肥臀,且手印繁复。后又采纳部分西藏苯教的神像特点,常以头冠飘带、各种法器装饰。这类造像通常被称为“梵式”造像,在元代早期汉地藏传佛教造像中出现较多,如杭州飞来峰藏传佛教造
像。时处元代中晚期的元统年间,经过长期文化
交流、融合,一些“梵式”佛教造像原来具有的鲜明个性已经被崇尚“儒雅”的汉地传统审美意识所模糊。同时,某些原来带有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造像也被汉地传统文化所汲取。如今,时常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及各种飞天形象便是其中典型例证。藏传佛教根据密宗的两部大法《大日经》、《金刚顶经》的要旨,把佛界分成为“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其中胎藏界表理德,金刚界表智德,以此来表示大B如来色一C,,--法、理智二门,并绘制出了相应的曼荼
罗…1。金刚界曼荼罗共九会,其中最主要的便
是说明佛果行相的“成身会”,也称“羯磨会”。其组织中央为大金刚轮,表示五佛所住的楼阁,楼阁中央法界体性智现大日如来。由四智流出四方四佛。大圆镜智现东方阿朗佛,平等性智现南方宝生佛,妙观察智现西方弥陀佛,成所作智现北方不空成就佛。四方四佛为供养中央大日如来,于大日如来四方现出四波罗蜜女菩萨围绕,
万
方数据普陀山;宝塔
表示四智摄归总体。胎藏界曼茶罗则是根据《大日经》的要旨所绘制,中央为八叶院画八叶莲
花,最中央的莲台上是大日如来,八叶上面画四
佛、四菩萨,表示大日如来的四智四行,总称八叶九尊,为毗卢遮那全体,又为胎藏界曼荼罗的根本总体。《大疏》””第四卷说明四佛的意义是:“东方宝幢佛是菩提心义,菩提心犹如大将幢旗,如来万行亦以一切智愿为幢旗。南方开敷花王佛是大悲万行开敷义。北方天鼓雷音佛是如来涅檗说法智,不同二乘涅禁永寂,故以天鼓为喻。西方无量寿佛,是如来方便智,以众生界无尽故,
大悲方便亦无尽,故名无量寿。”又卷二十说明
花台四隅四菩萨的意义是:“东南普贤是菩提心,若无此妙因,终不能至大果,故最初得名。西南文殊是大智慧.断无始无明之根。虽有菩提心而无慧行,即不能成果,故次明之。西北弥勒是大悲,若慧而无悲,则方便不具不得菩提,故次说也。东北观音即是行愿成满,若未成果时观之,此则差次浅深,今以如来平等慧观,从因至果但是如来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叶皆是大日如来一体也。”胎藏界从众生烦恼欲处起,金刚界从佛
果智上起,所以胎藏为生界本有,属理,金刚界
为佛界修生,属智。两部合在一起表示色心理智互具不二,被藏传佛教誉为“无上法界”。比照多宝塔上佛像,很容易发现三层塔身一十二龛佛
像与藏传佛教“无上法界”之间的一一对应关
系:金刚界四方佛、胎藏界四方佛、四方菩萨。金刚界大El如来摄归于“四智”总体;胎藏界四佛、四菩萨表示大日如来的四智四行。由于胎藏界从众生烦恼欲处起。且八叶(四智、四行)为毗卢遮那全体(整体),又金刚界从佛果智上起,且金刚界曼荼罗描绘的是大日如来最初为金刚
手、观音等十地菩萨在阿迦尼吒天宫所示现的
(大日如来的色究竟天),但是为了摄取此会所遗漏的根机,下降到须弥顶重为示现的情景,所以金刚界四方佛位于较高的第三层塔身,胎藏界四方佛、四方菩萨分别位于第二层和第一层塔身。
至此,可以确定多宝塔上佛像排列的顺序应该
是:第一层塔身:东为普贤,南为文殊,西为弥勒,北为观音(多宝塔南北轴线与正北方向向东偏移约17度,因此观音实际处在东北方向,与胎藏界曼荼罗中观音的坐向相符,其他类似)。
67
四Ⅲ文物2007年第6期第二层塔身:东为宝幢佛,南为开敷花王佛,西为无量寿佛,北为天鼓雷音佛。第三层塔身:东为阿朗佛,南为宝生佛,西为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又三层塔身楼阁式布局吻合曼荼罗大金刚轮中佛、菩萨居住楼阁之描绘,且每尊佛像、菩萨像坐姿、方位均与曼荼罗中所示现的一致,所以台基以上三层塔身表示佛、菩萨所处须弥山顶的“无色界”,也是藏传佛教“无上法界”曼荼罗核心部分的立体表现形式。
令人疑惑的是多宝塔既然是藏传佛塔,为何
在外形上与其他藏传佛塔相去甚远,尤其是塔身及塔刹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模式“…。源于印度堵波,始于吐蕃时期的藏传佛塔经过长期文化冲突、融合,到了西藏佛教“后弘期”已基本形
成了自己的形制。如卫藏地区的八种类型佛塔”“【l“,其实都可以归l司于一种基本模式,即
“瓶式塔”。瓶式塔由十分明确的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方形台基上为塔瓶和塔刹,塔瓶和塔刹的横截面一般为圆形。“塔瓶分瓶垫、龛门、宝瓶等;塔刹南横斗基、横斗、轴、横斗、撑伞莲、十三相轮、阴轮、阳轮、伞顶、月亮、太阳等组成”…1。例如南尼泊尔建筑艺术大师阿尼哥建造的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初以前典型的藏传佛塔建筑形式。除塔身外形,多宝塔塔身佛龛
中雕刻精美的佛像与具有明显纽瓦尔艺术风格的
元初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以及北京妙应寺白塔上
佛像相比要显得“慈容妙丽”,更加符合汉地传
统审美意识”“。元政权建立之初,藏传佛教随蒙古民族势力范围的扩张渗透到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元世祖忽必烈推行“以儒治同,以佛治心”的治国策略“…,与藏传佛教有关的建筑、艺术开始大量出现。然而随蒙古民族进入汉地的
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和石刻艺术应该属于藏传佛教
萨迦派与西夏藏传艺术的结合,如元初杭州。飞来峰就是西夏藏传风格与西藏萨迦派风格过度时期风格糅合的作品”ⅢJ,与当时卫藏地区的建筑、艺术风格相比不尽相同。此外.元初“以儒
治国,以佛治心”策略实际上已经表明元政权对
某些汉地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意识、审美观念的尊重,所以就出现了“实际上,杨琏真伽已经考虑到江南汉人的习惯,飞来峰造像大多是佛、菩萨、佛母造像,除了金刚手和宝藏神之外,并没
68

万
方数据普陀山多宝塔
有出现任何形容怖畏的护法神,更没有一尊双身本尊像……”[2lJ时至元代中后期,汉藏、汉蒙文化进一步融合。作为文化融合的结果,多宝塔上佛像形式以及艺术手法都表现出更为接近汉地传统宗教意识和传统审美理念的迹象,甚至连藏传佛塔传统瓶式塔身也开始出现了汉地传统亭台楼阁式建筑形式。可以说多宝塔无论在宗教意识、建筑艺术还是在审美理念上把长期文化融合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模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多宝塔也体现了元代中后期藏传佛塔建筑形式的一种发展趋势。假如元代的存在历史更长一些,后人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于多宝塔这样的藏传佛塔。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如此。元代后期朝纲混乱,对百姓的残酷压榨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元政权迅速泯灭于各地农民起义的斗争中。元代以后,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已由原来的藏传佛教萨迦派转变为格鲁派,原来的萨迦派建筑、艺术风格不复存在。明清两代为安抚蒙藏同样倡导藏传佛教,兴建了许多藏传佛塔。然而明代以后出现在汉地的藏传佛塔并不是元代藏传佛塔的继续和发展,而是以卫藏地区传统佛塔形式作为新的起点,结合汉地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明代以后除单座瓶式塔外,还出现了金刚宝座式佛塔这样一种新的藏传佛塔形式。金刚宝座式佛塔是在金刚宝座式台基E以金刚界曼荼罗“羯磨会”五禅那佛的位置布置建造五座佛塔。中间佛塔要远大于周嗣四座塔,寓意大日如来,周围四小塔分别寓意东方阿朗佛,南方宝生佛,西方弥陀的台基比较接近藏传佛教建筑形式,其上佛塔为鹾藏瓶式塔结构,如建于明天顺年问的昆明妙湛
寺金刚宝座式藏传佛塔。此后的金刚宝座式佛塔
觉寺和建于1748年的北京碧云寺藏传佛教金刚宝座塔。这种汉地藏传佛塔形式上的转变向人们展示了与元蒙时期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证明了普陀山多宝塔是元代汉地藏传佛塔发展演变的“绝版”。
源于雪域高原的藏传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作为
统治阶级治国工具经历了元、明、清三个历史朝
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明代中期金刚宝座式佛塔则更加富有汉地传统文化色彩,台基逐渐演变为须弥座形式,其上五佛塔也成为了汉地传统“密檐式”佛塔形式,如分别建于1473年的北京正
日川文物2007年第6期代,其中包涵的宗教、建筑、艺术、审美等内容
早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藏传佛塔虽说只是一种宗教性建筑,但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却是多方面的。元初开始的文化交流到了元代中后期
逐渐融合,其结果导致藏传佛塔建筑、艺术形式
发生演变,多宝塔便是这一演变趋势的代表作。然而,这种“演变趋势”最终随着元政权的衰
败、灭亡而终结。多宝塔因此由“趋势代表”凝
固成“趋势绝版”。如果说杭州飞来峰元代藏传佛教石刻造像象征着元初汉、藏、蒙、西夏文化交流的开端,那么多宝塔则是这种文化交流结果的真实写照,两者之间的“递进”关系毋庸置疑。此外,多宝塔还直观地展现了代表十四世纪中叶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一件极富魅力的艺术珍品,对研究元代
社会历史、社会文化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本
文图见封三)
注释
[1]“四有”即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的四种必要措施:一、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二、作出标志说明;三、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四、建立记录档案,其中记录档案必须准确详实,力求完整。
[2]明万历年间,抗倭名将侯继高畅游普陀.题刻“海夭佛国”于普陀山香云路旁巨石上。此后普陀山便一直有“海天佛周”之称谓。
[3]据记载,实际情况与此相反。多宝塔由于是受太子“施钞”而建,初建时以“太子塔”称谓。“多宝塔”则是后来民间对佛塔的一种统称。
[4]根据1966年拍摄的多宝塔照片,当时的“四
天王”石雕像还十分的完整,所以“四天王”石雕像应该是在“文革”期间被毁。
[5]根据残片,十八罗汉雕像所用石材材质较差,
且所处位置与塔身整体布局也不尽相称,应该为后续添加的。
[6]六字真言源于梵文.由六个藏文字母组成:啼
(00111)嘛(m)呢(net)叭(beh)昧(meh)畔
(hong)(藏文略)。
[7]佛教传说中:“横三世”中的“横”指时间上同时,“世”是指空间世界。横三世佛即婆婆世界的释万
方数据蛾眉山华严铜塔
“世”是指因果轮回的个体存在的时间。竖三世佛即左
边为燃灯佛表示过去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表示现在佛.右边为弥勒佛表示未来佛;“三身佛”是指三种佛身即中问为法身佛(毗庐遮那佛),左边为报身佛(庐舍那佛),右边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8]屈德印、史艳红:《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艺术初探》,《平顶山工学院学报》第12卷第一期。
[9]李方方:《藏传佛教建筑与布达拉官的艺术境界》,《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10]谢继胜、高贺福:《杭州飞来峰藏传石刻造像的风格渊源与历史文化价值》,《西藏研究》2003年第二期。
[11]《元史》卷十本纪第十世祖六。
[12]曼荼罗最初出现在古印度,是指佛教修法时
为防止众魔侵入,在修法场地筑一圆形或方形土台。邀请来自i世、十方神佛亲临作证,并在坛台上绘制出他
们的图象,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各种形式的曼荼罗。
[13]《大日经疏》为胎藏界解释《大l=i经》之根本
论典,无不依为原典,也是台密的实际宗祖.称为《大疏》。
[14]现在的塔刹是经多次维修后的产物,并非初
建原划。
[15]历史上藏区被分为卫藏、安多和康巴三部分。
卫藏就是西藏地区。安多区指甘肃南部和青海大部分的藏族。康巴指离托萨较远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州和西藏昌都东侧等地区。
[16]卫藏地区八种类型佛塔是_l{}:莲聚塔,藏语
“八邦曲丹”;菩提塔.藏语“香曲曲丹”;转法轮塔,藏语“扎西果莽曲丹”;神变塔,藏语“乔赤曲丹”;神降塔,藏语“拉帕曲丹”;息诤塔,藏语“严较曲丹”;
[17]索南才让:《论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结构和类[18]纽瓦尔艺术指流传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艺系。而且于11至12世纪前后吸收了卫藏地区艺术风格。
[19]石圜鹏:《话说妙应寺白塔》:《佛教文化》
[20][21]谢继胜、高贺福:《杭州飞来峰藏传石遣庚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殊胜塔。藏语“南嘉曲丹”;涅檠塔,藏语“娘堆曲丹”。
型》,《西藏研究》2003年第二期
术流派,其获得的灵感不仅与早期印度艺术有着直接关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及东方净琉璃世
1999年1月
刻造像的风格渊源与历史文化价值》,《西藏研究》2003年第二期
界的药师佛;“竖三世”中的“竖”表示时间上先后,
●普陀山多宝塔
万 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