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 七武士 黑泽明的“武”与“道”——评《七武士》(原创影评) 七武士影评

《七武士》被称为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标准最高的一部作品。影像风格采用黑白效果,画面很朴素,语言很风趣,对武打场面的描写也很简洁。没有什么特效,但是黑泽明一贯的日本文化笔触,还是让这部影片视觉效果很吸引人。黑泽明企图在这部影片中阐述两个概念:武士道精神与对道德的思考。黑泽明的思想很深邃。

《七武士》以无懈可击的结构,磅礴宏大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的战斗场面和洋溢全片的阳刚之气,讲述了一段日本战国时代七位无名武士为保护农民而战的故事。《七武士》在全世界获得了极高声誉,其影响不在黑泽明的另外两部代表作《罗生门》和《乱》之下。《七武士》已经成为剑侠动作类影片的经典,并成为日本武士精神极好的诠释。

一、武士道和日本民族性
日本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运用“菊与刀”来总结日本的国民性。“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历史上,公(皇室)武(将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直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自源赖朝开创的武家政治起,到南北朝时期公武对抗;从室町幕府到战国时代纲常废弛,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的霸业到幕府末期“大政奉还”“尊王攘夷”“公武合体”,公家和武家的关系左右着日本历史。武士作为当时一个具有特权的阶级,他们的地位也超越普通百姓之上,甚至可以和皇室、贵族并驾齐驱。本尼迪克特所论及的“菊与刀”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她用“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逊等等。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也被归纳为“耻感文化”。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矛盾性,作为武士生存规范的“武士道”也是如此。
武士道原本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国家神道、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武士道”要求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黑泽明 七武士 黑泽明的“武”与“道”——评《七武士》(原创影评) 七武士影评

对于武士来说,刀是最重要的武器和武士精神的象征。武士要象珍视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刀。刀也是身份和荣誉的标志,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权利佩带武士的两把战刀的。武士的刀并不能随便出壳,“失败就是胜利”的格言意味着对于武士来说不流血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武士还应该具有克己、切腹、复仇的能力。“克己”要求武士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轻易流露,并且有挑战极限的忍耐力。“切腹”对于武士来说是一项荣誉,“复仇”则是武士为主君应尽的义务。总之,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武家文化对日本社会的深刻影响。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一个纲常沦丧、善恶不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天皇和皇室只具有名义上的意义,(幕府)将军也丧失了实际权利。日本全国被数百个掌握地方权利的大名瓜分,群雄割据,攻伐无常。不管战争如何进行,遭殃的永远是老百姓。战国时代,日本的老百姓遭到战火涂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参与战争的是上层贵族和武士阶级——战国时代农民是没有武装权力的——农民却要承担一切赋税和义务。武士和农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武士的儿子永远是武士,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即使是战败或者失业的武士(浪人),也会打心眼里瞧不起农民。农民被压在社会的最下层,承担了几乎全部的苦难。

在这样的战乱之中,武士道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为人所企盼着。君主希望拥有忠诚守义的臣属,武士希望能够成为名扬四海的人物,百姓则希望见到保护自己的英雄。这样的情感和要求一直持续着,武士道愈发成为道德的目标、理想的基石,对武士道的敬仰和渴望已经深深植入日本民族的性格之中。黑泽明的《七武士》正是想说明这一主题。

二、日本电影与武士精神

继文学(物语、和歌等)、能剧等艺术形式之后,日本电影成为武士道精神的又一承载者。日本电影中有大量的作品在讲述著名武士的故事,或者彰显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剑侠浪人的武功,或者颂扬守德武士的情操,或者谴责放弃武士精神的人必遭恶报的命运。武士道已经深入到了日本国民的骨髓里。
《七武士》是武士片的杰作,也是黑泽明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塑造七位英勇的武士形象、讲述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的同时,《七武士》对武士的生存方式和武士精神提出了思辨性质疑,从而使影片呈现出更为深厚的思想内涵。

武士的生存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战斗?

是为了荣誉?

是为了忠于主君?

抑或为了其他?

……

如果战斗、荣誉、忠诚等武士精神有悖于武士为国、为民的初衷,那么应该如何选择?事实上,历史上豢养武士的主君、贵族大多是相互征伐、争权夺利的封建主,他们的行径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武士对主君的忠诚往往意味着不断地杀伐,而杀伐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普通的百姓。同时,武士虽然是一个凌驾于普通百姓(农民)之上的阶级,但大部分下层武士的生活和普通百姓并无二致,生存的需要致使武士必须受雇于主君或者从事与武士精神相违背的勾当,武士的行为与其初始的理念必然越来越远。这时候,武士道不再是一种具有规约能力的道德规范,而渐渐成为无足轻重的口头禅,甚至是用来遮掩罪恶的幌子。历史正是如此。在乱世中,追求道的精神更显弥足珍贵。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3751/679623366626.html

更多阅读

电影课:精武门 和黑带 的武道精神对比---什么才是中华传统

电影课讲记:【精武门】与【黑带】的武道精神对比!自欺欺人、显摆花架子武术的现代中国人;修习武道,懂得责任、荣誉和尊重的日本人,哪一个更像“正宗”的中国人?整理记录 今日学堂 白易 钟少鹏一、讲记序言二十多年前柏杨在美国爱荷华

不仅仅是黑泽天皇的梦——分析《黑泽明之梦》 黑泽天皇

不仅仅是黑泽天皇的梦—— 分析《黑泽明之梦》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梦,甚至有过终生难忘的梦。在对于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印象中,他似乎不是那种能拍"梦"的导演。他所拍摄的影片在我看来,基本都是那种很“男人”的感觉,比如《乱》《七武士

黑泽明电影剧本《七武士》== 七武士剧本

[文学]==黑泽明电影剧本《七武士》==百度首页|登录有兴趣一起来探讨吧。一、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激励事件”。即农夫听到山贼秋后来打劫的话。此也为好莱坞常说的”钩子“,钩起观众的兴趣。二、故事的第一幕的结束出现在农夫们决定

黑泽明《梦》 黑泽明的八个梦

黑泽明的《梦》赏析最后一节西方电影欣赏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黑泽明的《梦》。可是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只看了八个梦中的五个。回到宿舍我又把这部影片从网上下载下来,把后三个梦也看完了。目的就是想感悟一下黑泽明这位大师的电影语言

《七武士》观后感 七武士 豆瓣

三个小时的观影,很流畅很吸引很波澜壮阔。本来以为黑泽明擅于用三两角色就把象征意向讲的意味深长,想不到他还可以摆弄那么壮阔的场面,后面打斗的场面基本可以说照顾到了每一个武士,从后山守卫口到村口,再跨越到村内村民的表情,面面俱到。

声明:《黑泽明 七武士 黑泽明的“武”与“道”——评《七武士》(原创影评) 七武士影评》为网友提筆冩江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