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朱舒艺
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专业,现居深圳
编者按:
深圳这两日多雨。昨天有一位在深圳街头冒雨寻子的父亲,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微博上,人民日报、深圳交警等大V和网友纷纷帮忙转发扩散。希望离家的孩子,早日平安回家。
离家出走这四个字,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可能就是电视电影里面小孩子们闹着玩的情节。 家里的孩子就算偶尔嚷嚷着要离家出走,大人们几乎也不为所动。
可是,离家出走真的只是小孩子任性闹着玩,在外面待几天没钱了就回家,这样的小事吗?
孩子离家出走这个话题,在美国社会早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根据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的调查结果,每年全美约有100万青少年离家出走,其中4分之1的孩子们成为了街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来自1981年加州好莱坞的另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全美平均每天都会有3000个孩子试图或者成功的离家出走。
这样庞大的数据确实让见者触目惊心。
家本应该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到底是为什么,每天每年,在大洋对岸这个民主自由的国家里,也会有这么多的孩子试图逃离家庭,甚至不惜付出惨痛的代价?
来自Yates et al. 在198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研究者调查了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比起那些没有离家出走的孩子们,在HEADS(Home住所,Education 教育, Affect/Activities 情感/活动, Drug use 毒品使用, Sex/Suicide 性/自杀 )这六大方面的偏差值。
被试者被分为两组,通过自我报告分出了(正在或曾经)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组,和从未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组。两组被试者分别填写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调查报告。
实验的调查报告显示,(正在或曾经)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们,患盆腔炎的比例明显的高出了那些未曾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同时,他们(离家出走组)会更高频地使用毒品和药物。在这份调查样本中,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有一位患有心律失常,一位患有肾衰竭,有三位患有全身淋巴结肿大。
在他们当中,有38%的人住在街上或是一些废旧的破屋;同时,离家出走的孩子辍学或被退学的比例也比未曾离家出走的孩子们高出了5倍以上。
另外,离家出走一组人群中,抑郁的指数也明显的高出平均值,他们当中非常多人报告出曾经试图或者进行过自杀行为,同时,他们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未曾出走的一组人群。
研究者计算出在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群体当中,有84%的人滥用毒品和酗酒,35%的人使用静脉注射类的毒品(intravenous drugs, e.g. 海洛因),使用hard drug(如迷幻剂、镇定剂)的频率也显著升高;57.3%的人报告在15岁以前就发生过性行为,19.1%的人更早在10岁之前。
另外,有26%的人参与过街头组织的卖淫行为。
在他们当中,多数人都有着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感染艾滋病的几率。
研究者在讨论中表明,这一群高危青少年群体正是学校的教育以及危机预防组织,最应该要针对的目标人群。然而,他们当中居高不下的辍学率,导致了学校和社会机构难以寻找渠道,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和行为预防干预。
另外,他们的心理疾病也有可能是导致他们离家出走的成因,并不一定是离家出走的结果产物之一。
相信看到这里的人应该跟我的感受一样,觉得离家出走给青少年带来的后果太可怕了。
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美国的青少年,和我们中国不一样,我们的孩子不会做出这么危险的行为。
那我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我只是随便在网站上输入“离家出走”四个关键字,出来了满篇的新闻,有很多新闻报导如:孩子离家出走后再也没有找到,女孩离家出走后被迫卖淫, ……诸如此类的标题,皆令人震惊。
那么中国的孩子们有多频繁地希望离家出走呢?
百度和知乎上甚至有贴吧和讨论区,是一群孩子在分享离家出走的攻略…… 额,好吧。
所以,由此可见,离家出走这个话题在现今中国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家长们必须要对孩子是否打算离家出走有高度的关注。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家长们该如何防止自己的孩子离家出走的方法。

翻看了一下各大网站的帖子,以及询问身边的一些朋友,发现青少年们最常见的离家出走的原因就是—— 被父母责打或被身边的人误解。
所以首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父母管教方式这个问题。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也没少挨我爸妈的打,说实话,我好几次也是生气地想要离家出走,要不是我天生胆小怕陌生人,应该真的会走他个几天几夜的。
但我发现,每次我妈打完我,她自己就会默默的回房间哭,用她的话说就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然而当时的我并不能理解,我只是会觉得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而已。
所以,大人们,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你们以一种虐人又自虐的方式来管教孩子的时候,你们的目的真的达到了吗? 你的孩子真的在棍棒之下变得越来越乖?还是只是他不会再在你面前不乖,与你再无交流,成为一块木头?
另外,当孩子做出不当行为的时候,该不该骂,该如何骂,也是一门技术。
很多家长会觉得,现在的小孩真是骂也骂不得,自尊心特别强,所以就一昧惯着他们。其实这样也是不对的,过度的宠溺又会导致另外一些问题,这个我们在这里暂时不讨论。
总之,“骂”孩子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儿,当你骂他的时候,务必记得只能针对问题行为进行责备,比如说:
“我非常不喜欢你每天都看电视看到九点,然后要占用你睡觉长个子的时间来潦草的应付功课,这样对你的身体非常不好,而且老师也能看出你做作业的不用心。妈妈很失望。”
这种针对问题行为指出,并且解释你为什么责骂他的原因,让他在接受你批评的同时了解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
而错误的批评方法是:
“你还有什么用,一点作业都写不完,你真是没出息,不准看电视!”
这样针对孩子人格的批评是大错特错的。
首先,这样子会刺痛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觉得爸妈都不爱他了。
另外,这样的责骂非常无效,孩子并不会听从你的意见来改正,他只是会觉得你就是在讨厌他这个人,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顺眼而已。
家长们,明白了吗?
普遍被成长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并最为推崇的一种管教方法,叫做positive reinforcement(正性强化),意思就是,我们要在孩子做出我们喜欢并且好的行为的时候奖励他们,可以稍微夸张的称赞并且鼓励他们,来巩固并强化这个好的行为在他们身上的频率,让他们表现得越来越好。
另外,家长们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应该要设立明确的界限,当孩子做出任何不当行为的时候,绝不做一切形式的鼓励行为,而采用罚站或者是剥夺他吃零食的权利等一系列轻度的惩罚方式。
很多家长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默默做着一些正性强化的鼓励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在商场里大声的哭闹,赖在地上打滚,希望妈妈给他买一个玩具。
很多母亲一开始会严厉的批评责骂孩子,拉着孩子要走,可是最后往往都犟不过孩子,同时也因为害怕周围人投射的目光,所以会把玩具买给孩子。
其实给孩子买玩具这个行为,大大地鼓励了他以后想要从你身上获得什么的时候的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
所以正确的方式是:抱起孩子,离开人群,回到车上的时候,认真并且严肃的看着孩子说:
“妈妈会给你买玩具,但是必须是你听话你乖的时候,你这样在公共场合哭闹的孩子是不配得到玩具的。”
然后回到家之后,可以让他对着墙罚站10分钟,或者当天晚上不能看喜欢的卡通节目。
管教的方式有千百种,不变的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只是很多家长因为没有接收到正确的教育方式,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悲剧的后果。
希望大家都能以正确的爱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
让离家出走的惨剧消失在每个家庭当中。
参考文献:
Runaway and Homeless Youth: National Program Inspection, US Departe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fice of the Inspector General, Region X, October 1983.
National Statistical Survey on Runaway Youth.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taion, and Welfare. Princeton, NJ: Opinion Research Corporation, 1976.
Homeless Youth in San Francisco. Mayor’s Criminal Justice Council. Unpublished Report, March 1984.
A Study of Sexual Exploitation, Etiological Facts, and Runaway Behavior. San Francisco: Urban and Rural Systems Associates, 1982.
A Risk Profile Comparison of Runaway and Non-Runaway Youth. G.L. Yates., R. Mackenzie., J. Pennbridge and E. Coh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88.
- 图文下方,留下你想说的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