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蹴而就语出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那么一蹴而就什么意思呢?成语一蹴而就使用方法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同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蹴而就什么意思?
发音技巧:蹴,不能读作“jiù”。
书写技巧:蹴,不能写作“就”。
中文发音:点击发音 yī cù ér jiù。
成语解释: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可以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也作“一蹴而成”。
成语辨析:~和“一挥而就”;都形容“轻而易举、容易成功”的意思。但~多用于贬义和否定句中;用于不能轻易就取得成功的巨大工程、伟大事业;形容求之过急;“一挥而就”含褒义;多用于肯定句中;用于一笔就能成功的书写、绘画等;形容熟练敏捷;运笔神速。
英语翻译:be reached at a single leap
成语使用: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近义词:迎刃而解、一蹴即至、一举成功
反义词:一事无成、一蹶不振、欲速不达
宋 苏洵 《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后以“一蹴而就”谓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成。 清 吴沃尧 《历史小说总序》:“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一蹴而就於繁赜,毋乃不可。” 杨沫 《不是日记的日记》:“科学上的成功哪有一蹴而就的呀!”亦作“ 一蹴而成 ”、“ 一蹴而得 ”。 邹韬奋 《什么事不可能》:“ 赖奥维 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茅盾 《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一蹴而就造句:
1、成功唯有脚踏实地,不可能一蹴而就。
2、许多事情不是简单地一蹴而就的。
3、科学上的成功哪有一蹴而就的呀。
作者苏洵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苏洵,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苏洵诗集鉴赏:
九日和韩魏公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WWW.aIhUaU.coM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1056—1063)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是他的压卷之作。

以上就是爱装网的小编今天为各位读者整理的关于一蹴而就什么意思的全部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