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智退司马懿经过
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对战历来备受瞩目,诸葛亮是公认的智多星,足智多谋,决断果敢。而司马懿也不差,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所以,他们之间的对战便是智慧和决断的对决。而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便是发生在两人之间的一次经典的对决。有文言文《孔明智退司马懿》记载了这场精彩的对决。
空城计图片
孔明和司马懿对战是兵力不如司马懿,所以这场战役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足以显示出孔明的足智多谋和对人心的揣测之准确。对战之时,孔明一方兵力只剩二千左右,而司马懿的兵力却有十五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使得其他人都开始慌乱,唯有诸葛亮不慌不忙地安排应对作战。他让军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让剩余的人躲起来不可擅自乱动和高声喧哗,并且打开四面的城门迎接司马懿到来。同时他又让两个小童带着一张琴上到城楼之上,焚香操琴。
当司马懿带兵到达城楼之下时,就看到孔明在城楼上闲坐弹琴,左右各有一个小童。而城门却大开,城里没有任何士兵的影子,看到的只有在悠闲地打扫街道的百姓。司马懿于是心生怀疑,下令退兵。当其子司马昭问到原因时,司马懿回答说是因为不符合孔明平时谨慎的性格,如此冒险,城中必定有诈,所以才下令退兵。也因此使得孔明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兵家一直信奉的道理。但是兵行诡道,谁也说不准自己面对的敌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时候也正是因为自己太相信自己对于敌人的了解和判断,才会使战争失败。也正是由于这样才使得孔明能够智退司马懿。
司马懿的父亲是何许人
司马懿父亲名叫司马防,生有八个儿子,司马懿为次子。司马懿给孩子起名,因为名字中都有达,所以就是历史著名的“司马八达”。而司马懿就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个。
司马防画像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在历史上并不是很有名。在世期间没有担任过特别重要的官职,也没有建立过大的功绩。曾经担任过洛阳令、京兆尹,年老后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作为父亲,其名气远远不如儿子司马懿。因此,在历史上对于司马防的资料记载很少。
司马防的性格比较耿直,即使是在比较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常常是保持和平常一样的端庄,严肃的姿态。因为性格的原因对待儿子们也很严格,必须是按他的命令行事,他让说话才能说话,他让坐才能坐。体现了其家教礼法之严苛。
司马防虽然没有担任过特别重要的官职,但是他却与曹操关系很好,甚至是曹操的伯乐。也正是由于这层关系才使得后来曹操数次让司马懿任职,才有了司马懿后来的故事。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司马懿父亲司马防为他打下的良好的基础,留下了契机。
司马懿父亲的名字在历史上并不确定。因为根据考证,1952年出土的《司马芳残碑》中记载的司马芳,与史书中记载的司马防应是同一人。所以司马懿父亲的名字到底是写作司马芳还是司马防是有歧义的,在历史上并不确定。不管怎样,司马懿的成功除了自身的的聪明之外与其父亲的影响和教育还是分不开的,所以虽然司马懿的父亲并不出名,但是仍然可以为研究司马懿提供一定的依据。
曹魏司马懿为什么杀静姝
静姝,司马懿的侍妾,这个女人名为侍妾,实际上是曹丕放在司马懿身边的卧底,属于明摆着的间谍,就是监视司马懿的。
《三国演义》静姝剧照
静姝死的时候很惨,肚子里有个孩子,自己的药被司马懿换成毒药,就那样死了。不过在司马懿这边看来,他则是做了自己必须做的事情。
首先,这个女人一开始就是以间谍身份到他身边的,是曹丕不相信他,他肯定是心里很不舒服的。其次,这个女人一定跟曹丕那一方面报告了很多关于司马懿的小道消息,这样司马懿要活得更加小心翼翼。再有就是,司马懿当时又要进入装病的状态,骗过曹爽,这个女人毕竟不是善茬,万一她去跟曹魏那边透露了消息,那司马懿的命就悬了,他努力了一辈子,就为了一统天下,不要到最后毁在一个小女子手上,所以他不可能放任这件事不管,只有死人才能闭嘴,于是静姝就变成牺牲品了。

司马懿对静姝估计也有一些感情,毕竟还有自己的孩子在她肚子里,不过,既然他要杀静姝,孩子也不会留下,留下将来也会对司马家恨之入骨,不如一次性全都解决。
静姝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是男人抱负的牺牲品,终其一生,大约只是在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卑微的活着,一旦价值消失,她也就香消玉殒了。没有人会在意她,曹家的人不会记得静姝为他们提供过消息,司马懿也不会记得静姝给他怀了孩子,她的结局肯定是死,无论对于哪一方,她必须死,所以司马懿肯定会动手。这也符合司马懿做事风格,要么忍,要么狠。他忍到了不需要忍的地方就狠了。
司马懿破八卦阵成功了吗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不过呢,军事家也不是说方方面面都是厉害的,比如说那句著名的三国歇后语“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就是属于给司马懿留了一个千古笑谈。
司马懿破八卦阵漫画
关于他破八卦阵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曹真兵败,司马懿赶去解救,结果诸葛亮先摆出的一字长蛇阵被破了,再摆出的八卦阵让司马懿蒙圈了,不过他司马懿是个三国名人,不能就这么丢人的承认说自己不会破,就硬着头皮上,结果可想而知了。也有说这个在三国演义里就不对了,因为司马懿从未被困过八卦阵,据说只有陆逊被困过,还是诸葛亮老丈人把陆逊带出来的。这样就矛盾了,这句话指名道姓是司马懿,可是在三国里似乎跟司马懿一点关系没有。
也不难理解,大家留下这个歇后语无非是想说,司马懿不如诸葛亮,还不愿意承认,猪鼻子插葱装象。其实这件事也不能说司马懿虚荣,毕竟在那样一个年代里,谁都希望自己更闪亮一点,谁愿意被说成是别人的手下败将,都想建功立业,都想名垂青史。况且,从某些方面来看,司马懿并不是不如诸葛亮的。在我看来,也就是后人为了抬高诸葛亮,并且进一步神话他的八卦阵,通过贬低司马懿来衬托出诸葛亮的主角光环,这种行为很是常见,却经常会抹杀事实,难以看到真相。所以这个歇后语真实性有待验证。揭秘司马懿和司马师是什么关系
司马师是司马懿和张春华的长子,他也的确具备长子素质,他遇事沉着,性格坚强,也有称呼他司马子元的。曹爽的事情也有他的一份,帮助他爸把曹爽一群人都杀了。
司马师画像
他比他爸爸更进一步的是,他把刀直接架到皇帝曹芳的脖子上了,司马懿死后,他独揽大权,他已经等不及了,他爸等了一辈子,死了都没反,他可忍不住,结果曹芳也看出司马师不是个东西,准备先下手为强,可是曹芳派的人太烂了,没动手就被司马师发现了,他果断逼皇帝退位,重新立新帝。司马师运气不好,新帝没立多久,自己病死了。
我想,当年司马懿应当是很喜欢这个长子的,他跟自己很像,他有野心,也很冷静,最起码比司马昭能扛得住事。与诸葛恪一站,司马师赢得很漂亮。这说明在军事才能方面他也不错。其实看到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曹魏军政大权,就看得出来,司马懿很器重这个儿子,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子,更因为他有实力,他能够顶住父亲的这个位置,而不会让曹家人干掉他。司马懿一辈子小心翼翼最终才独揽大权,他那么聪明,不可能把这样辛苦攒下的成果送给一个没用的人,他一定是精心培养了这个儿子,而司马师过去的表现也让司马懿充分相信他。他们是一对搭档父子,野心勃勃,目标一致,同一条路上的两个闪光点。
三国司马懿人物形象
世人给司马懿“大赢家”的称号,使得盖世枭雄曹操都显得气短一截,不知道曹操知道这个结局会不会气得吐血。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三国司马懿。
图为司马懿的画像
司马懿,字仲达,是一个成功获取战乱成果的人。诸葛亮名声虽大,都不如他大权在握、挥洒自如。后人用奸雄来描述他,为何不能说这是一种赞誉呢?试问三国时期奸雄之多,又有哪个像他这样呢?
曹操三请他为自己做事,虽然也出心诚恳,但是曹操可不像刘备,没有那么多耐心,最后要挟不来就杀了他。司马懿这才泱泱进入曹营开始了他战战兢兢的一生。
曹操忌讳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司马懿确实有领导千兵万马之能,二是他比曹操小二十多岁,他日发生什么变故的话,他曹操早已死。谁能压制住他呢?曹一直为此担心。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神化了,司马懿更是以奸臣的面目出场。他与诸葛亮斗智斗法,诸葛亮都略胜他一筹。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司马懿早期一直被曹操压制着,没有表现才华的机会。他与诸葛亮的对决是在曹操死后发生的事情,第一次诸葛亮因为粮草耗尽而退兵,第二次诸葛亮耗死在军中。诸葛亮死的原因如下:常年打理蜀国体力透支过度;这次出祁山准备了三年,谁想到司马懿看出他的用兵之道,双方僵持在五丈原不死不活,无论诸葛亮怎么激他就是不打。孔明的大火都没有烧死他,竟一气之下病死在军中。司马懿赢了,预示着后面还有更多的好运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