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对“动与静”及养生观点提要: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不但在养生理论上有自己的创见,他既主张静养,又倡导运动;既强调食补,也重视药治;而且在自己实践中,以修身、养性、淡食、运动、医德养生,所以获得102岁的高寿。
一、修身:儒家强调养生以养德为第一要旨。孙思邈正是以德养身,医德高尚的典范。他以医药济世为怀,不慕功名利禄。对隋文帝、唐太宗先后给他的高官厚禄,他都固辞不受。他隐居著述,完成了《干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他在隐居的同时,常常出游各地,访求方药,并为百姓防治疾病。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济世救人的事业。
二、养性:孙思邈主张养生要养性,性既为善,内外百病皆不生。他认为,人要健康长寿,就要修身养性,心底善良、如果心性不善,即使吃灵丹妙药,也不得长寿。他为人治病,不论贫富贵贱,都待如亲人;病人求医,不论昼夜寒暑,必亲往救治。
三、淡食:他主张饮食清淡,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他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六十多种素食,除了常见的蔬菜外,还有大量的野菜,如荠菜、莼菜等。他对黄花菜、荠菜、芹菜、竹笋、莴苣等蔬菜的评价很高;将葡萄、大枣、胡桃视为果中佳品,认为“久食轻身耐老”。对于肉食,主张适量。
四、运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运动锻炼。他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打两遍自编的健身拳法;二是做一次自我按摩;三是做一遍气功。除此以外,“食毕当漱口,令牙齿不败”、“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食饱行百步”以令食消,等等,都是他常做的“功课”。

五、医德:孙思邈主张修身养性要心底善良,所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病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老中医 王圣尉 编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6851/942690882918.html
更多阅读

人物生平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不过反正年龄不小。)为唐代著

在铜川寻访的前两天,便听当地人几次提到药王孙思邈与传说中神乎其神的龙渊源匪浅。 而更让我惊喜的是,我们常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成语,据说就源自此处,而且很逼真的建筑,来形象地表现这一成语的与药王孙思邈的渊源。神龙见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

药王孙思邈及其明堂三人图2012-09-21 16:15:24 来源:新浪中医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出生于北周时代,生于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葬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孙塬村。他是著名的医师与道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出生在唐代的孙思邈被后人誉为药王,而且活到101岁的高龄才逝世,然而,药王孙思邈小的时候是非常体弱多病的,那么孙思邈有哪些奇妙的养生方法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一看。药王孙思邈如何养生1、精神:他认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