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冲突理论 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_冲突论

第八章 社会冲突理论

冲突论是社会学史上与功能论并驾齐驱的另一种宏观

的社会学理论。
现代冲突论在很大意义上是建立在对结构功能论的批 判的基础上。 当结构功能论如日中天的时候,很多冲突论者指责和 批判功能论者有关社会整合和社会协调的社会均衡论观点。

与之相对抗,冲突论者指出了社会中对抗与冲突的普
遍性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 一、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 ? 三、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 四、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 五、柯林斯的综合冲突论

一、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美国社会及其社会思潮的发展

? 社会冲突理论是动荡不安的美国社会 及日益尖锐化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处于一个恢复发展的黄金时期,尤 其是美国逐渐树立了西方世界的霸权地位,因此,一致、和谐、 稳定成为时代的主题,也使得结构功能主义在西方理论界取得了 霸权地位。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国内冲突加剧,全球的反西方殖民 主义运动也急速发展,这就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冲突、压制和混乱,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社会冲突论也取得了极大发展。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
? 理论发展内在的逻辑,至少表现为这样两 个方面:
– 首先,新的理论思考必须在前人思想基础上进 行.如果没有前人的探索,就不可能或很难发展 出后来的某种理论; – 另外,前人提出的理论,受后来的社会历史条 件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

韦伯

德国社会学三大家对冲突论的影响

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
(1)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

(2)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是阶级社
会的普遍现象; (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阶级斗争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表现为经济斗 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马克思关于冲突过程的抽象命题

1、稀缺资源的分配越不平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基本利益冲突就越深

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产生了固有的利益冲突 2.被统治者对其真正的集体利益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可能怀 疑现存稀缺资源分配模式的合法性。

当被统治者认识到自身的利益并寻求减少不平等性时, 他们就开始怀疑系统的合法性。

3.使被统治者认识到其利益冲突的条件
A.统治者造成的变化破坏了被统治者之间现有的关系, 即破坏了被统治群体的社会处境。(如羊吃人) B.统治者的活动造成了异化状态。
异化 (aIienation):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 社

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 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 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主要指劳动分工、财产私有制和商品交换,造成人与 产品、人与生产劳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

C.被统治者可以就其不满进行相互沟通,这一点的便利条件是:

C1.被统治群体生态意义上的集中(如工业化带来的人口集中) C2.被统治者受教育机会的扩展 D.被统治者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出统一的意识形态: D1.意识形态发言人产生的可能性 D2.统治者控制被统治者社会化过程和沟通网络的无能

4.被剥夺群体对其真正利益认识的增长,及由此而产生的 对资源分配合法性的质疑,提高了其组织起来集体性的 反抗统治者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
A.统治群体不能清晰阐明被统治群体的利益,不能按其集体利 益行动 B.被统治者将其利益与统治者相比较时被剥夺感的突然提升 C.被统治群体发展出一个政治领导结构(能够起到动员作用)

5.被统治群体的意识形态统一性越是增强, 政治领导结构越是发达,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 的利益与关系越有可能极端化,且不可调和。

6.二者之间越是极端化,冲突越具有暴力性。

7.冲突越具有暴力性,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模式 的变迁程度越大。

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
? 冲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
– 人们的冲突不仅源于利益,人类还有一种(在外界<利益>刺激下容易激 发的)“先天攻击的本能”(a priori fihting instinct)。(P195.3)
– 但人类往往把冲突当做达成目标的手段,因此冲突更是一种工具,个人 在无数情境(如婚姻、工作、游戏、政治、宗教)中,用之来达成自己 的目标。 – 因此,冲突显示出在所有社会背景中的某些共同(互动)的特征,是一 种最基本的社会形式。 – 并且,冲突几乎总是与合作相结合:人们对于规范彼此在何时、何地及 如何斗争上有一致的意见。(辩证)

? 冲突的影响(P195.4)
– 不仅可能对他人产生破坏性的(生理或 心理的)影响,或引起系统崩溃及社会 变迁。 – 也是一种维持或增强群体整合或团结的 方式。
? 冲突是经常的(频率较高)低烈度(程度较 低)和低暴力性的,让冲突中的人们释放敌 意或紧张,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 冲突群体内组织水平的提高(如果冲突发生 在各部分间功能高度依赖的群体或系统内, 群体会创造出规范协议来调节冲突,使各部 门之间的交换不至于中

断),和冲突让冲突 群体间产生制度化的联系形式(如劳资双方 制度化的联系形式),会使得群体目标更明 确,从事会降低暴力水平,而采取竞争、讨 价还价和妥协等形式。

马克思认为, 冲突中的人们两 极分化时,温和 的冲突会激烈化, 最终产生导致系 统变迁的暴力冲 突。

? 群体内的冲突
– 有共同特征的人们之间的冲突
? “有共同特征的人,彼此对待的态度往往比完全陌生 的人更坏”,因为,彼此差异太少,即使最轻微的冲 突,其严重性也会被放大。 如婚姻中的亲密关系。

– 对群体具有威胁的冲突
? 指群体内有着同样群体成员身份的对手之间的冲突。 ? 当一个群体分裂成为产生冲突的部分时,具有敌意的 各方,“彼此的仇恨不仅以产生冲突的具体事项为基 础,同时也以对群体本身的敌人的仇恨这种社会学因 素为基础。” ? 这种冲突特别激烈,且能转化成暴力,因为各方将自 身认为是群体的代表,将另一方视为集体的致命性的 敌人。

? 群体内的冲突
– 承认并接受彼此为对手之间的冲突
? 直接的:对立双方直接攻击对方以达到他们的目标。如法庭上 诉讼案件中的冲突。 ? 非直接的:对立双方与第三方互动,以达到他们的目标。也叫 竞争。 ? 共同的特征:对手们有权利争夺共同的目标,冲突是无情的但 也是非暴力的,对手们之间要构建出协议,或接受强加于彼此 之上的调节冲突的规范(互动的基础)。 ? 齐美尔最感兴趣的是非直接的冲突,因为竞争意味着赢得第三 方,所以它强迫人们之间建立彼此的联系和网络,竞争是群体 内社会团结的至关重要的来源。

? 群体间的冲突
– 冲突与集中化(主要指权力和权威的集中)
? 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斗争时必须集中化(紧紧地聚 结在一起) ? 集中化的团体的维持和发展往往最能由“专制(或中 央集权)统治所保障” ? 集中化的群体倾向于同集中化的群体发生冲突,因为 冲突比较好解决。
–双方的疆界已经被清楚地界定 –各方都能提供一个代表,双方之间的谈判有确定性。 –如齐美尔认为,工人和雇主间冲突,如果双方都有组织,冲 突会以有序的方式得以解决,结局往往是“比较好”的。

? 群体间的冲突
– 冲突、团结与不宽容
? 在相互对立的群体中,冲突会增强群体内社会团结。 ? 但群体中的不宽容性也在增长。如战争期间,群体 不会容忍越轨及不同意见,那些无法做到忠诚的人 必须被放逐或惩罚。 ? 不宽容会使群体变小,即界限明确,(因为不愿意妥 协的人往往被压制或驱逐),所以冲突更难解决。 ? 很多群体内在的团结依赖

于与其他群体冲突的维持; 对对手的胜利会导致内部团结的松弛。

? 群体间的冲突
– 冲突、联盟与群体的形成
? 在某些条件下,群体间的冲突会导致联盟的形成, 从而导致前所未有的新的群体间的团结。 ? 如战国春秋时期。

? 冲突暴力水平上升的条件(P195.5)
– 冲突的派别投入了大量的情感,且情感与团结水平有 关 – 冲突群体的成员将冲突本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往往 在冲突涉及基本价值观时)

? 如果冲突是工具性的,并被视为实现 冲突群体清晰目标的手段,冲突的暴 力性水平会下降:
– 冲突派别的利益越清晰,目标就越清晰 和集中 – 目标越清晰和集中,战斗性的手段运用 就越少 – 类似讨价还价与妥协的手段就越有可能 用来实现群体的客观目标。
? 如在劳资关系领域,暴力常发生在工会成立 之初的劳资纠纷中,这时利益与目标展现的 不清楚。当目标得到澄清,暴力冲突被其他 手段所代替。

这与马克思的 命题相矛盾:客 观的利益意识会 导致为暴力冲突 而进行组织化。

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
韦伯通过对社会史的研究发现,由命令

和服从(统治)构成的每一个社会活动系
统的存在,都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建立和培 养对其存在意义的普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

其存在的合法性。
换而言之,所谓合法性,就是促使人们服 从某种命令的动机,它不过是既定政治系统

韦伯主要讨论 了从传统权威为基 础的社会,向以法 理权威为基础的社 会的转变中,社会 冲突的理论,主要 是合法性被否定的 三个关键条件。

的稳定性,亦即人们对享有权威者地位的确
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而已. 在韦伯那里,合法性有三种基础。

? 社会冲突起源于三个条件,即A.权力(政治 马克思倾向于强调不平等 权力地位,如党派)、财富(有利的经济地 的经济基础,视权力、财富 位,指阶级)和声望(如高级社交群体中的 和声望是必然相关的 韦伯则给出了更多的选择, 成员关系,指地位群体)的高度相关性,
看到了三者之间的分野和这 ? 所以,财富精英同时也是政治精英和 些资源分配的不连续程度, 即特权者和非特权者的分界 社会精英;那些没有财富的人往往也 清晰程度是不同的。 问:二人在社会两极化 没有权力和社会地位。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否 ? 因此,后者在愤怒之下否认现存不平 持相同的观点?

注意:

等系统的合法性时,易于选择冲突以
改变现状。

? 社会冲突起源于三个条件,B.报酬的分配的

垄断(资源的垄断)
? 当报酬分配被垄断,也就是说,当只有很少的人持 有权力、财富和声望,而其余的人则无法享有时,

社会产生紧张和愤恨。(社会等级中存在着巨大的 差距) ? 在这种愤恨的驱使下,那些没有权力、财富和声望 的人就会与垄断这些社会资源的人进行冲突。

? 社会冲突起源于三个条件,即C.

低水平的社会流动率(获得权力、

与马克思不同,韦伯不 认为流动率的下降总与 不平等相生。

声望与财富的机会)
–C.低水平的社会流动率
? 当那些社会地位低的人没有机会或很 少有机会向较高的社会地位流动时,

仇恨就会在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群
中聚集起来,并难以控制,最终导致 向社会权威挑战,爆发冲突。

?

把承接以上三个条件产 当上述条件具备时(底层群体开始质疑 统治群体统治的合法性),领袖人物的 生的不满进行升华的关键 感召力是引起社会冲突的关键力量。 力量是领袖魅力。
– 如果这种领袖人物出现,并煽起下层人的不满情 绪,挑起冲突,那么就一定会引起社会的变迁。

但魅力型领袖的出现,

? 当领袖带领追随者成功地进行了冲突, (思考:此后领袖的任务是什么?):
– 当建立了新的社会等级系统后,财富、权力
和声望变得高度相关时,就产生新的冲突。 – 如果新的社会等级系统,是建立在法律和条

很大程度上是个历史性机
会问题。

例的平等基础上的,比如绩效和能力成为人
们社会流动的基础时,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变 小。

帕累托
? 帕累托认为社会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变 迁的动态过程。这些过程的背后有两种微观成分,即心理 状态和社会基本原理,它们分别规定着社会行为和社会过 程。 ? 精英循环论:帕累托认为社会统治是统治精英与非统治精 英的循环。社会基本元素通过阶级结构不均匀地分布于社 会。当上层社会吸引了较为落后的元素,下层社会获得优 良品质时,社会就会出现革命,就会出现两类统治精英的 交替。

二、米尔斯的冲突思想
生平简介
? 1916年8月28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 斯州威科的中产阶级家庭。 ? 就读于得克萨斯大学,获哲学学士 和社会学硕士学位。1937年进入威 斯康星大学,1941年获得社会学和 人类学博士学位。 ? 同年被聘为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副教 授,并担任社会学系主任。1946年 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 1962年8月猝死于心脏病。

著作
? 《新的当权者:美国的劳工领袖们》1948年 ? 《波多黎各人的历程:纽约最新的移居者》(与 西尼尔和戈尔德森合著)1949年 ?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1951年 ? 《性格与社会结构》(与格斯合著)1953年 ? 《权力精英》1956年 ? 《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年 ? 《马克思主义者》1962年 ? 《权力、政

治和人民》1963年

米尔斯冲突论的主要思想
? 撒播现代冲突论的“催化剂”。
–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三大家关于冲突的观点没有进 入社会学的主流,特别是在美国。(冷战时候美国反 共产主义的氛围) –冲突理论的再生,是以对过度发展的功能主义的批评 为基础,功能主义常被指责为保守的、维持现状的意 识形态。 –米尔斯是现代社会冲突论的先驱

–米尔斯的冲突论取向
? 不同于功能主义强调整合与秩序,米强调个人的需 要,因此从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这一角度对 社会进行批判。 ? 受马克思和韦伯的影响(P197.4)关注阶级、统治 形式和社会状态,但在阶级和阶层划分上不同于马 克思(不以生产资料划分为标准),也略微不同于 韦伯(认为权力、财产和声望是重合的)。

补充:韦伯的多元分层观
? 韦伯对阶级的划分不同于马克思。其对社会分层的论述主 要在“阶级、身份和政党” 、“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两 篇论文,及有关权威和科层制问题论述。在“阶级、身份 和政党”一文中,他提出了三种分层秩序: –法律秩序指的是权力的分层,韦伯重点分析的是政党; –经济秩序指的是经济的分层,也就是阶级的区分; –社会秩序指的是声望的分层,即身份的区分,(依据 人们在消费领域中的生活方式来划分的,与居住社区、 社会交往、婚姻、时尚等因素相关联。这些因素代表 着身份名誉。)

? 补充:韦伯的多元指标的阶级定义
–1.阶级是“共同享有某种具有特殊影响的生活机会状 况的人” –2.“机会状况是通过拥有商品和收入机会方面的经济 利益来表现的” –3.“机会状况是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来表现的” –4.“阶级状态就是获得商品、外在生活机会和个人生 活经历的特别的机会,阶级一词指的就是一群被认为 是享有共同阶级状态的人” –5.阶级状态是由市场状态决定的,“阶级状态-----最终就是市场状态(market position,市场位置)”

? 补充:韦伯对阶级的划分
–1.阶级是由经济因素来划分的 (同马克思) ? 拥有财产和没有财产是划分阶级的重要的标准,是 “阶级状态最基本的分类”。 –2.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互相冲突 的(同马克思),但不认为这种关系是可以改造的和可 憎的(不同马克思)。这是任何一种社会中都存在的自 然特征,和谐和平等只是空想。 –3.与市场有关的职业技能也是划分阶级的标准,可以在 无财产的人中进行进一步划分。无技术的人和受过教育 的有技术的人的阶级状态是不一样的。 ? 这点不同于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唯一标准。

? 米尔

斯的《白领阶级》
? 白领阶级:美国的中产阶级
– 白领阶级: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形成的一个 阶级。包括:政府和企业部门中的中层行政管理人 员、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 特点 ? 依附于庞大机构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无固定 资产;靠知识和技术谋生,报酬丰厚;思想保 守,生活单调;清高,拒绝大众趣味。 – 形成(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资本主义劳动--人的异化(失去人性的人)--白 领 ? 异化的表现:心理麻木;厌恶工作拼命娱乐。 – 地位(根据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 机器的一个零件,受人支配,处于无权地位

? 米尔斯在全书自始至终贯彻了他早年就开始 信奉的德国两种经典社会理论,即马克思的 异化理论和韦伯有关科层制的论述。 ? 他以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为依托,着重分析了 白领阶层的形成和他们的社会生活。 ? 以韦伯的科层制为基本线索,分析了白领世界 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的职业特征

米尔斯的《权力精英》
–权力就是指在面临反对 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己的 意志的能力。 –权力精英是指那些处于 能作出重要决定位置上的 人。

? 作出重要决定的国家权力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导人、政治家 和军事领袖手里。 ? 在这三个集中而庞大领域的每个顶端上,形成了作出经济、 政治和军事决定的权力精英的高级圈子。 ? 他们的关键性决策决定着美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趋向,他 们的决策也左右着在权力阶层中地位低的那些人的生活。 (后者处于被异化的地位) ? 支配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权力的三方也是互相牵制 和互相联结的。

? 当今美国最重要的社会结构因素,就是经济、军事和政治 结构的规模扩大和高度集中化。

? 该书揭穿了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个神话,即 “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认为,美国政府是一种自治的机构, 由利益竞争所造成的平衡来调节。这种平衡反映 在美国政府最高层,就是所谓的议会监督总统, 最高法院对分立的三权做最后的平衡。 –批驳:首先,他抓住到底谁在国会中代表美国人 民的问题;其次,米尔斯认为,我们的监督以及 由此产生的平衡理论,至多只有在特殊历史阶段 才适用。

? 该书揭穿了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个神话, 即“平衡理论”。
–在米尔斯看来,政治机构中那些“权力精英” 只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提高自身的利益,公 众的介入主要是由于被动地接受权力精英的统 治。 –权力精英与下层大众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 鸿沟。

? 当今美国社会权力结构的特点:
–上层不断联合,而且常常表现为有意地合作, 从而出现了权力

精英; –中间层次表现为各种平衡的力量的僵持,从而 中层并不能联结上层和下层; –社会底部是些政治碎片,而且不断向无权状态 发展, 正出现一个大众社会。

三、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生平 192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 1947-1952年在汉堡大学学习 哲学和古典语言学,1952-1954年 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学。 1957-1969年,先后在萨尔、 汉堡、蒂宾根和康斯坦茨等大学 教授社会学。 曾任德国社会学会主席 (1967-1970)、伦敦经济学院院 长(1974-1953)等职。
(1929-2009)

? 主要著作
–《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 –《社会冲突理论探讨》1958 –《德国的社会与民主》1965 –《新自由》1975

(一)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
? 1.对马克思的吸收、批判和修正
– 吸收(P199.2)
? ? ? ? ? 社会系统始终处在冲突之中 冲突源于利益,利益对抗内在于社会结构 利益对抗会形成冲突群体 冲突是辩证的 冲突导致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系统或其他制 度化模式的普遍特点

– 修正
? (1)阶级冲突只是最一般社会冲突的一种形式,社会 中还有许多其他冲突,如种族、年龄、性别冲突等; ? (2)阶级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并不一定是残酷的和革命 的,可以通过罢工、议会辩论和协商等形式; ? (3)还抛弃了马克思关于阶级的“财产来源”的观点。
–因为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制度下,阶级划分的关键因 素不是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是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股东拥有财 产权和高级管理者拥有支配权)

– 高级管理者的支配权,来自来其在公司中占据的权 威位置。企业中的权威关系造成了利益差别,是形 成阶级的基础,也是阶级斗争形成的原因。 ? 所以,最根本的改造是用权威关系代替生产资料占有 关系。
黑体字为课本

如组织理论:某一个群体,如资产阶级或某一个 政党,获取了对科层组织的控制权或对它具有极大 的影响力,那么这个群体所拥有的权力就获得了极 大的增长。

? 2.韦伯、齐美尔的影响
– 韦伯:分层理论影响了达伦多夫的阶级划分标 准;组织理论、社会流动和冲突关系的观点, 也影响了达伦多夫 – 齐美尔:社会冲突强度的条件。

3.达伦多夫的辩证社会观:对帕森斯功能 主义的批判
? 在50年代末期,达伦多夫不断指责帕森斯的研究方案和功 能主义理论。 ? 他认为均衡论者提出了一种过于统一、整合和静止的社会 观,这样一种社会观描绘的是一种乌托邦的社会形象。 ? 为了摆脱这种乌托邦的思想,就需要用一种偏重于冲突的 理论模

式去代替偏重于功能和均衡的理论模式。

? 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系统论”(如达认 为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论是乌托邦)
– (1)所描述的“社会系统”从来不是从日常生活中发展出来的 (而是一种宏观的理论建构); – (2)它以“价值共识”为基础; – (3)社会存在的是普遍的和谐一致,冲突和差异行为被视为社会 的病态;

– (4)一旦出现了冲突和差异行为,社会系统也有一定的机制来消 除它们,使社会恢复均衡和稳定;
– (5)社会系统中的活动在各种制度安排下有序进行; – (6)社会系统基本上也是自给自足,无需与外在世界来往就能存 在的。

达伦多夫:社会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是它的 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它的冲突性。
一致性:(社会均衡模式)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各种成分 相对持久、相对稳定的结构;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各种成分 的协调整合的结构; 社会中的每一成分都有一个 功能,即它们对于维持社会作 为一个完整体系做着贡献; 每一个正在运行的社会结构 都以其成员间的价值观一致为 基础。 冲突性:(社会压制模式) 每一社会都时刻服从变迁,社 会变迁是普通存在的; 每一社会都时刻经历着社会冲 突,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的每一要素都对社会变迁 发生积极作用,破坏社会整合; 每一社会都建立在某些成员被 另一些或员压制的基础上。

(二)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论

1.社会冲突的根源
–(1)冲突起源于的特定社会结构——阶级结构
? 而不能归结为心理学变量,或描述性历史变量,甚至 某种偶然性

–(2)划分阶级结构的标准
? 根据统治者与服从者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不同于 马克思) ? 也就是权力的占有与否,这是西方社会变化的一个趋 势,也是阶级革命的基础。

?(3)权力、权威(借鉴韦伯的 定义)与ICA
–概念: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 –概念:权威:期待他人服从的合法化(正当的)的权力。 (即建立在自愿服和支持上的权力。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 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 同。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作做出的安排,但是服从 不等于认同。权威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权力。)

权威关系的构成要素
? ? ? ? ? 上下级关系 命令或禁止的方式 合法关系 力量受到控制 违反受到处罚

(3)权力、权威(借鉴韦伯的定义)与 ICA
–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形成一定的权威结构和两个阶级:
? 权威结构:统治地位(拥有权威)和服从地位(丧失权威)的结 合。 ? 两个阶级: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

阶级;拥有很少权力和权威的阶 级 ? 这两个阶级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中。

–ICA(“强制性协调联盟”),P202.2
? 权力和权威作为短缺社会资源,在任何ICA中的分配都是不均; ? 任何特定的ICA,都可以典型化为两种基本的角色类型——统治和 被统治; ? 统治者(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是维持现状,而被统治者(个人或 团体)的利益是对权力和权威的再分配; ? 正是这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权力和权威的争夺造成了社会冲突, 并进一步导致了社会变迁。

2、社会冲突形成的条件
? ICA中有对立,不一定产生冲突.冲突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 条件,即准群体(quasi group)和显群体(manifest group)的存在。 ? 划分准和显群体的标准:群体利益,表现为价值。
– 对统治群体而言,价值构成其论证统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描述世 界应当如何的信仰)。
– 被统治群体的利益则构成对统治群体利益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威胁

– 群体利益有显在和潜在之分

以 价 值 观 基 础 的 阶 级 意 识 的 形 成 是

准群体

潜在利益:由人们承担的角色决定的客观利益, 但尚未被认识到,因此处于人的无意识状态。 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利益处于对立性的潜在利益 状态时候,双方都是准群体,即没有阶级意识的集 合体 显在利益,为人们所认识到并被作为目标所追 求的利益。 以显在利益为基础,产生共同的阶级意识 和共同的利益觉知,并组织起来的追求之, 准群体会变成显群体。

显群体

有点类似马克思的自在阶级“自在阶级”(Classin-itself,)和自为阶级(Class-for-itself)。 一个以社会群体的形式存在的“自在阶级”,只有 通过一个历史的、认知的和实践的觉悟化过程,才能产 生阶级意识,才有可能通过一致的集体行动争取共同的 阶级利益。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农民不是一个阶级, 而是同质的但相互分离的“一麻袋土豆”,因为他们没 有共同的阶级意识,也不会采取一致的政治行动。

不能压制,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节

准群体

显群体

冲突公开化

准群体变成显群体要具备三个条件: 1、具备基本的技术条件: 包括准群体中形成领导者、物质设置 (如资金)、产生纲领和意识形态; 2、具备一定的政治条件:
统治者对相反利益取向组织的许可(如政治 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 盟);

3、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 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机会(如有 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募集成员的 机会。

(三)社会冲突的程度
强度

烈度:用来测量群体在冲突中消耗的能量以 及各方面卷入(特别是情感卷入)程度的

标准。 如人们是否完全投入到一定的冲突中,冲突 是大还是小(规模),等等。

烈度 烈度:用来衡量冲突表现形式的标 准,指斗争双方用以追求他们利益 的手段,变现为从和平谈判到暴力 冲突之间的一个连续谱。

影响强度的三个因素:(注意:可以发展假设)

1、社团(ICA)的(多元)重叠程度:人们在多种ICA 中具有相同的角色地位 。多元重叠,即人们在不同 权威关系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如妇女) 2、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 即权力和其他报酬的相关度 3、社会流动性的程度。主要指垂直流动

影响烈度的两个因素:

绝对剥夺(权威层面和经济层面都受到剥夺), 容易导致高强度和高烈度的冲突,如暴力

1、资源分布上的剥夺情况 相对剥夺(权威层面的剥夺可通过经济层面来弥补) 有冲突,强度可能很高,但不大可能是暴力

统治者阻止冲突会带来更暴力的冲突
2、控制冲突的方式
调节冲突会降低冲突的烈度

调节冲突需要具备三项条件: A.冲突双方均承认对方有合法的但又相互对立的利益; (达成共识) B.利益群体有自己的组织,有处理争端的公共机构; (建立机构)

C.冲突双方都同意遵守一些正式的冲突规则,如怎样 谈判,怎样达成协议,违规制裁及如何变更规则本身。 (约定规则)
有点齐美尔

注意:相对剥夺和相对剥夺感不是一个概念
? 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 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 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
–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 不拥有

? 一般而言,相对丧失感的产生需要有以下条件:当某个人 或者群体
–(1)意识到自己不具有某种资源X, –(2)意识到他人/群体具有X, –(3)期望拥有X, –(4)同时这种期望是合理的。

(四)社会冲突的结果
? 社会冲突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 社会变迁是通过统治阶级人员的变动和政策的变动所导致 的社会价值和制度(组织)结构的变化。 ? 变迁的结果不是从冲突状态走向和谐状态,而是从一种冲 突结构走向另一种冲突结构。

三种类型的权威结构变迁: A.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 B.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 革命变迁 改革变迁

C.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 策中。 最低层次的变迁

社会变迁 的程度

? 阶级斗争的强度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根本性 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联系; ? 阶级斗争的烈度(暴力性)与社会结构变 迁的突发性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联系。 社会变迁
的速度


?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有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社会充 满冲突,冲突促进社会的变迁,冲突的调节则维护着现存 的社会结构。 自马克思以来,一些社会变迁已经降低了 阶级冲突的程度。

制度化方法的建立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不同冲突形式的制度性分离 维护着西方社会权威关 系的基本结构

? 思考: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存在 的冲突和政府的维稳方式?

总结:达伦多夫关于冲突的命题
1.ICA当中的准群体成员可以意识到客观利益并形成冲突群体,冲突就有 可能发生。(依赖于技术、政治和社会三个条件) 这点同马克思相同,强调:冲突与被统治群体的利益意识和冲突群 体的结构有关。

2三个条件越得不到满足,冲突将越激烈(即卷入大量情感)。 这点与齐美尔相同,强调:如果冲突没有组织起来,冲突有可能卷 入大量情感 3.权威分布也是同其他资源的分布相关(多元重叠),冲突将 会越激烈。 这点受韦伯影响,强调:报酬的重叠,即三种资源的相 关程度,同样会提高被统治者的情感卷入

4.统治与被统治群体间的流动越少,冲突将会越激烈。 受马克思和韦伯的同时影响,强调:缺乏向权威地位的流 动会提高被统治者的情感卷入程度

5.三个条件越是得不到满足,冲突将会越具暴力性。 受齐美尔影响,强调:冲突的暴力性与组织和利益表达不 清有关,与马克思相反。

6对被统治者资源分布上的剥夺,越是从绝对状态转入相对状 态(主要指相对剥夺感),冲突将会越具暴力性。 与马克思有点相同

7.冲突群体间相互调节达成协议的能力越不足,冲突将会越具暴力 性。 又认同齐美尔,强调:暴力性与系统处理不满、释放紧张 的能力相关。

8.冲突越激烈,结构变迁和再组织的程度越大

9.冲突越具暴力性,结构变迁和再组织的速率越高

8和9又回到马克 思,强调冲突造 成社会体系不同 程度变迁。

? 思考: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存在 的冲突和政府的维稳方式?

(五)达伦多夫对马克思、韦伯、齐美尔思想 的继承与发展
A.与马克思的异同 “1.达伦多夫和马克思都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冲突 状态之中。

2.两者都假定这种冲突因利益对抗而产生。利益对抗必然 内在于社会结构中。
3.两人都认为利益倾向于分裂为两个冲突群体。 4.二者都认为,冲突是辩证的,一种冲突,通过产生一系 列新的对抗利益而得到解决,而这些新的敌对利益是在某些 条件下将产生进一步的冲突。 5.二者因此都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系统的普遍特点;也 是不同类型的制度化模式中不可避免的冲突辩证法的结 果。” ——乔纳森·特纳


? 不同点:
– 达伦多夫认为,阶级划分的关键因素不是根据 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是根据是否拥有生产资 料的支配权。

与韦伯

分层的三个维度;社会 流动、社会冲突

与齐美尔

社会冲突的强度

六、对辩证冲突论的评价
? 1、有力地揭露了功能主义对社会现实认识的片面 性。 ? 2、达伦多夫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的揭露, 是对美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无情鞭笞。 ? 3、对一般社会冲突的精细分析以及对冲突调节的 论述,有助于人们了解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 统治策略,对于其他国家研究和解决本国内部的 矛盾和冲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论
? 达伦多夫不是本世纪中期第一个冲突理论家,但他很快成 为最有影响的冲突理论家。 ? 他声名远扬, – 首先是因为对帕森斯功能主义的攻击, – 其次是因为他对马克思的再分析,并使之与韦伯和齐 美尔的条件与限定结合起来。 ?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达伦多夫抽象的、分析的方法持批 评的态度 – 在他们看来,达伦多夫抛弃了马克思分析的本质,剥 离了那些对马克思的分析非常重要的概念。 ? 但是达伦多夫却将冲突理论从马克思的偏狭中解放出来, 使之对社会学界有了吸引力。

四、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生平 1913年生于柏林,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移居美国, 195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社 会学博士学位。 曾在布兰代斯大学、 纽约州立大学任教。 1975-1976年,科塞任 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1913-2003)

主要著作
? ? ? ? ? ? ? 《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 《再论社会冲突研究》1967 《持各种观念的人:一位社会学家的看法》1970 《社会学思想名家》1971 《结构与冲突》1975 《社会结构中的本我》1975 《实体研究中的两种方法》1975

(一)科塞冲突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联系
? 主要从齐美尔那里获得冲突理论的要素。 ? 以功能主义版本的冲突理论发起了对功能主义的批评: – 批评功能主义未足够重视冲突及视越轨等为社会系统 的病态。 – 虽然认为功能主义忽视了权力和利益,但也批评马克 思或达伦多夫强调冲突的破坏性后果; – 求助于齐美尔的观点:冲突提高了社会系统或至少是 社会系统关键部分的整合,强调冲突对社会系统的整 合性和适应性功能。

(二)社会冲突的根源和原因
? 1.冲突的定义:
– 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 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 (P209.-210)

? 2.社会冲突的根源:(注意:是多元论者) 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 物质性原因 非物质性原因 价值观的不一致

3.科塞关于冲突原

因的命题
1.不平等系统中的被统治者对现存资源分配的合法性提出 质疑时,更难有可能发起冲突,原因是:
达伦多夫强调 冲突存在于利益 矛盾中;被统治 者只要认识到利 益,就会寻找冲 突,因此理论的 重点是解释认识 形成的条件。

A 疏导不满的渠道不足(受韦伯影响) B 向优势地位的社会流动率很低(受韦伯影响)

科塞强调现存不平等体系中合法性的丧失是冲突的关键前提; 现存的社会文化安排中有一定的共识来维持社会秩序,只有当共 识程度降低后,无序采可能通过冲突发生。

2.被统治者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正感上升时,更有可能与统治者发生 冲突。这一点与以下条件相关: A被统治者的社会化经验在形成自我约束方面的失败 B 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外在约束的失败 2表明,合法性丧失,还不足以引起冲突,人们的情 感还要被唤起(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正感)。 因此理论要关注合法性丧失后情感(而不是冷漠和 顺从)被唤起的条件,这点受马克思相对剥夺概念的影 响。 绝对剥夺并不总产生反叛;只有当人们对美好未来 的期望突然超过实现这些期望的条件时,人们才会被突 然被唤起去寻找冲突。唤起的程度受2A和2B的限制。 思考:绝对独裁和粗暴压制大众的社会或系统,与相 对自由,被统治者相信会好转的系统,哪个更有可能产 生反叛?

(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
? 1、现实冲突与 非现实冲突
–现实冲突(冲突是 手段) ? 为达到没有没 得到的某种目 标而作为手段 的冲突。 –非现实冲突(冲突 是目的) ? 为释放某种紧 张状态的需要 而发起的冲突。

罢工等劳资冲突是现实冲突
广东17岁高中生强奸5名女生 获刑 称女朋友总被抢走 张鹏交代,他强奸女孩有一 种报复心理。“我之前也有过女 朋友,但她们觉得我胖,拿不出 手。我恋爱时,对人家特别好, 但每一次,女朋友都被别人抢 走。”长久以来,在人际交往中, 他总有一种自卑感,还觉得女孩 都特别物质,不值得自己真心对 待。这种经历和情绪,在张鹏内 心埋下了犯罪的种子。

现实冲突
冲突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冲突
冲突本身就是目的

冲突可以被其他手段所取 冲突的对象可以变换;冲 代 突本身不能被替代 冲突产生某种结果 冲突无任何结果可言

? 区分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的意义
– 有助于社会控制 ? 对现实冲突和越轨者,可以提供替代性的手段。 – 有助于工业社会学的研究 ? 如在研究中,不会忽视工人要求现实利益的权利。

? 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往往交杂在一起。

?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
– 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

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
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冲突不宜爆发,一旦爆发(积累 敌对情绪后),就可能非常激烈。 –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 地表达出来; – 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 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 强化。 – 但是紧密关系也是分类的,如夫妻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不 同关系中参与者参与的程度(完全或片面参与)不同,冲突的敌意

和攻击性也不同。

? 3、内群体冲突和外群体冲突 ? 内群体冲突的特征
(1)内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感情)投入 程度相关。 运用帕森斯的模式变量术语。 (2)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 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 (叛徒是对 群体的威胁) (3)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 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变革者认同群体的目 标,只是主张变革手段)

? 外群体冲突
? 群体结构(如集中化程度)能够限制实际的、或预料的与 外部冲突的激烈程度。

? 成员参与程度高的小战斗群体(更团结,为啥?排斥叛不 同意见者;想象和构建内部和外部敌人),一般使外部冲 突更为激烈。

?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

? 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

? 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

冷酷无情”。因为:
– 为集体的利益参与冲突更高尚性,会增强代表者的地位和声望 – 代表人物把自己看做群体目标和权力的体现,视自己为群体,因而他的

能量会大大增强
– 通过为了集体的事业而放弃个人的要求,他使自己充分地成为集体的组 成部分,代表人物不容忍对群体的任何威胁

– 为群体事业而斗争,使得代表人物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群体的目标中
– 知识分子对意识形态下的冲突至关重要(会使社会运动客观化,构建出 利益群体的意识形态)

(四)科塞关于冲突的暴力的命题
? 1.当群体以“现实问题”为冲突目标时,他们更有可能寻求在实 现利益上达成妥协(因为人们会考虑表达诉求的成本),如此, 冲突更不具暴力性。(同齐美尔,齐认为:当追求明确的目标时, 妥协和调和会代替冲突) ? 2.当群体在非现实问题上卷入了冲突,情感唤起与卷入的程度越 高,冲突越具有暴力性,特别是在以下情况: – 冲突涉及核心价值观(唤起了情感,让人不愿意妥协) – 冲突持续一段时间(期间人们投入的情感越来越多,

意识形态 高涨<对立的意识形态往往是非此即彼的>,以否定的方式描绘 敌人) ? 3.如果社会单位间的功能相互依赖程度较低,吸收冲突与紧张的 制度化手段难以实现,冲突更具有暴力性。(结构变量)

(五)科塞关于冲突持续的命题
? 1.下列条件将导致冲突的延 ? 2.下列条件将导致冲突的缩 长 短:
– 对立各方的目标是扩展性(广 泛性)的或模糊性的。相反的

情况是什么?
– 在冲突目标上的共识程度低。 – 冲突各方不能理解其对手胜利 与失败的象征意义。(对什么 是胜利和失败的了解会影响到 冲突时间的长短)。如宁波PX 事件。

–冲突各方的领袖认识到只有 付出极高代价之后才有可能 完全实现目标
? 冲突各方力量相等 ? 冲突中获得胜利与失败的指标 明确

– 领导说服追随者结束冲突的能 力:
? 冲突各方权力的集中性 ? 冲突各方的整合

(六)冲突的功能(214-215)
? 群体内冲突的功能
– 冲突功能分析的两个切入点 ? 冲突的性质和群体的内部结构 – 从冲突的性质看 ? 是现实性的(正)还是非现实性的(负) – 从群体的内部结构看 ? 群体是否需要成员全身心投入且是否压制冲突(负) ? 如果群体是松散的和开放的(正)
– 群体成员能够直接和自由表达诉求,紧张容易释放,不满 的原因及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会进一步调整,群体会更稳定。 – 有助于大家认识到现有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遵守规范; 或有助于新规范的创新。

? 2、外群体冲突的功能
A.对群体内部状态的影响:有利于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整合
a与其他群体冲突,能够动员群体内成员的活力,增强团结。

b如果一个社会是松散的和开放的,不同群体能够直接和自由表达诉求, 则群体间产生紧张原因能够消除,群体间的关系能够重新定位,从而增加社 会的整合。

B.外群体冲突对社会融合及扩展的影响
a社会融合:外群体冲突可以把“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 对立的个人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带进一个公共的 社会活动领域”(如毫无联系但受到相同威胁的群体;不仅 如此,再思考:如何看到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非直接利益相关 者群体事件?)
b社会融合的扩展:这种联系结构促进了相互联系的群体 的进一步整合,社会系统不同的子系统重新得到定位,形成 新的权力关系,进而构造了更广阔的社会环境。

总结:科塞关于冲突之于各群体功能的命题
? 1.冲突的暴力与激烈程度(人们对冲突的卷入和投入)越 高,就越会产生如下结果:(正:整合效应)
– 冲突各方清晰的边界 – 冲突各方决策的集中化结构,特别是在结构分化的条件下(

提高 了权威集中性) – 冲突各方成员之间在结构上的与意识形态上的团结,特别是认为 冲突影响到群体每部分的利益时 – 对每一个群体内部异议与越轨的压制,以及对规范和价值的强制 性服从

? 2.群体间冲突越是导致群体的权力中心对冲突群体内强制 性顺从,就长远来讲,敌意就会积累,群体内部冲突就越 有可能发生。(负:非整合效应)

总结:科塞关于冲突之于社会整体(大量群体间)功 能的命题
? 1.系统中的单位越是分化和功能性相互依赖,冲突越有可能是频繁但 低烈度与低暴力性的。(相反呢?) ? 2.冲突的烈度与暴力程度较低,冲突越有可能(正) – A提高系统单位创新与创造力的水平(如人们反思和重新组织自己 的行为) – B在系统单位极端化(围绕非现实问题产生极端冲突)前释放敌意 – C提高冲突关系的规范调节程度(如调解紧张的法庭、法律、调节 机构及其他的发展) – D提高现实问题的意识(如目标会明确,妥协易产生) – E提高社会单位之间协作联合的数量(如冲突使受到相同威胁的群 体结成联盟,持续的冲突会提高联盟的弹性) ? 3.冲突越是能够实现2A和2E,社会系统内部的整合水平和系统适应外 部环境的能力越是得到提高。

? (七)社会安全阀制度——社会安全机制
? 敌对情绪≠冲突 ? 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 致冲突; ? 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 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 安全阀制度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 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

? 两种不同类型的“安全阀”制度:
– 手段型:是在不破坏群体内关系的前提下,允 许针对原初对象的敌意或冲突行为,在社会所 认可的手段或限度以内,表达或表现出来。 (如允许上访、游行,意见箱等等。) – 目标型:是设置一些替代目标,使已产生的敌 意不是针对着原初对象,而是对着替代对象表 达出去。(转移矛盾)

? 科塞的“安全阀”理论包括下列主要观点:
–(1)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关 系的作用; –(2)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 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 –(3)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就越重要。 –(4)安全阀可以发泄敌对情绪,转移目标.但它不能 解决问题,只能缓和矛盾,并不能解决矛盾。

? (5)安全阀制度提供敌对情绪的替代目标以及发泄 的手段。 ? (6)当相互对立的利益或相互敌对的情绪受到压制 的时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把敌对情绪从真正的 根源中转移出来,从其它渠

道发泄。压制冲突的 结果之二,是导致相互关系的终结。 ? (7)没有安全阀制度或安全阀制度不完备的社会结 构,都是僵化的社会结构,因而也是潜伏危机的 社会结构。

? (八)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
? 1、现实性的冲突是社会变迁的主要促进因素。
– 因为现实性的冲突指向特定的对象,是达到特定目的的手段,能消

除冲突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现实性的冲突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因为它能使社 会系统更加关注个人的需求,增加社会系统的团结,使社会系统更 有效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 如果社会系统允许现实性的冲突,并很好地加以解决,就会促进社 会系统的活力和生命力,防止群体蜕化为反对变迁或对成员的个人 需要不闻不问的僵化系统。

对科塞社会冲突论的评价 ? 科塞的冲突论虽然发端于对功能主义的批评,但它不是 对功能主义的否定,而是对功能主义的扬弃和补充。

? 科塞的冲突论是当代西方极有影响的社会学理论。他用历 史和当代的大量事实证明,社会冲突不仅是社会的普遍现 象,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正功能。为了使社会关系不断改 善和促进社会稳定,不能忽视对冲突问题的研究。 ? 社会对冲突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将解决冲突的方法制度 化,这是具有活力的开放的社会结构的标志。

五、科林斯的综合冲突论,略


社会冲突理论 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_冲突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7351/36943174343.html

更多阅读

艾古理论 缠论和艾古理论谁好

2006年06月30日 13:54 来源:红周刊 期号06年第21 作者:主持人 吴明江湖秘闻主持人:首先请出“春天”。春春,你在圈子里有消息王之称,为人四海交游广阔,你这周有什么消息吗?春春:很多呀,比如我朋友电话调研烟台一家没股改的制冷设备公司,公司和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达伦多夫

第一节 社会背景、思想渊源、生平著述一、社会冲突论兴起的社会背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处于一个恢复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美国逐渐树立了西方世界的霸权地位,因此,一致、和谐、稳定成为时代的主题,也使得结构功能主义在西方理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pdf 论生命型企业

为什么要缔造生命型企业?因为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如果不注重“养生”,他就缺乏生命力,就会“死”掉!企业与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也有他的命运,也有细胞、组织与系统,也有遗传、变异与繁衍。据统计,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岁;去年一年倒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简论熊皮特的经济危机理论

在20世纪初,熊彼特就已看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影响,并着手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其《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版的最后一章《景气循环》中看到有关经济危机比较完整的论述。熊彼特的独特性在于他将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经济周期

声明:《社会冲突理论 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_冲突论》为网友美女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