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怎么适当的处理自己的原则和孩子的需要这对矛盾很是让我头痛。比如今早,小明出门要抱,一般他出门是推童车的,但他毕竟已快三岁完全可以自己走路,可是家里老人在没有童车的情况下只要小明一伸手就会毫不犹豫的抱起他。
可是,他今天和我在一起,而我觉得三岁小朋友可以自己走路了,当然类似的情况还有,比如要不要自己吃饭,什么时候看动画片,要不要去上早教课,我和小明的意见一天里面就有好几次不同。
孩子哭闹完了
真的就可以忘了吗?
然而更令我困惑的,是周围不同人的各种处理方式,一次小明为了买玩具而哭闹,小明奶奶在旁边说不要管他,他闹完就好了,而小明爷爷产生了马上去买来的念头,外婆则是想办法分散小明的注意力,对他说,“看那边有儿童乐园,走”。
如果是我和小明的意见冲突采用上述方法,通常结局有三种:
1. 小明一直哭很久,然后自己收拾心情来找我,我们继续走,看上去好像是我的意志胜利了;
2. 我立即实现了小明的愿望,他很高兴,我们继续走,看上去是他的意志胜利了;

3. 我们去儿童乐园,小明玩了一会儿或许就把玩具忘记了。
坦白讲,自从小明两岁半以后开始有自我意识,遇到我俩意见不合,他哭闹的情况,如果是碰到了原则,我采用的多是第一种方法,之前接触到很多文章也都在强调在培养生活习惯上家人要以身作则和坚持,所以每次等他释放完情绪,我才跟他讲刚才哪里不对。
抛开控制局面的念头,
理解孩子的情绪
直到最近看了一篇写美国小学里老师怎么帮助学生认识并处理情绪的文章,我才开始反思以前的方法。
文章大概说小学生课堂上耍脾气扔书本老师并没有体罚他也没有把他从班里叫出去单独处理,而是就地告诉他,自己知道他现在很生气,但请他集中注意力然后跟着自己做一个动作,那就是深呼吸。
生活中还是会看见某些家长因为孩子的哭闹对孩子恶语相向,一开始遇到小明哭闹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完全控制不了状况,而又急于想要控制住,我想这或许是那些使用强制手段家长的心路历程吧。
所以这个老师的做法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没有用暴力(冷暴力也罢,真正的语言暴力或者其它体罚也罢)去遏制学生的“暴力”,而是理解孩子的情绪,知道当个人意愿没有得到满足时,就算是成年人也会失控,成年人会想办法疏导,但小朋友可能不会,因此她拥抱了学生的“暴力”。
先拥抱,
好过事后补偿
那么回到今早的情况,在他因为要求抱起来走路遭到拒绝而哭闹的时候,我依葫芦画瓢对他说,“小明,我知道你现在很委屈,妈妈刚才出门不是说我们要手牵手散步去超市吗?你因为没有被抱起来就哭了吗?”
他点点头,然后还是哭,我又说:“那你现在能跟着我做一个动作吗,就像喝粥一样,吸气吐气”。
可能是小明太小了,这个动作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我转念一想,反正原理都差不多,我把小明抱起来一屁股坐在旁边的凳子上,晒着太阳,他靠着我,我拍着他的背,也不急着一定要去超市买东西或者是哪里。
就像明爸安慰受伤的我一样,没有说话,只是安静的让他抱着我然后我轻轻的拍着他。
神奇的是,他很快从悲痛的大哭转为小小的抽泣,不到五分钟就停了下来,在我身上擦了擦鼻涕自己跳到地上说,我们走吧。如此,这一“深情拥抱”替换掉了“抱着”去超市。
转自:儿童心理课堂
-END-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