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功法是在师传功夫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炼的结晶。
首先可参考【揉腹是健康长寿、中医养生的好方法,具体如何揉、分几步练习呢?】。
中医指出,人体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揉腹部对身体的好处很多,也是健康长寿、中医养生的好方法。
古人练少林内功《易筋经》,首先练膜,把膜练好了,能快速提高人体力量,这是习练武功的基本功,揉腹(揉摩膜络)为第一层功夫。在第一层功夫的基础上,进一步配合呼吸,着眼于外揉内动,来強化命门内窍的气机,強化脊柱以及脊柱两边经络、穴位的开合,以加強它对躯体混元气的调摄能力,然后开始第二层功夫整运膜络的练习。
就是说膜络气充足了,还要把它前前后后连成一个整体。这需要配合呼吸运用一些穴位。

首先为第一呼吸阶段:
吸气时意念沿以肚脐为中心、半径为一寸的圆转圈,顺时针、逆时针都行(肓枢穴在肚脐旁开一寸,针灸书上一般写的是肚脐旁开五分,取旁开一寸是因为肾经在肚脐上面旁开一寸,肚脐下面旁开五分)。
意念不要在皮肤上面转,要在皮肤下面肌肉层或腹膜层转。呼气时意念从肚脐分开,往上到膻中穴,往下到会阴。
练到这一层,腹部的膜络之气不仅在浅层的皮下组织走,而且到了腹部深一层的腹横筋膜、腹主动脉、腹主动脉组织,从这个地方走的是比较深一层的膜络之气,和任脉之气有点相接通。
肚脐和腹横筋膜距离不大,从肚脐深处的腹横筋膜往上、下层走是比较好走的。
其次为第二个呼吸阶段:
吸气时意念从膻中、肚脐、会阴这三点沿直线穿向命门。
呼气时意念从命门向两侧分开,往肓门走。意念不是平着分开的,而是往上分开的。因为人体的中气往上升。
中医讲的中气是脾胃之气,内功讲的中气是中脉之气。密宗功讲中脉之气有上行气、下行气,下行气下多了,泌尿系统就容易出现问题,如大小便不正常,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白带。密宗功认为中脉有七轮,气下行是因为脉轮叶耷拉着,脉轮往上翘起来,气就往上走了。
道家符箓派讲心下有个月芽儿(“心”字两边各有一个点为心,下面形似月芽儿),把心穴提起来,月芽儿往上一翘,心意就起来了,玄关就开了。怎么练呢?下颏往回一收一绷劲(就是使劲呡嘴),心口里面就往上撅。呼吸时意念把心下这个月芽儿往上带了,也就把命门那儿的气往上带了,慢慢使中气往上升,气往下走出现的毛病都好解决了。
前人炼精化炁也是通过这些方法一步一步地往上走的。
然后是第三个呼吸阶段:
吸气时意想两个肓门通过脊中、命门连起来,上面连着脊中,下面连着命门,形成一个不规则的菱形(上下不对称);呼气时意念从肓门上下分开,往上到膏肓,往下到胞肓。
脊中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悬枢在第一腰椎下,命门在第二腰椎下(脊髓到了第二腰椎就终止了,将来气能集中从命门进入脊椎,直接从脊髓里面走,甚至从中央孔往上走,这叫元炁洗髓)。
命门和脊中在两个肓门连线的两边上下对称,就是要让它们不对称,好往上拉着。一呡嘴里面就翘起来了,再配合意念,气就好往上升了。
最后是第四个呼吸阶段:
吸气时意念从背部的膏肓、肓门、胞肓的里面走,直插到体腔前侧的带脉穴,呼气时从带脉穴平着穿向肓枢穴。
带脉穴在章门穴(第十一肋骨端)正下方,和肚脐相平。带脉能够约束十二经脉,而带脉穴是带脉的一个关键穴。运四肢的时候,这个穴位和三阴交相结合,是一个特殊的按摩手法(按摩要开启腹腔,先按摩腹部的几个穴位,同时要把带脉和三阴交拨开)。
这一层功夫有四个呼吸八个内容,能把胸腹的膜络之气合成一体。这不仅使内脏里面的膜之气充足,而且前前后后都连成了一个整体。
进一步可从腹横筋膜走(腹横筋膜在腹壁外面,它在胸、腹腔都是一个完整的膜,在不同部位的内容也不一样。膈肌上面、膈肌旁边的肌肉到会阴、胯骨、背部都有腹横筋膜)。
膈肌的中心角和第二腰椎相连,而膈肌的两侧角和腰椎的连接点还要靠下一点儿,所以吸气时膈肌一拉可以牵动到腰椎,连三、四腰椎旁边的筋膜都会动弹。
膈肌的膜牵动到哪里,气也到达哪里。所以一吸,可把气吸到命门,习练者体会命门与体内的气机开合升降,随着内气的鼓荡,真气一层一层地向里渗透,由炼炁入骨到敛气入髓,由此就可以进入第三层功夫习练。(注:整运膜络每次练20~30分钟,这层功夫大约需要120天。)
注意事项:腹部皮肤有化脓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如肠炎、痢疾、阑尾炎等)时,不宜按揉,以免炎症扩散;腹部患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及妇女妊娠期间均不宜揉腹。在揉腹期间,由于胃肠臑动增强等生理功能的变化,常会出现腹内作响(肠鸣音)、嗳气、腹中温热或易饥饿等现象,这属正常效应,可顺其自然,无须作任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