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历史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遍及南北。在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三星他拉村于1971年发现的玉雕猪龙,据专家考证大约产生于7000~6000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陶壶龙纹;远隔千里之外的江苏吴县良诸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种似蛇非蛇的勾连花纹,即是古越人的龙图腾崇拜的象征。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了关于龙的图腾崇拜。
&nbsaIhUaU.cOMp; 红山文化玉器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玉文化。1942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发掘到一件勾云纹玉佩,这是国内首次发现,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被后人称誉为“中华第一玉雕龙”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玉雕龙当时被称为“C形龙”。后来,关于这件玉器的命名还有一些插曲。很多专家认为,这件玉器应该叫“勾龙形佩”,而不应当用英文来命名。

这个神采飞扬的“勾龙形佩”,躯体矫健,鬃毛飞扬;其流利的线条,简约夸张的造型,无不为世人所惊叹。以后,在内蒙古和辽宁等地诸多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多有重要玉器发现。而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成批玉器,多数为动物造型,这就构成了这一文化遗存的显著特征。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特别注意,龙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龙,而是蜥蜴鳄鱼之类的动物。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无独有偶在距今5300年的淮夷玉中的安徽凌家滩文化也出现了玉龙,该玉龙整体几乎呈鸡骨白,其造型类似与红山文化玉猪龙,呈卷曲形状,头尾相连,身体刻有平行斜阴刻线纹,只是该玉龙的造型头已变成牛的形状,似乎可以看出凌家滩的玉龙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继续向前寻找,1993年4月在常熟西北练塘罗墩村的一处大型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出土。距今为5250±300年,属良渚文化早期玉器。1986年浙江省曾发现8件形制基本相同的良渚中期玉龙,距今约4500年。而常熟境内出土的这件良渚文化玉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良渚文化中最早而且是最为传神的龙的形象,因此被称之为“良渚第一龙”。整件饰品采用了双龙合一体的对称艺术,器物的一半为龙头相对并连接,嘴唇合用,另一半则自然合为双龙的龙体,构思异常巧妙。
由此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三大主要板块,也就是说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均出现了玉龙,除红山的勾形龙以外,其三个文化中的三件玉龙均以身体卷曲头尾相顾为代表,而这种玉龙的造型一直延续到夏商周及以后的年代,成为中国玉器文化中一个主要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