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飞豹老大的号召,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一行一人,乘二轮摩托车去海阳地雷战遗址采风。海阳是我的家乡,但因诸事繁杂,地雷战遗址近在百里内,却一直没有机会瞻仰。此行中所见所想,甚为慨叹。
地雷战的主战场在海阳市赵疃乡赵疃村、文山后、小滩三个村,其中以赵疃最为著名。2001年机构改革,赵疃乡被并入行村镇。说起地雷战,大家都知道《地雷战》这部电影,1963年5月,山东省作家翟永湖,到行村公社挂职任党委副书记,一面工作,一面采访赵守福等民兵抗日的事迹,写出了长篇小说《民兵爆炸队》,后经“八一”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地雷战》搬上了银幕。今年5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地雷战遗址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海阳市博物馆(值得一看)专门为地雷增设了展厅,并在地雷战主战场新增设了11处遗址标志。
电影中,地雷战是在地形相当复杂的山区进行的,而到赵疃村后发现这里的地形很缓,并不如电影中那样的陡峭,村子周围是起伏的丘陵(约100米高),远处向北有三座较高的山(300米左右)。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海阳的地形:位于胶东半岛最南端的海阳,丘陵纵横,地形起伏,少平地,多缓坡,海岸线曲曲折折长达百余里,背靠主峰高达1000米的招虎山脉,有山有水有海,有凤城、留格、行村三处较大的平原,物产丰富;距离“最适合人类居妆城市之称的威海、单列市青岛、海滨城市烟台均100公里左右,气候宜人,可谓宝地一方。但是,在北部盘石、高家、郭城、徐家店等镇,山多坡陡,多石少土,群众的田都在山上,梯田从山脚到山顶,一层层叠上去,有的田长二、三百米,宽二、三米,有的田在半山腰,驴骡都爬不上去,收种送粪都需要人背肩抗,耕种十分不便,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群众的生活更是苦的很。

车进赵疃村,必经孙家疃,在孙家疃打听路的时候,当地群众领我去看了一处“万人坑”,42年倭人杀入海阳,在此杀了200多名群众。坑在村西南,无辜群众的骨植已经另地掩埋,坑底也生于了青青草,坑周边碎石遍地,野草纵横,如周边景物不无二致,我和老人蹲在坑边,一阵山风吹过,只闻风声萧萧众草低头,却不见逝者其形。老人说,这里的群众的尸首,有主的都被认走了,剩下的,不是全家都死在此,就是别处跑来家人不知道的,时间久了,已经快被人忘了。
赵疃的地雷战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1943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从行村出来抢小麦的日伪军5名。首次爆炸成功,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同年秋,行村区赵疃民兵队长赵同伦率领赵守福、赵乾江等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埋设绊雷两颗,炸死炸伤伪军5名;文山后村民兵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地雷二颗,炸死炸伤敌人7名。自此,地雷战开始由点到面在全县普遍展开。地雷战广泛开展后,文山后的于化虎等人先后研制出了石雷(在石头上打洞装药做成的雷)、绊雷。接着,赵疃、“五虎村”、栾家、夏泽等村也造出了石雷。1943年5月,于化虎带领民兵在村埋设地雷70多颗,炸死炸伤敌人17个。在当地造成极大的震憾,敌人的凶残、地雷战的神效,加上石雷容易做,迅速地掀起了地雷战热潮,一个大造石雷,以石雷为主、铁雷为辅的地雷战迅速开展起来。料统计,地雷战这种战法共毙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三名全国民兵英雄。如今孙玉敏仍健全,赵守福于2001年去世,享年82岁。于化虎于2004年去世,享年89岁。
敌人为了对待地雷,想出了许多的办法,甚至从青岛调来工兵和探雷器。可是群众中的智慧是无穷的,农民式的狡黠让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吃到大亏。根据和老乡的拉谈,地雷战中绝大部分的战例都是真实的,真假母子雷,头发丝(马尾)雷、标语雷、长藤雷、空中绊雷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夹子雷,夹子是捕鼠用的,不过在我们胶东,除了捕鼠,夹子还用来捕麻雀或其它益鸟,小时候我玩过很多,一般是在麦田和地堰上看到鸟在寻食,就绕到鸟前面很远处,挖土作堆,把夹子支好,小心的嵌入泥土中,然后用细泥,小心的把触发装置埋好,只留虫子在外面,然后跑到鸟的后面,一边挖野菜,一边等鸟上夹。把这种夹子用在地雷战中,真是高明。夹子十分灵敏,触发后拉力很大,又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算得是效费比高的先进装备。不过夹子雷太敏感了,埋雷很是危险,不过却没有伤到自己的人记录,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在战争的实践中,民兵的埋雷技术和地雷战术也不断获得改进和提高。针对地雷是一种被动兵器,待敌时间长,容易误伤群众和家禽(家禽是当时群众的重要财产,搞不好是要危害军民关系的,马虎不得)的弱点,文山后村的民兵发明了“飞行爆炸”,电影中介绍为“不见鬼子不挂弦”,就是事先把地雷埋好,不安装发火装置,发现敌人后再迅速安装,这种战法,让它地雷在最需要的地方能迅速炸响,让死地雷活了起来。即使敌人快走到跟前也能埋雷,挂上弦就跑,真是名符其实的飞行埋雷啊,据说有一次二个民兵在河堤上埋雷,因为灌木阻挡,直到听到敌人的皮靴响,才站起来,发现双方仅相隔30来米,双方一楞,二人掉头跳下河堤就跑,鬼子也不敢追,因为他们知道八路的屁股方向有地雷!(很象我们玩的炸弹兔)
据老乡介绍,倭寇42年春侵入海阳,驻在当时的县城,多少人呢?12个。如今海阳市76万人口,真难以想象当时这几个鬼子是怎样驻稳当的。老乡介绍,每次扫荡,主要是二鬼子多,有时还是清一色的二鬼子,相反日军却经常很少(扫荡的倭寇有的是过路的,有的是外地的,人数或多或少)。二鬼子就是伪军,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武装,这些曲线救国的“国军”,每次扫荡,总是冲在最前面,烧杀抢掠,样样有份。所以地雷战吃掉的,绝大部分是二鬼子,我问老乡,“日本人究竟炸死几个?”,回答说,“不知道,炸死是炸死过,好象没有几个”。读到这里,你伤心吗?我们的朋友们?
海阳博物馆的地雷战展厅我去过,在大堆的文字、照片实物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当时的战争实物。看看我们与倭寇作战的武器吧,长柔、棱镖、砍刀,土枪、土炮、大栓枪、驳壳枪是其中最先进的武器。展厅一角,放着一辆小推车,全木结构,厚重结实,轮子也是木头的,钉了一圈铜钉,转轴也是木头的,轴盒也是木制的,真想不到当时是怎样做出来的,车轮不知道刷了几遍桐油,已经看不出原料了,用手转一下,咕咚,一下沉响,没有丝毫的润滑。听人讲,这种车推久了,轮轴会着火的,必须及时浇灭,用什么浇?如果没有水,当然就是尿拉。要想到的是,就算是这种车子,在当时也不是想要多少就有的,因为它加工起来对质材、工艺要求是很高的,一个熟练的木匠,一年也做不了多少。这就是我们海阳当时的制造水平埃车子如此,可想而知武器装备了。原来我在影视上看到中国军队与倭寇作战时拿着大刀向前冲,我还觉得他们傻,实际上,当时拥有一口好钢火的刀,也是不容易的啊,想到这里,真的想知道拿着大刀冲锋的人他们心里都在想什么呀!
关于当时地雷战民兵队伍的抵抗组织,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组织在胶东已经彻底垮台,没有逃掉的“国军”大多投奔了倭寇,当成了二鬼子,继续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面对倭寇的暴行,海阳人民在海阳县委的组织下,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妇队”、“抗日游击小组”、“儿童团”等组织,开展广泛的抗日自救活动。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