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和谐 "灭人欲"的明朝为什么会让“和谐”文学大行其道?

在中国的历史中,明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那个朝代里,有好些本是相对立的东西,却都能平安地裹在一个叫做明朝的大袍子里相安共容。

明朝皇帝的龙椅安稳之后,便将宋朝时“格物”出来的新儒学——理学奉为独尊之位。明永乐年间饶州儒士朱季友给“周、程、张、朱之学”提了一点不同意见,算是学术上的商榷,明成祖知道后龙颜大怒,下旨“命有司声罪杖遣,悉焚其著书,曰:‘无误后人。’”朱棣的这一句话便开了明清两朝以程朱理学禁黜异端的先河,从此理学成了唯一的学问,其他都成为异端邪说而受到查禁(《禁书·文字狱》,王彬著,中国工人出版社)。而明朝的科举“考试大纲”规定得更是严格,必须从朱熹所编定的“四书”中出题,对其理解和运用也必须遵循程朱的注疏。

“考试大纲”看起来无关紧要,但那可是一根有力的指挥棒,它指挥和规范着儒生们的脑子,进而控制社会思想和观念。所以,在明朝时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就是以讲述“存天理,灭人欲”为主的理学。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实在是有点儿荒唐,人欲岂是能灭的?虽然古圣贤说“无欲则刚”,但人要真的没有了欲望,什么样的想法都没有了,那结果恐怕不是“刚”,相反则可能是软得不能再软,唾沫吐到脸上也一定会等它自己干掉的。当然,倘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一存、一灭”的理论,倒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人的欲望都灭掉了,只存一个“天理”在心中,那可真是一个大同世界呢!也许正因为如此,明朝的理论家们在不断地扩充和挖掘着“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内涵,社会管理者们,也就是牧民的官员们,则是精心地把理论家们的研究成果转变成社会规则,牧养着万姓子民。

文学中的和谐

在这样的朝代里,讲的是理学,用的也是理学,那时的空气里可能也弥漫着理学的气息,文艺自然也不可能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超然于世外的,也一定是理学思想指导下的文艺,是弘扬着理学精义的文艺。可是,事情奇怪得很,偏偏就是在这个“灭人欲”的明朝,却是一个色情文学大量出现并成为流行文学的时代,而且还出现了色情绘画,即春宫画。

具有中国第一“色情小说”之称的《金瓶梅》,现在已得到了艺术上的肯定,但其色情描写流传之广,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大,是没有哪一部小说能与之相比的,在当代,贾平凹的《废都》中仍可看到它的影子。除此以外,现在还能看到,创作、刻印、流行于明朝的色情小说还有《剪灯新话》、《欢喜冤家》、《宜春香质》、《如意君传》、《情史》和《隋炀帝艳史》等十二三种。这些作品中,不论创作的主旨如何,但都有大量的、露骨的“床上戏”。除此之外,那些较为隐晦但仍以描写男女之情为主的才子佳人小说,就更是多得难以计数。除了文字上的东西,明朝春宫画的出现和流行,也并不亚于色情文学,据汉学家高罗佩考证,明朝时的春宫画在其鼎盛时,印刷时使用了五色套印,其水平之高,画面之美,至今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性文化》刘达临著)。这些色情文学,在四五百年之后的今天还能见到,足见当时的印数之多,流行之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9851/63261078385.html

更多阅读

浅谈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黑色幽默”元素 文学小幽默

何为黑色幽默作品?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公认的答案。但是当谈论起黑色幽默小说,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反文化思潮,其中尤以《二十二条军规》和《第五号屠场》为最。其实黑色幽默文学应该是一种宽泛的定义,包括一切含有幽默

英国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和反英雄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 张肖肖英雄崇拜是一种原欲,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要么已经自戕,要么正在自戕。人间无意义生活之苦痛便是英雄磨灭之滥觞,贝奥武夫已然远去,陪伴我们的是一个个意气萧索的人物,厌战的中尉、冷漠的局外人、热情的同性

浅谈中国文学史中的渔父形象 屈原和渔父人物形象

浅论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姿态傲立于文学史,但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往往都无法摆脱儒、道的纠葛,无形中便与隐逸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中,“渔父”这个

环境决定论及其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表现 超现实主义文学

环境决定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一种理论认识,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这种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声明:《文学中的和谐 "灭人欲"的明朝为什么会让“和谐”文学大行其道?》为网友矜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