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苍苍,左右彷徨,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到了短期支教的大军中,在参加了支教过后,我不得不质疑,短期支教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短期支教,具有其独有特点,就是支教时间短,支教人员不固定,更甚是支教地点都不固定。基于此,我不否定短期支教的好处,然而其弊处却大大多于了好处。
支教的对象是孩子,自然先从孩子的角度看短期支教。短期支教队员的确为孩子带去了无限的知识、不一样的上课方式、有趣的游戏,以及新鲜的外界生活和种种欢乐,甚至是可以去倾听孩子的故事、照顾他们。不得不说,对于孩子,这是一种难得的情感体验,以至于孩子太容易产生幸福感、产生情感寄托。在那短短的十几天过后,孩子刚刚获得了的幸福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基于短期支教的特点,即支教人员、执教时间、更甚是支教地点的不确定性,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离别后,短期支教队员还会有外面的花花世界,还会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孩子将失去所有。另一方面,短期支教队员的确给孩子带去了外面的世界,但同时也给他们带去了自卑,打搅了孩子们本来简单纯朴的生活;短期支教队员的确给孩子们带去了走出大山的希望,但是当满怀希望的孩子走进城市看到的却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利益关系时,难道大多数孩子面对的不是希望的崩溃吗?原本的生活虽然贫穷,但是不是比无尽的因希望无法实现而替换了快乐的痛苦好?在此不得不还要说明,少数孩子的成功并不能挽回大多数孩子的命运。
不得不质疑短期支教队员的目的。不能否认相当一部分短期支教队员参加短期支教是出于政治任务或是学分目的,这样的因会结出怎样的果?与其说给孩子带去什么知识,不如说是让城市的学生下乡体验了生活。哪怕是那些支教目的纯粹在于帮助孩子的支教队员,人员的更替以及支教时间的短暂不可否认,有多少老队员坚持去了一次有一次呢?这个比例又是多少呢?另一方面,毫无经验的新队员从老队员的经验里得到的恐怕少得可怜,毕竟是否有过亲身经历感受是不同的,于是一批批新老队员不断地留有遗憾,陷入了无尽的苦苦循环。最关键的,支教队员的安全问题,尤其在绝大多数支教队员是独生子女的现状下,其安全问题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短期支教队员的前往给当地学校老师及孩子家长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支教队员带去了新颖的知识和授课方式,在孩子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把支教队员和自己的老师作对比,当支教队员离去的时候自然也带走了孩子原本对当地老师的学习渴望,使老师很难继续教学。另一方面,鼓励孩子学习,其本质是好的,然而孩子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容忽视,其家庭收入根本无法支付更高学历的求学费用,就算家长拼命赚钱,乃至卖方卖地,孩子再怎么省吃俭用,最后可能换回的是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排挤,换回了家庭的一无所有,难道我们希望再多一个药家鑫吗?原本以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最终变成了以金钱为目的,就算出人头地,带来的恐怕又是一个腐败官员。投入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陋巷箪瓢的生活在这时看来总比露宿街头、哀怨一生的好。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短期支教队员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要知道,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也许自己伤害了孩子却还全然不知。同时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完整的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没有连贯性,这还会影响到当地老师的教学完整性。再加上客观存在的记忆曲线,如此的短期支教从知识上对于孩子实是收效甚微。

最容易忽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短期支教之所以存在,主要得以社会和相关学校或机构的支持。支教对象的家长大多都外出打工,孩子们平日里上课,因短期支教的存在,孩子们原本的假期也要在学校度过了,留守儿童得以托管,给当前社会解决了一个难题。对于输出支教队员的相关学校或机构,短期支教给其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名声和资源。如此多方受益的短期支教自然得以支持。然而如此的理由在我看来无非体现了短期支教的功利化发展趋势。
不难看出,原本公益性质的短期支教,如今已成为了各取所需的功利行为。要想真的在支教地点帮助那些孩子,还需要支教队员的更多的责任心以及毅力,更需要社会的行动上的而非仅是资金上的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