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场预测
2.1国内外种植现状
国内种植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苏、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其中安徽种植10万亩左右,江苏10万亩左右,黑龙江10万亩,新疆和甘肃约有1.5万亩,山东、吉林等其它各省约有1.5万亩,总共国内约有30多万亩。
甜叶菊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目前主要种植国家是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等国家,其中巴拉圭和巴西种植面积都在超过万亩;哥伦比亚和马来西亚不足万亩;肯尼亚、泰国、印度、日本等国有少量的种植。
2.2国内外加工现状
国内主要的生产厂家约在17家左右,目前生产工艺大都是采用浸泡、絮凝沉淀、树脂吸附、洗脱、拖盐、脱色、浓缩和喷糖,有极个别的生产厂家采用膜浓缩技术。在深加工方面,目前是采用重结晶生产RA80型糖。所有厂家的实际产量在2000吨左右,设计产量在5000吨以上,目前都是生产不饱和状态,这是由于甜叶菊糖的一起一落造成目前的这一种状况,甜叶菊刚兴起大家热情高,敢于投入,不顾市场需求量的多少,盲目兴建了相当数量的加工厂,相互竞争原料和市场,到低潮时,关门和转产大部分,经过一起一落的打击,到目前保留下来的就是今天的这17家生产厂,甜叶菊的起落,对甜叶菊的发展、科技投入、装备水平和人们的思维带来一定的影响,滞后了甜叶菊的发展。
甜叶菊糖国外的加工技术跟国内一样,都是采用浸泡、絮凝沉淀、树脂吸附、洗脱、拖盐、脱色、浓缩和喷糖,先进一点也是采用膜浓缩技术,深加工也是重结晶生产RA80型糖,目前日本和韩国都是从
中国进口普通糖直接应用在食品、饮料和药品等产品,同时从中国进口RA40糖生产RA80型糖,向国际市场出口,自己国内还用普通40型糖;马来西亚自己也生产甜菊糖,同时也重结晶生产RA80型糖供应世界市场,世界甜叶菊最大的生产厂就在马来西亚,他在中国赣州也建有甜叶菊糖厂。
2.3技术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的甜叶菊生产占世界产量的90%以上,生产技术装备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沿。原因是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无资源,没有投入人员、资金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世界上对甜叶菊投入研究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巴拉圭、古巴、肯尼亚、哥伦比亚等国家也有研究。
在甜叶菊的加工生产上,目前大家都在研究不断的改善生产工艺,成功的改善是在老工艺上只改进了浓缩工艺,将蒸发浓缩改成膜浓缩工艺,减少能耗,目前正在研究甜菊糖的膜提取工艺;在甜叶菊的育苗方面,育苗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播种育苗,二是扦插育苗,三是组织培养育苗,三种育苗方法在甜叶菊上都是成功的,主要是成本决定使用;在甜叶菊的品种研究方面,主要是引进巴拉圭的高含糖品种,进行驯化和通过杂交育种得到甜菊糖含量高的品种;在其它方面正在研究甜叶菊糖甙生物合成及关键酶研究,开发甜叶菊糖的医药和食品用途,研究分离提纯甜叶菊糖甙的单甙技术和产品,正在研究甜叶菊糖甙化学和生物转化。
2.4价格分析预测
甜菊糖销售价格从总体上看呈缓慢土升趋势。据有关外贸资料显示,2000年前后,甜菊糖外销价格在2.5-3.0万美元/t之间。2003年至2004年,外销价格上升至3.0一3.5万美元/t。2005年-2008年,
外销价格一直保持在3.0—4. 5万美元/t。2007年-2008年的世界经融危机滞后爆发,影响2009年甜叶菊糖的价格,造成价格下降,普通甜叶菊糖的价格21万元,这只是暂时的,2010年经济恢复,加上美国和中国的通货膨胀,将是甜叶菊糖的价格上扬。
销售价格与季节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在每年一至三季度大体稳定在某个水平上,到了第四季度,较上季价格增长30%-50%,最高达100%;国内市场甜菊糖价格近年一直徘徊在21一24万元/t之间。原料涨价,销售价格会有所上升,最高达30一35万元。可见,内销价格始终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据有关权威专家预测,在今后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甜菊糖价格均有可能大幅攀升。
2.5市场需求量
甜菊糖在国外,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被广泛应用。在日本,几乎所有甜味食品都用甜菊糖取代化学合成的糖精、甜蜜素和大部分蔗糖。并且在医药上亦得到了广泛应用。日本应用甜菊糖的产品有数百种,仅2003年甜菊糖应用量达500 t以上。近年来,日本对甜菊糖应用量不断增长。每年从我国购进甜菊糖约400t以上,同时购甜菊干叶达数千吨。韩国也从中国购进大量甜菊糖,2003年购进300t,2005年超过400t。美国和东南亚各国也竞相购买我国的甜菊糖。近年,特别是欧盟和独联体各国对甜菊糖需求强劲。据2008年有关资料,目前我国甜菊糖总产量在5000t以上,出口量达3000t。有关专家预测,在今后几年内,乃至一个时期,对甜菊糖的需求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在国内,目前我国蔗糖产量达7500000t左右,人均占有量仅6kg左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若2010年以后我国人均占有10kg,则需产糖1300万吨。由于依靠甘蔗、甜菜制糖受到占用土地和经济效
益差限制,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而淀粉制糖投资太大,难于大规模增加产量,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未来仍是缺糖大国,潜在市场空间很大。
1998年国经贸产业[1998]547号“关于严格控制糖精生产能力,限制糖精产量和内销量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其年生产能力由3.73104t降至2. 43104t,内销由原来的12000t控制在8000t,不足部分由天然甜味剂替代。这样降下来的4000 t糖精如果用甜菊糖替代约需8000t。 1999年国经行[1999]436号“关于严格控制糖精等高倍甜味剂生产使用的通知”中指出:“凡使用非营养性高倍甜味剂包括糖精、甜蜜素、甜味素(又称阿斯巴甜)、安赛蜜(又称AK糖)等不得超过GBIT60所规定的甜味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禁止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上述化学合成甜味剂”。并限定需产量由50000t降至10000t。如果用甜菊糖替代降下的40,000t上述化学合成甜味剂,需甜菊糖大约7000t。1990年7月甜菊糖获得卫生部新药证书,适用范围为糖浆剂、冲服剂、片剂、丸剂、口腔膜剂等。用甜菊糖替代全部或部分蔗糖生产上述药品,既可降低用糖成本,又扩大了药品的使用人群,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绿色天然甜味剂要求将会逐年剧增,合成甜味剂将逐渐被淘汰,这是大势所趋。
目前,国家十分注重食品安全,正在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执法,为甜菊糖产业发展提供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甜菊糖作为当今世界“第三糖源”,已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国内市场需要甜菊糖去添补巨大的食糖缺口,国际市场上一直是紧俏产品、竞购对象。因而面对这一难得的机遇,凭借我国原料资源丰富
甜叶菊糖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