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士為何被置於四民之首 孔子有話說
古代的士,是四民之首,四民是“士、農、工、商。”“學以居位曰士。”“士民,是學習道藝者。”士應該是指道德修養和學識兩方面都很好的人。後來,士,是泛指脫離生產的知識分子。
宋馬遠《孔子像》
明仇英《孔子像》
孔子對知識分子(士)的要求,是高的。
《論語·子路》記載:子貢問孔子:“什麼人,才叫士?”

孔子告訴子貢:“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意思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很負責,有使命感,有恥辱感,生怕自己的人格有污點。他身負君命,維護國家利益。無論到什麼地方,能很好地完成所承擔的任務。這樣的人 ,絕對不會做出有辱國格和人格的事來,可以稱士。
孔子與子貢
子貢說:“這個要求太高了。那麼,次一等的士,應該是怎樣的人?”孔子說:“次一等的,在宗族之間,人們稱讚他是孝子,在鄉親鄰居中,對人很友愛。這種人,也可以稱為士。”
子貢再問:“那麼,再次一等的士,應該是怎樣的人?”
孔子告訴他:“再次一等的士,應該是‘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言而有信,做出的承諾一定能兌現,做事情認真負責到底,有始有終。不過這種人,沒有遠大的胸襟和抱負,工作只是為了領幾斗米,賺錢糊口,淺薄固執。一般常見。這種人太多了,自己做人還可以,要說處理國家大事,不一定能勝任,他們勉強可以叫士,但畢竟是胸無大志的人,不值得推崇。”
子貢最後問:“那您看,現在的執政者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裡能數得上呢?”
【附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論語-子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