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叶活跃在陕西省西安市,因西安旧称长安,故名。其主要创始人为赵望云、石鲁,重要画家还有何海霞、方济众等人。他们自40年代就生活在陕西,并从事艺术创作。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其中尤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以巧妙的构思和苍厚质朴的笔墨,表现浑朴苍茫的西北风光,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上产生了极大反响。之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中断创作。80年代以后,在长安画派老一代画家创作的基础上,又涌现出新的一代,他们在题材内容的开拓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凡是在中国绘画史上能站得住的画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均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传承脉络,长安画派也不例外。长安画派的渊源和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长安画派讲一手伸向生活,是对传统绘画本源的回归
我国绘画艺术一产生就是与生活结缘的。大家知道,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其大多是描绘眼前生活物景,如岩画等,笔墨简洁而生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都是对生活意象化的纪录。其不仅与当时的生活密切相连,而且,还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呈现出了绘画的产生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长安画派来源于丰厚的长安绘画的历史积淀
&nbaIhUaU.COMsp; 就长安而言,历史上就有长安绘画之说。长安绘画启蒙于西汉壁画,世代尊循其法,到隋唐五代涌现出如阎立本、展子文、李思训、韩熀、韩干、李成,稍后的范宽,等一批绘画名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画种纷呈,多姿多彩,各擅胜扬。北宋迁都开封,南宋东移临安,原居长安丹青妙手纷纷迁徙豫浙。长安绘画一落千丈,销声匿迹千余载。长安画派是辉煌的长安绘画的历史延续。
3、社会变革为长安画派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契机
20世纪初叶,是中国发生大动荡大革命的时代,一切社会领域都随之分野、更新。继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兴起,由青年更新派构成的“更新派”画家们,为了反叛旧传统,探索新的出路,徐悲鸿,林风眠,借鉴西画创新。唯赵望云以最彻底和实践榜样潜入农村和社会的最底层,用自己绘画来描写中国社会的主体农民。赵望云曾发誓言:“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临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以后我要以这种神圣责任,作为终身生命的寄托。”他怀着“为人生而艺术”的理想,走出象牙之塔,独自一人,从都市回返乡下,奔波在田间地头、日军的哨卡和逃荒的难民中,用画笔描绘下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景象,他热爱农村景物,同情劳动生活。农民情感赋予了赵望云老农一般的质朴、憨厚、坚韧的内在气质。
4、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的长安相聚与结社是长安画派形成的关键
四十年代初,许多画家从沦陷区聚集西安,当时赵望云从四川来西安定居之后,在画家中成为核心。他组建画会,创办刊物,开设美术社,组办画展,为西安画坛奠定了基础。50年代,石鲁、何海霞等画家从陕北四川进驻西安。赵望云、石鲁二人以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身份,把流散社会的优秀画家聚集起来,组建国画创作研究室,定时讲授国画创作、技法、追求和应用,培养青年一代。他们一边研究,一边深入生活进行创作。1961年,这个国画创作研究室把创作的作品带到北京集体亮相获得成功,被誉为“长安画派”。从此这个名称就加到了生活和工作在西安的这批画家的头上,确定了赵望云和石鲁在长安画派的领导地位,确定了“长安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他们喊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口号,把长安画派的壮大、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度,在西北影响了一大批人,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