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记忆 老上海记忆:老西门的那些事

昔日,上海有诸多耳熟能详的片区,老西门便是其中之一。本专辑试以图文说事,将你我带回那个令人难忘的岁月,勾起大家对老西门的绵绵回忆......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县决意筑城御倭,是年农历十月动工,至十二月一座城池便拔地而起了,“落成之日,四民欣喜”(潘笠江先生文集》)。初设城门6座,其中于肇嘉浜及其北沿道路与城墙及其西沿城壕的十字交叉处,设一城门,初名仪凤门,因其位于城垣西缘,故习称西门。后又因新辟尚文门(小西门)而改称老西门至今。



1-1:1884年地图中的仪凤门即西门,后名老西门;1-2为1901年老地图中的老西门。

2:明代城墙仪凤门,又名老西门。向西12里是号称“镇市之首”的法华古镇是县城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1911年城墙被拆。从此,老西门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3-1:西门大街西端,仪凤门拱券门洞;3-2为西门城外东北望,肇嘉浜、仪凤门城楼;3-3为清代老西门外景。




4:陈英士纪念塔兴建于1930年5月18日,即陈其美被暗杀14周年之日;建成于1930年11月3日,即上海光复19周年纪念日。为纪念沪军都督陈其美在1911年11月辛亥革命中光复上海的功绩而建塔。塔高27米,形制敦厚,并装有登塔铁梯。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纪念塔还在,之后何时被拆不详。陈英士先生纪念塔,位于西门方浜桥之南,即中华路方斜路口,由建筑设计师董大酉设计。1935年11月3日,纪念塔落成(图4-1),典礼上张群、黄郛、李烈钧等政要均有演说(图4-2《申报》报道)。纪念塔建筑采用中国式,所有刻石纹座盘门窗悉仿北平故宫建筑式样,高凡五十尺,塔内装有铁梯直登塔顶,可以瞭望全市(如今,要是纪念塔还在的话,不要说瞭望全市,可能连瞭望全区都成奢望了)。塔虽系钢骨水泥所造,然自外表观之其雄伟实不亚于天然石也。纪念塔曾是老西门地标建筑。有意思的是,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纪念塔前变成了屠杀刑场(图4-5),押送犯人的卡车停在恒康當(中华路1588号,没想到当年开當铺的也行讨口彩)店门前,张發记(1586号)楼上人家还战战兢兢探看屠杀现场(《生活》杂志记者哈里森于1949年拍过不少这样场景,此照可能也是他拍的)。图4-4为1948年老西门航拍图;图4-6为1947年版行路图老西门地区截图。


5-1:1930年代中期纪念塔,塔上有“实现新生活,革除坏习惯”标语,塔下部新增了一只时钟。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大张旗鼓发起新生活运动。于是,全国各地闻风而起,开展移风易俗、清扫卫生、整顿市容等。图5-2为中华路方斜路口纪念塔西侧南望,打扫卫生的队伍浩浩荡荡,“新生活运动”方兴未艾。


6:中华剧场,初名共和活动影园,位于南市西门外方浜桥(今中华路1603号金家坊口东北角之绿地,已无迹可寻),1915年8月30日由西班牙人古藤倍创建。1919年3月7日,该园经修建后重新开幕,更名共和影戏院。1922年租与粤商潘澄波(潘崇德堂)。1926年12月9日起,共和影戏院由何挺然接办,改名“發记共和影戏院”。1927年12月5日,复名共和影戏院。1929年10月9日起,又改名共和大戏院,重新开幕。1935年7月11日,戏院失火焚毁。但在同一年又重造。1936年1月20日起,共和大戏院由五福公司接办,曾一度更名五福共和大戏院,是年3月再次复名,1940年,共和大戏院被日军侵占,之后曾改名中华大戏院,简称南市中华,以别于虹口、沪西中华。1946年6月20日,戏院重新开幕,不再放映电影,改演越剧。1956年戏院公私合营。1958年7月,改名中华剧场。1982年2月,该院与广东珠海华夏装饰工程公司合营,将中华剧场改建为上海华夏幻彩音乐喷泉游乐场。不久,因营业不景气于1991年倒闭歇业。2001年9月剧场被拆除建绿地。顺便说一下,邻近中华剧场,在中华路(1567-1571号)上还有一家戏院,叫西门大戏院(图6-3),该院于抗战时期建成,演了10多年的沪、越剧和滑稽戏,在1949年解放前夕不知何故匆匆关闭了。较之中华大戏院,西门大戏院开幕晚,且关了早,故今少有人提及。


7:1930年代早中期,复兴东路近方斜路东望。中孚银行西门支行位于复兴东路方斜路西北角。片中行驶的有轨电车为华商电车公司分别于1915年、1918年开通的3路和4路。


8:1930年代早或中期,老西门六岔路中心东南望,左侧复兴东路,中间中华路,右侧西门子钟表眼镜行。1915年2月1日,华商电车公司3路有轨电车(小东门—老西门,走南段中华路)开线;1918年1月13日,华商4路有轨电车(老西门—高昌庙)开线。1937年8月13日因抗战爆发,两条线路车辆轨道均被掠夺撤销(图9-1)。1938年9月15日,由法商电车公司开辟24路无轨电车,至延安路为止,以北段由英商运营。3个月后与英商电车公司联运,由安纳金路(今东台路)老西门至劳勃生路(长寿路),后走向几经调整。



9:1940年代,老西门六岔路中心东南望,西门子钟表行(复兴东路1100号)、惠大百货(中华路1471-1477号)、大富贵酒菜馆(中华路1463-1465号)还在,电车路轨于1937年8月被拆。1945年12月10日,开辟第一条市营公共汽车线路1路环线回路车(老西门—老西门)。1953年7月1日,1路公共汽车被21路无轨电车代替,1955年21路另行开线,环城内外圈分别由14路和24路代替,1962年9月1日,环城无轨电车恢复,11路开通。1955年起24路改走环线,由宜昌路循原线至老西门,沿逆时针绕中华路人民路一圈。1962年11路开通后,24路终点站恢复至老西门。

10:1979年老西门街区航拍图。此街区特指复兴东路、中华路和方斜路交汇地及周边区域。1980、90年代图中商家布局:1,冠生园食品店,2,市百八店,3,全泰服装店(原惠大百货遗址),4,大富贵酒楼,5,乔家栅点心店,6,邮电局,7,西门钟表店,8,老同盛南货店,9,奥菲斯文教用品店。


11:1980年代,中华路近复兴东路北望。前方长条岛状建筑南端为冠生园,左侧近处为邮局。1994年11月25日,24路因陕西路单行而改道石门路,后恢复。1997年12月,配合复兴东路拓宽工程,24路电车延伸至复兴东路外滩,增设吉安路老西门、豫园双向站。




12-1:1980年代,中华路复兴东路西北望。方斜路与中华路之间岛形建筑的南端是冠生园食品店。图12-2为中华路复兴东路西北望冠生园,不知何时,冠生园楼沿街的圆弧状变成了方形。这样营业面积是扩大了,但与南面之邮局、老同盛南货(原西门子,图12-3)楼圆弧街面就不再呼应了,且丑陋。


13:1980年代,中华路复兴东路南望。左侧近处为全泰服装店,其南邻是大富贵酒楼(今南移至梦花街口);右侧近处为邮电局,其南邻是乔家栅点心店。


14:1993年,中华路复兴东路东南望为全泰服装店。全泰服装店,创建于1937年,原址南京西路王家沙,1957年迁至老西门原惠大百货旧址至今,以经营女式服装为主。1982年起,全泰设中老年服装专柜,为全国之首创。



15-1:1993年,中华路复兴东路北望,左侧近为冠生园食品商店,其北侧还有一爿省版书店,当年很火,还去过一趟,可惜找不到一张当年老照片(图15-2为1996年省版书店发票,贴在此留个念想而已)。1915年,粤商冼炳成在大境路自制陈皮梅、牛肉干,沿街叫卖。1918年,冼与梨园艺人夏月樵、夏月润合伙,在新舞台对面大境路上开始上海冠生园,销售粤式小食品,营业日升,报纸以“粤点大王冼冠生”誉之,冼遂改名为冼冠生。1923年,冠生园成立股份公司,先后在棋盘街(山东中路)开设北支店,在小东门、老西门开设第三、四支店,在南京东路设总店。1986年,老西门冠生园商店与中华食品店合并,改名冠生园南号。1988年又扩建为老西门冠生园食品公司。'大白兔“、”佛手“等品牌享誉全国。




16-1:1993年,中华路复兴东路北偏东望,右侧近处为中华路1501号市百八店。东亚会召开时期,路口挂着横幅:“上海欢迎您,来自东亚地区的朋友”。上海市第八百货商店创建于1953年代,它以品种多、价格平、服务优见长并取信于消费者,成为老西门地区的“老牌”商店。1995年进行改造扩建,建成现代化的大商厦,建筑面积扩大到1.8万平方米,是当年南市区独具现代化风采的大商店(16-2,16-3为方斜路复兴东路口东北望第八百货商店)。




17-1:1993年代,中华路近复兴东路北望,左侧近处菊花美发厅,其北侧为乔家栅;图17-2为中华路1450号 菊花美发厅。菊花美发厅原名菊花理发店,1950年开设于乔家栅路,1957年迁至老西门中华路1450号。建店初期,店主崔健人模仿菊花形状,首创菊花式发型,雅致秀丽,深得中青年女性青睐。理发店由此得名。2012年7月,泰亨里一带贴出公示,即将启动中华新城项目。图17-3为拆迁之前菊花美发厅之遗照。


18:1993年代,中华路1460号上海乔家栅食府。上海乔家栅创建于1909年,原名永茂昌汤团店,开设在南市乔家栅路41号。1946年,改名乔家栅,还标上“汤团大王”字样。1956年,乔家栅迁至老西门中华路1460号。




19-1:1993年代,中华路1414号勤风缝纫用品商店。勤风缝纫用品商店,原名美丽钮扣店,创建于1952年。主营缝纫用品、服装辅料、日用百货等小商品,以“小、专、全”见长,赢得顾客赞誉。如今,商店都盖得“高大上”,商品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中看不中买,而这样小店铺少之又少。图19-2为2002年的勤风缝纫用品商店。图19-3为2012年后即将被拆的勤风店。


20:1993年代,方斜路复兴东路南望。西门子钟表店位置已是天龙金店;复兴东路方斜路西南角是奥菲斯文教用品商店。机位在冠生园食品商店门口。文具店是1990年代才开的,之前是陆万兴水果店,隔壁有爿红雄纸张店,再旁边为十四羊毛衫厂,后面弄堂是西门浴室。


21:1993年代,复兴东路中华路西望。左侧建筑物为复兴东路方斜路西南角奥菲斯文具店,右侧建筑物在复兴东路方斜路西北角。



22-1:中华路绿化岛(原陈英士纪念塔遗址)南望;22-2为中华路绿化岛北望。22-3为泰亨里北块中华新城工地(盐城路北)俯瞰。图22-4为泰亨里南块工地俯瞰。图22-5为2015年老西门航拍图。可以想象,老西门的将来一定长得很高,但未必有味道。抚今追昔,过往老西门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老上海记忆 老上海记忆:老西门的那些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2851/876101050800.html

更多阅读

看京剧《杨家将-金沙滩》光影记戏 少年杨家将金沙滩

杨七郎(奚中路饰)今年2月1日晚,有缘在上海逸夫舞台观看了京剧《杨家将》。这次演出,共演绎杨家将中“金沙滩”、“审潘洪”两折,上海京剧院特邀国家京剧院“奚(啸伯)派”老生张建国在《杨家将》中分饰杨令公和寇老西儿,国家京剧院裘派花脸

为了忘却的记忆 为了忘却的记 鲁迅

马克西莫夫《在克里姆林宫》为了忘却的记忆——马克西莫夫和他的油画训练班1993年冬天,当马克西莫夫在莫斯科逝世的时候,这位享年80岁的前苏联艺术家的名字已经很少为中国的后学所知晓。如果我们在不经意中翻阅建国后的美术杂志,从

声明:《老上海记忆 老上海记忆:老西门的那些事》为网友乜许就如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