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说到宋徽宗、欧阳修与梅尧臣的茶、盏之道。而建盏与宋代文人的缘分远不不止如此。
诗、词、文、书、画全能选手,东坡先生苏轼,大概是为建盏写诗的文人骚客中,最为家喻户晓之人。他不仅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好友黄庭坚、妹婿秦观等四人也受其影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不仅是一位全能文人,还是个出名的吃货,而且嘴特别贫。东坡肉的典故自不消说,曾经有个真实的段子,他自己写在《东坡志林》里的,“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
意思是苏轼说,有一次我患了红眼病,有人告诉我不要再继续吃大鱼大肉了。我的脑子其实很想照做,但我的嘴不听(所以身体还是很诚实地继续吃了……)。
说明苏轼不仅是宋代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人物,还生性旷达,善于享受生活。这样的人对于品茶自然也是非常有一套,谈起茶具来也是文采斐然。
比如《游惠山》中的这几句: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好一个“色味两奇绝”,用建窑黑釉盏饮茶,视觉和味觉都得到极大的满足,仅用十个字,就把建盏之美道尽了。
而标题中的惠山,也称慧山、惠泉山,坐落于无锡西郊,是浙江天目山由东向西绵延的支脉。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两个亮点。第一,天目山,据传就是日本“天目茶碗”的来源。第二,惠山这个地名,在另一个地方出现过,就是建盏君在12月的热门文章《33张图告诉你什么是供御款建盏》中提到的
《宣和遗事》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产于建安县吉苑里[今建瓯]的北苑贡茶中一种),赐蔡京饮之”。
可见惠山泉,是与北苑贡茶、建盏最为匹配的好水。加上这首诗的序有说,是和两位朋友同游。故而苏轼这首诗,也符合上篇欧阳修诗中表现出的,“品茶需要好茶、好水、好盏和投缘的客人”这一原则。
苏轼还写有另一首与建盏有关的诗。
《送南屏谦师》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
先王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元祐四年 (1089年),苏轼到杭州任知州时,曾至西湖北山葛岭寿星寺。彼时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闻讯前来拜访,并亲手为苏轼点茶。苏轼品茶后,认为谦师茶艺高明,于是赋诗一首,流传至今。
三昧为佛教用语,是梵文的音译。意即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点茶三昧手就是说点茶手法已经炉火纯青,尽得奥义了。
南屏谦师不仅手艺精湛,还用的是建窑兔毫盏,故而诗人为之惊艳,将这好茶好盏比喻为瓶中美酒。还描写了洁白的乳花(茶汤沫)在盏中的美感。更在最后说要是有人续写陆羽的《茶经》,定会将谦师录入书中,成就不朽茶名。苏轼的豪放文风,加诸建盏之上,颇为动人。
从很多文本都可以看出,建窑黑釉盏,尤其是兔毫盏,是宋人品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上等茶具。凡是描写点茶之美的诗文,必然少不了精美的建盏。要是茶和水都无可指摘,盏却不是建盏,就不够完美。
前文说道,苏轼好友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书法成就很高,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亦颇负文名。他的诗作建盏君最喜欢的是这四句:
而对于建盏,他写过如下的词句:
《西江月》
龙焙头纲春早,
谷帘第一泉香。

已醺浮蚁嫩鹅黄。
想见翻成雪浪。
兔褐金丝宝碗,
松风蟹眼新汤。
无因更发次公狂。
甘露来从仙掌。
全词和其他类似题材诗文一样,写的是好茶、好水与好盏打出上好的雪白茶汤的美妙画面。兔褐金丝宝碗就是说的金兔毫盏。蟹眼比喻水初沸时泛起的小气泡。
黄庭坚还在《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一诗中写道:
小壁云龙不入香,元丰龙焙承诏作。
二月尝新官字盏,游丝不到延春阁。
去年曾□减光辉,人间十九人未知。
外家春官小宗伯,分送蓬山裁半璧。
建安瓮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
……
这个官字盏有人认为是盏底刻“官”字铭的建盏,真实情况还待考证。而建安瓮碗鹧鸪斑很显然是指建盏,只不过纹样不是出镜率最高的兔毫。真正的鹧鸪斑究竟如何,稍有一些争议。建盏君之后会根据书本和标本为各位梳理一下概念。
鹧鸪斑盏在黄庭坚的笔下,被比喻为如帘的流瀑与山间的明月交相辉映,可谓人间至味,人间至景。
黄庭坚还写过一阕《满庭芳》,词曰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
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
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溅乳,
金缕鹧鸪斑。
词中写出北苑团茶的风流魅力,如不染凡尘的甘露。亦道出鹧鸪斑盏的别致。
这首词一说为秦观所作。
朋友与建盏君聊到赏盏诗词的时候,说道苏轼的弟弟苏辙有一句独特的描写:
此诗标题的章子厚指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是南平浦城(与建阳、武夷山相邻)人,
诗句意为说侧着看兔毫盏,特别美。这种写法独特在何处呢?因为它不是把盏和茶放在一起欣赏,而是单纯欣赏侧看兔毫盏时,兔毫纹在光线下的变化之美,这是其他宋代诗作不曾尝试的角度。
接下来的主角是南宋诗人陆游。陆游和苏轼一样家喻户晓,也是集轶事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且不说《钗头凤》、《沈园二首》这些为前妻作的情诗留下多少八卦,他做诗的脾气,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来讲就是喜欢刷屏。有的诗人会忌讳写相同的题材,陆游反而很喜欢写同一个题材。他不仅是古代写诗数量最多的诗人(乾隆写的诗更多,但他不是诗人……),还是古时写猫最多的诗人,可见对于喜欢的事物他会写个不停。对于建盏也是如此。
比如在《烹茶》一诗中,他写道:
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
把玩一欣然,为汝烹茶竟。
“香色两超胜”,说的是建盏与茶相得益彰,美的程度比东坡“色味两奇绝”还上一层,是绝色之上的超绝。
在《试茶》一诗中,他写道:
北窗高卧鼾如雷,
谁遣香茶挽梦回?
绿地毫瓯雪花乳,
不妨也道入闽来。
兔毫盏与雪白的茶,又是对比鲜明的美景。
在《梦游山寺》一诗中,他又写:
毫盏雪涛驱滞思,
篆盘云缕洗尘襟。
兔毫黑釉盏与鲜白的茶汤,能让迟钝的头脑变得清醒。
已经三首了,但还不是全部,他还在组诗《村舍杂书》中的一首写过:
雪落红丝磑,
香动银毫瓯。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其实还有……
《闲中》
活眼砚凹宜墨色,
长毫瓯小聚茶香。
门无客至惟风月,
案有书存但老庄。
……
“活眼砚凹宜墨色,长毫瓯小聚茶香。”这两句建盏君非常喜欢,因为诗中把兔毫盏“聚茶香”的功能与端砚“宜墨色”的作用并列,不仅通俗地说明建盏作为茶具的至关重要,还将建盏之美和端砚之美相联系。两者都是沉稳、古朴、低调的美,只不过砚是黑色衬黑色,盏是黑色衬白色。
陆游还在《入梅》中写道:
墨试小螺看斗砚,
茶分细乳玩毫杯。
在陆游看来,爱砚和爱盏,是相通的,建盏君深以为然。若读者朋友需要给新入门的盏友介绍建盏之美,除联系宋代点茶、斗茶以外,联系端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此外陆游还写过其他的建盏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从上文所举六首诗已经可以看出,陆游对建盏确实是欲罢不能,写了太多回。
和陆游一样高产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写道:
鹰爪新茶蟹眼汤,
松风鸣雪兔毫霜。
六一泉位于杭州市孤山南麓,西泠印社之西,苏轼曾作《六一泉铭》。双井茶产于江西,为宋代名茶。虽然泉非惠山泉,茶非北苑茶,但是盏却还是兔毫盏,毕竟泉和茶喝完就没有了,盏却可以永久保存下去。所以有一只好盏是必要的。杨万里是爱盏之人,他的其他诗句亦可为证。
如
鹧班碗面云萦字,
兔褐瓯心雪作泓。
同时写鹧鸪斑盏和兔毫盏之美。
还有下面这首:
蒸水老禅弄泉手,
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
怪怪奇奇着善幻。
写泉水与茶在盏中相遇,茶沫与盏皆富有变化,令人称奇。
此外,两宋还有不少写建盏之美的诗词,建盏君在此不一一赘述,留给盏友自行查阅。
宋代距今虽然久远,点茶也淡出国人的日常生活,但爱盏之人对建盏之美的孜孜以求从未停止。
在溯源宋代诗词,继承宋代审美的同时,如何将建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并将它的美感承前启后,发挥到极致,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追求的。建盏君以后也会作相关介绍。
希望爱盏的朋友都能遇到并拥有心仪的美盏。
(全文完)
喜欢我们的原创文章,请关注建盏公众号,ID:jianzhanwenhua
如愿意成为我们的朋友,可加建盏君微信:2970846335,暗号“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