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绘画艺术首先秉承着晚清时期的发展脉络,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变深深地影响着晚清时期的画坛,从任伯年等画家的作品上,已经能清晰的看到西方绘画的痕迹,尽管这种影响是被动的、分散的。
当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大规模引入时,激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及其技法,如果说晚清时期的通商口岸城市,最先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商业绘画的从业者们被动成为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先驱者,民国时期则是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美术爱好者,如徐悲鸿、刘海粟、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王临乙、潘玉良、周碧初、庞薰琹、颜文樑、常书鸿、吴大羽、唐一禾、吴作人、吕斯百、周方白、王悦之、陈抱一、关良、倪贻德、卫天霖、许敦谷、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许幸之、王式廓、赵无极、刘文清等人。经过出国留学回国后,在国内创办新式美术学校、培养热爱美术事业的学aIhUaU.cOM生,出版美术刊物、开办美术展览,介绍和研究西方美术,形成了一支思想敏锐、朝气蓬勃的新美术队伍。
他们之中的极少数人,并不满足于仅仅学习西方美术,有的开创了近代的中国油画,使西方绘画艺术走向本土化,有的极力主张中西美术融合,力求绘画作品兼具中西之美,以传统的中国绘画方法和材料工具为主体,同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营养。而大多数国内的画家们还沉溺于所谓“传统”之中,追寻着古人的图式,这两种中国美术发展的路线之争,从晚清开始萌生,民国继而激烈冲撞,一直延续到今天,世间通俗的将民国时期的中国绘画划分成三大相互抗衡的流派,一为主张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改革派、一为主张坚持传统的复古派、一为主张改良传统的改良派。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以号行,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家本贫农,12岁其学木工,以此闻名。27岁时学书画,习诗文,刻印章。中年时多次出游南北,57岁后定居北京。常与陈师曾切磋画艺。推崇徐渭、八大、石涛、李鱓及吴昌硕诸家。
60岁后,“衰年变法”,画风大变,自成一家。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写意、工笔兼善,尤以画花鸟虾蟹闻名。其大写意花鸟,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神态活泼,色彩鲜明强烈,并善于把工细草虫与写意花卉结合;山水、人物皆执笔涂抹,不入常格。作画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及篆刻成就亦很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美协主席等职,并于1956年获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传世画迹很多,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都藏有其画作,影响极大。代表作品有: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虾》、藏于荣宝斋的《荷蛙》、《贝叶工虫》、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雨后》等。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有《齐白石全集》。
溥心畬(1887-1963),名儒,以字行,号西山逸士,辽宁人,满族,清宗室,恭亲王后裔。自幼好学,通经史,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辛亥革命后隐居北京西山戒檀寺,前后十年,后迁居颐和园。以山水画闻名于世,与张大千合称“南张北溥”。其山水画兼有南派山水的秀丽含蓄和北派山水的力量和气势。1949年移居台湾,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晚年对台湾画家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溪舟访友图》轴、《秋山楼阁图》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