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经典教育故事:4块糖启发孩子说真相承认并改正错误!父母可试试

文/鲁鹏程

如果父母能够启发孩子,调动起他的思想,让他自己去判断、决定,这样产生的教育效果有时候要比单纯的“管教”‘好很多。

来看这样一个经典教育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天看见一名男生正在向其他同学扔泥巴,他过去制止了他,并让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

放学后,男生来到办公室准备挨训。

过了一会儿,陶行知才回到办公室,他一看见那名男生,就从兜里先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说:“我们约好的时间,可是我迟到了,这块糖是奖励你守时的。”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经典教育故事:4块糖启发孩子说真相承认并改正错误!父母可试试

男生刚接过糖,陶行知随即又掏出来一块,说:“这也是给你的。因为当时制止你的时候,你很配合。”

男生更加疑惑了,他刚接过第二块糖,第三块糖又递到了他面前,陶行知说:“我调查了,因为那些同学欺负女生,所以你才向他们扔泥巴。你很有正义感,这也是你的奖励。”

男生见此,忽然感动了,一下子哭了起来,连声向陶行知承认错误。

陶行知一看,满意地笑了,他又掏出了第四块糖,说:“你敢于承认错误,是个勇敢的孩子。我还是要奖励你的!”

陶行知没有严厉地管教,只是不断地启发这名男生。而男生接受了他的教诲,以后果然再也没有打过人。

但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是重管教而轻启发的,面对犯错的孩子,父母似乎更倾向于用一顿严厉的管教来让他服从。可如此的结果似乎都很差强人意,孩子的错误并不是管教一次就完了,他可能会一犯再犯。这时候,启发式教育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因此,父母对孩子要管教,但是如果能够多用些启发教育,似乎效果会更好一些。那么,该怎么做呢?

多用启发式的语言,让孩子自己去体会。

比如,孩子考试失利了,面对一张错误百出的考试卷,父母可以先平复下自己的怒火,不用急着就去训斥孩子,无论他是粗心还是知识没学透,这些都需要父母引导他自己去发现。

毕竟,自己发现的错误,纠正起来也更加容易些。

不要求只启发,该管教的时候也要管教。

孩子并不都是只靠父母启发,他就能想到很多事情,就能顺着父母的启发做好的;孩子也不全是只要父母一启发,立刻就能明白该怎么做的,总是会有些问题还是需要父母有智慧的管教才行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4251/133714444035.html

更多阅读

读陶行知的教育诗有感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的教育诗有感(餘飨参与中陶会分会2015年“三项征文”评选文稿)网上有不少陶研发烧友。其中有位陶研人士撰文说:“在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以他平民化的教育思想和扎实的实践精神为人称道,立下了一座丰碑。如果说这些是他留下

陶行知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陶行知的名言大全

陶行知教育名言名句大全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

陶行知简介 关于陶行知的资料

本月要参加省陶研会会议,并要作大会交流发言。为此,这几天重温了陶先生的一些文章,看了《陶行知评传》,颇有收获。感到这本书传多评少,别字及其它一些错误之多在我近十年看的书中是少见的。看后,整理了一些东西,作为对陶先生的敬仰与学习。

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四块糖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流传至

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 苏芮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启明按: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1905年,14岁的陶行知便在他睡觉的宿舍墙上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并前往美国留学。在

声明:《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经典教育故事:4块糖启发孩子说真相承认并改正错误!父母可试试》为网友花开即故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