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普光禅寺
普光禅寺,坐落于张家界市区,寺庙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比北京故宫(天安门)早七年,比湖北武当山金殿早四年,比四川峨眉山的仙峰寺与报国寺更是早建一百多年。相传500多年前,这一带森林繁茂,古木参天,小地名叫白羊山。早在宋代,道家便在此建高贞观,但规模很小,不成气候。到了明代永乐年间的一天,驻永定卫指挥使雍简在这山坡上看见一群白羊,便骑马追赶,不料白羊一下钻入土中,他感到十分奇怪,便命人挖掘,竟挖出了一堆白花花的银子。他把这件事奏明当时的永乐皇帝,皇帝大悦,敕命就地取材建寺,并赐名普光禅寺。所以普光禅寺寺院大门上方的匾额写着“白羊古刹”,后来,一些人借此风水宝地,先后在普光禅寺一带建起了嵩梁书院、城隍庙和文庙等古建筑,统称为白羊古刹。

在游览时,不知什么缘故,寺内游人稀少,香火也冷冷清清。但是我对普光禅寺的建筑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普光禅寺整个建筑采用传统斗拱和藻井结构,设计精巧、宏伟壮观,由大山门、二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罗汉殿、观音殿、玉皇阁、高贞观、武庙、牌坊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具有宋、元、明、清各朝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同时融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于一体,显示了古代人民超凡的智慧。尤为是在大雄宝殿与罗汉殿之间两边有水火二池,东为水池,西为火池。水池里有清澈见底的水潭一个,火池为干旱的土地。每当刮风下雨时,风雨从两殿之间呼啸而过,但水池里不涨水,火池里不湿水;罗汉殿里的柱是斜的,梁是歪的,历经数百年风雨而结构完好如初,十分奇特。
整个普光禅寺是集寺、观、祠、坊、阁为一体,汇佛教与道教为一处的联合建筑体,这在国内实不多见。有人参观普光寺后即兴题写了一幅对联:“寺、观、阁、祠、坊一体,儒、释、道、文、武合流”精辟地总结了普光禅寺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