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有一种期望获得他人赞许性印象的倾向,这种倾向动力促使人们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采用各种各样的策略来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本文将就印象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如何进行印象管理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印象管理;人际交往;自我
引言:良好的人际互动中个人的印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但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以及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在文章中做了浅入深出的分析与探讨。
1.印象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进行印象管理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在出门之前都要梳妆打理一番?为什么陌生人之间说话如此客套和彬彬有礼?为什么社会奉行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规范?对此,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关系的一系列研究开始解释。首先是印象管理的理论基础,这里有两个理论足以说明人们进行印象管理的原因。
1.1自我服务偏见
戴夫・巴里(Dave Barry,1998)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强。”每个人在自我服务偏见的意识之下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有能力,并且具有更多的优点。这种内心深处的信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在人际互动中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且也直接导致人们希望在实际行动中能够有所作为来进一步证明内心的信念。在遭遇失败和挫折时会表现出寻找各种合理借口,推卸责任之举,而取得成功时则会侃侃而谈,高估个人才能与贡献。我国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振道在获得该奖后就心生隔阂,分道扬镳,其根本的原因是两人因各自对诺奖获得所做贡献大小存在严重分歧。高智商的人都如此,何况凡人呢。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出于自我服务的偏见,人们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更与众不同。
1.2第一印象效应
人们喜欢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一个人的信念、态度、偏好等等做出推测与判断以形成其总体印象。这种认识的特点是比较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同时人们还可能通过形成的第一印象推至某人内在的性格品质。社会心理学家也把第一印象效应称之为首因效应。第一次见面、接触、谈话、动作等等都有可能让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第一印象效应的好处是方便人们迅速、省时的提取个人信息,以便更快的做出辨别与判断。当然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夸奖和社会赞美的倾向和需要,都希望初次见面在他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所以在与陌生人接触与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刻意的装扮和塑造自己,以期能得偿所愿,给他人留下好的形象。
2.印象管理策略
由于第一印象的效力和个人自我服务偏见的倾向,人们会想尽办法,千方百计来塑造个人气质和形象。那么按照社会心理学的人际交往原理,我们应该用什么技巧来实现此目的呢。这里提出了三大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1自我展示
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依据个体的穿着、言语、行为、表情以及其与所处情境的一致性。因此恰到好处的自我展示是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确着装的基本原则是得体而应景。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应当懂得依照自己所处的具体场合,而选择与其所相适应的服装。如面试衣着职业化,休闲衣着娱乐化,锻炼身体衣着运动化。人与人之间交往所接触的各种具体场合,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公务场合、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在公务场合,着装应当重点突出“庄重保守”的风格。在社交场合,着装应当重点突出“时尚个性”的风格。既不必过于保守从众,也不宜过分地随便邋遢。休闲场合,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没有必要衣着过于正式,尤其应当注意,不要穿套装或套裙,也不必穿制服。
语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对口音的好感会导致对讲话者的好感。所以,交流过程中人们要注意使自己的话语流畅、语速适中。说话流畅是讲话者有能力的标志,而不流畅则表明焦虑和紧张。同时语言随谈话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一点,社会心理学家尤为重视,交往的目的不同、场合不同,说话方式也不相同。例如,教授只能传递与课程有关的信息,而不能大讲特讲自己的假期。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必须知道提出特殊话题的合适时机、在非正式场合,保持愉快和放松才是重中之重非言语交流方式方面,如:眼神交流、手势等,交往必须遵守社会文化准则,这一过程通常是由非语言线索来控制的。这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目光接触和方向定位。一个人只要拒绝目光接触或方向定位,那么他或她就是拒绝交谈。我们要读懂别人的信息。与人交谈时,面向对方和凝视对方是表达友好的途径,但是要记住,千万不要让你的目光肆无忌惮。
2.2晕论效应
生活中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形成一套能快速认识他人的简易方法,晕论效应就是其中一种。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基于这样的知觉他人原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会主动的塑造一些自我人性的中心品质,以自动激活其他关联品质。如善良―大方,善良是中心品质,大方是关联品质。当人们认为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时,也必定认为你是一个大方的人。又如同成功的―雄心勃勃,当众人认可你是一个成功的人时也会界定你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此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塑造符合大众认知标准的积极的人格品质,如真诚、乐观、进取等等。
2.3相似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某人与你越相似,你就会越喜欢他。相似性产生喜爱,这是放之于每个人身上都适用的规律。人们在认识周围的人或环境时,都以自我为参照的。共同性和相似性能激发彼此更多积极的情绪感受和滔滔不绝的语言,人们不仅喜欢那些与自己想法一样的人,而且还喜欢那些与他们行为一致的人。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最先自我介绍的内容常常是我是谁,来自哪里,我的爱好是什么。这样的一种自我表白实质是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能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切入点,也为进一步深入交往做好铺垫。道不同不相为谋,相似的信仰、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理念是人们彼此成为朋友的前提,也是发展为亲密战友的重要保障。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想成为“人来熟”,那就发现彼此的相似点,它会让彼此迅速倍感亲切;如果想周围环绕更多朋友,那就放掉你们之间的差异,挖掘相似点,它会让彼此生活不再孤单寂寞。如果想拥有知己想让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那就发展出更多共同的兴趣爱好。(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1]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0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3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