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还认为剪纸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那可能会让这个在中国最为宝贵的纸类艺术之一—剪纸。现在由于有了剪纸机的产生,剪纸的艺术价值被人们所忽视,但是不少带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剪纸作品如果不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抢救,可能许多就会面临失传。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来自草原的剪纸艺术,一起来感受一下内蒙古草原充满豪情的剪纸艺术吧!
“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这是作家冯骥才先生对剪纸艺术的高度评价。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活化石,和林格尔的剪纸艺术可以说有享誉世界的美名。7月18日上午,记者与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段建一见面,他便拉着记者去领略一幅幅剪纸作品的魅力。
在记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段建感叹道:“过去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剪纸不过是贴个窗花、装饰一下家里的想法其实存在误区,许多人还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其实这些散落在内蒙古民间的剪纸作品是研究草原文化的‘活化石’,如果抢救不及时,很可能被当柴禾烧了。”
也许是对剪纸艺术太痴迷了,这几年段建带动着一批同样热爱这门艺术的人奔波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路上。每年都要近百次到乡里、村里收购剪纸作品。今年他又发现了20多位优秀的民间剪纸艺人。但是仅仅只挖掘作品、民间艺人是不够的。在段建的心里,如何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价值是他的一个梦。为此他们在和林盛乐百亭园,把剪纸作为重点旅游项目向游人推介,并且许多跑外的和林人还在名片上印上剪纸。
现在也有令段建欣喜的事,2003年和林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剪纸还被列入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同年在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上,和林也被东西方文艺家协会授予“国际剪纸艺术之乡”。段建激动地说:“现在我正在编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集成》和林卷。我对剪纸艺术的未来充满信心。”
如果说剪纸艺术是享誉世界的瑰宝,那么在这片热土上还有更多值得我们用心去挖掘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这些宝贵的财富,和林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刘涛是一脸的兴奋。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乡间探宝的他从来没有想到家乡居然会有这么多的“宝贝”。“唢呐、大新营子的秧歌调、庙会、巴淑英老人的山曲……”也许是对这些文化遗产太偏爱了,刘主任显得有些激动,他说,“现在我们已普查出六项文化遗产,其中有文学方面的、有民俗方面的、有乐器方面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8000多公里的行程中寻到的。到目前已收到了900多件实物和作品。”
然而最让刘主任得意的是现在他们已完成申报项目三项,其中剪纸艺术已经被列入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今年他们还准备把庙会、巴淑英老人的山曲进行申报。
-------
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之乡”呼市和林县上月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命名评选是文化部在全国开展的一项弘扬民间艺术、繁荣和发展优秀民间艺术的工作,这次评选由国家文化部考察验收之后,各项成绩符合国家标准后而命名的,并有政府认定的权威地位。
北依阴山、西临黄河的和林格尔县,具有深厚而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该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多姿多彩,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本土特色,而民间剪纸艺术便是最鲜明的代表。该县从事剪纸艺术的范围广,人数多。全县13个乡镇有许多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姑娘都会剪纸,家家户户都能剪善刻。出自这些普通劳动人民之手的龙、凤、荷花,万字、寿字等作品,粗犷豪放中透着精巧、厚重深沉中蕴藏着灵动,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分展示出北方人淳朴、率直的性格特征。
为了挖掘、弘扬这一民间剪纸艺术,1998年,该县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旗县剪纸组织——和林格尔剪纸协会。从而使这一民间奇葩再展新姿。近几年,县剪纸协会发现和培养了70多名民间剪纸老人和剪纸新人,从而使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老作品得到保存,新作品纷纷问世。此外,该县的剪纸协会克服困难,抢救和挖掘了将要失落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6000多件,为培育新人,协会还把剪纸这门艺术送进了县职业中学的课堂,使这门传统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和林的水土培育了剪纸艺术,而剪纸艺术又使和林闻名遐迩。几年来,该县的3000多幅剪纸作品分别在全国、自治区各类美术展中获奖,1600多幅作品被各类杂志报刊登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羊城晚报、中国妇女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县剪纸协会会长段建珺的作品还获得建国50周年全国剪纸展金奖等奖项。101岁的张花女的作品被中央美院及多家博物馆收藏。该县被评为自治区和呼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该县剪纸学会正在进行剪纸产业化的尝试,设计和生产出一批剪纸产品,有的已走出国门、走进美国、意大利、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
--------
和林格尔地处内蒙古中南部,山西杀虎口外,俗称塞外和西口外。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和睦相处,产生了歌谣、剪纸、岩画、壁画等民族民间艺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林格尔剪纸就是由生活在本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深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民间剪纸园地里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3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
和林格尔历史上是一块绿洲,它南倚长城、北亘阴山、西望黄河、东临岱海、蛮汉山,境内三山五丘二分川。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先后有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驻牧,历朝历代移民戍边,近现代走西口,严明、陕等地区汉族人民移民此地,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相互碰撞,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和林格尔民间剪纸丰富的艺术内涵。古敕勒川丰饶的牧场,敕勒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悠扬的牧歌;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牧牛图》、《牧羊图》、《牧马图》的奔放洒脱的表现,都可以使我们捕捉到和林格乐剪纸呈现出粗犷豪放、深沉厚重的主体气质,反映了北方人民质朴奔放、热情坦诚的性格的性格特征和令人神往、遐想万千的多民族民俗景观。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北方马背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创造了剪纸艺术的先河。北魏鲜卑墓出土的金银箔透雕饰品,游牧毡帐上缀缝的装饰花纹,以及蒙古族制作的“革囊”、“弓衣”、“箭筒”、“鞍鞯”、“毡绣”,以及他们在服饰上经过精雕细刻的手工饰物,其实都是剪纸艺术的镂空透雕意识的本质反映,只是材料不同而已。历史上大批内地汉族劳动人民的内迁,使得这里呈现出多民族相互交融,繁荣发展的面貌。出现了“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的动人场景。。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使得他们在审美方式,民俗习惯等方面也水乳交融,随之各民族的民间工艺(含民间剪纸艺术)不断得到交流和学习,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笔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使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经过数代人不断传承、发展,走向成熟。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想情感的抒发。他们在剪纸艺术中大量塑造了对自己生活有重要作用且感情深厚的马、牛、羊、骆驼、猪、鸡、鹅、兔;有祈盼风调雨顺的边年有鱼(余)、鹿鹤同春;有象征吉祥的云纹哈木尔;象征团结和长寿的盘肠纹、有寓意四季如意,生命轮回的万字图门贺,还有表达男女爱情和自由的金鱼、莲花、扣碗、喜上梅(眉)梢、双鸟、蝴蝶等;有对人类生命繁衍赞美的石榴、西瓜、葡萄、蛇、龙凤、鹰抓兔、蛇盘兔等;还有佑护家人平安的狮子、老虎、公鸡。有些内容则是反映了人们自由自在的农耕和放牧场景,如《牧羊图》、《蒙人进城》等,生动真切,泥土气息浓厚。还有些剪纸的表现则很可能肯人原始民族图腾、远古神话变异的神秘莫测的含义,如《蛟龙食鱼》、《人骑龙》、《鸡蟾御蛇》等。另外有些内容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牛郎积女》、《李祥哭瓜》、《刘海戏蟾》、《昭君出塞》、《走西口》等。目前,还出现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并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新剪纸,大都是生活富裕了的人们对美好现实生活的赞美,如《科学种田》、《草丰畜壮》、《逛北京》、《草原雄鹰》、《下岗再就业》、《甜梦》等作品。他们用最为纯朴、真挚的情感来抒发自己的审美理想,或质朴、或深沉、或粗犷、或浪漫,展示了他们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经过数代剪纸艺人,其中主要是劳动妇女的不断积累和传承,和林格尔剪纸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有所创新。如对物象的造型表现上,他们最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追求过多的琐碎细节描写,而重物象的大轮廓的“样”。这“样”也正如京剧艺术开场内容的动作“亮相”,传神、有味。在大轮廓定势后,才开始在内部进行必要的装饰和所心所欲的理想美化。他们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锯齿纹、月牙纹、雨点纹,并典型地把一些传统剪纸装饰纹样发挥到非常饱和的状态。有时为了丰富艺术表现效果,但又不失整体,他们把锯齿纹做了变体,即不留锯齿纹常有的间隙,凡剪刀过处冗密而生动,不落俗套,极好地服务于主题。又如表现马的不同质感,他们采用不同的运剪方式,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充分拓展了剪纸艺术表现的空间,大大增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趣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大轮廓”造型或装饰纹样的体质表现技法都是为了展现被表现物象和作品本质的传神,而并非单纯的为装饰而装饰。这些创作者们虽然大都没有接受过书堂教育或学院派艺术培养,更有甚者他们就从来不知自己所从事的“雕虫小技”可以称为“艺术”,但他们却都能够最为熟练地运用艺术夸张、变形的造型且现法则,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们抒发真情,并自然而然地把大量自己一生接收到的、深深埋藏于内心的古老风俗、主题寓意和纹样的信息,或称之为“口传文化”,通过这种形式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达到艺术的完美程度。他(她)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众多学者、专家进行学术研究的“活化石”。他(她)们是真正的艺术家。
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十分普及。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剪纸艺术形式。全县乡村都有人能剪善刻,上至白发老人,下至黄发顽童,都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和林格乐地理造型变化丰富,其北半部分为平川,水草丰茂,一望无垠;东南为山区,与山西仅一墙(当地人称长城为墙)之隔。地形及位置的差异使得和林格尔剪艺术的风格在总体粗犷、深沉厚重的情况下又因地而面貌不同。东南山区的剪纸风格呈现出装饰性强、粗率、简约,不修边幅,但却意趣盎然,耐人寻味,在表现中较多运用阳刻,线条变化丰富,茁壮健美。代表作者有崔青梅。崔青梅今年52岁,家就住在长城脚下的小山村磨扇洼,长城以东便是山西省石玉县,她的娘家便在那里,距她家仅十余里。青梅十岁时便开始用大剪刀剜窗花,所剪花鸟虫鱼花格生生,颇得村里众人夸赞。但由于家境十分贫寒,她在十四岁时被迫让父亲订婚出去,十九岁出嫁,从此便开始了她艰辛的农家妇女生活。艰苦辛酸的遭遇并没有使青梅屈服,反而使她生性开朗,乐观而大度,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如她创伤的《订婚》便是取材于自己十四岁时和父亲在订婚后归途的感人场景。“千五票子,石五粮,手里拉着两只碰门羊”。画面大刀阔斧没有一丝细扣小描。画面上的“父亲”、作者自己、羊、还有长城、墩台、山梁等典型的地理环境及鲜活的人物造型让观者为之动容。此外,她的许多伤口也是以反映生活为主,尤其是她自身经历的回忆,如《二妞牧羊》、《山丹丹》、《炒莜面》等,无不精彩美妙,回味无穷。另外,她还擅长剪花鸟,大多为折叠而成,所用纹样也仅为锯齿纹、月牙纹而已,表现效果却没有一丝板滞生硬之嫌。在这些山区,还有许多作者,如孙丽英、赵燕女、郭梅花、李淑珍、王银海、杨粉女等,她们从来不用熏样剜花,都是冒铰高手。除了单色剪纸,在山区还流行一种衬色剪纸,即在已剪好的大幅作品下,分别在不同的结构部位下衬上各色彩纸、金银纸。这种装饰的处理手法,使伤口更为艳丽多彩,增加了浓重的喜庆气氛,也多少给山区农家单调苦闷的平日生活带来不少亮丽的愉悦。
和林格尔北半部分的川区在古代曾是著名的敕勒川的一部分,辽阔的草原气息给这里剪纸艺术的滋生发展注入了后天那份粗犷和奔放之气。在明清时期,这里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人民交流频繁,并相互通婚,许多蒙古族弃牧从农,并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因此,这里的民间剪纸艺术反映山区较多,带有浓郁的牧歌风情。表现上多以阳刻为主,阴刻相辅,显得有纵有放,厚重而洒脱;在一些装饰性较强的剪纸中,表现风格则要比山区显得更为繁丽细密,工整精致,这也许是川区人民生活较为富足的缘故。代表作者有张花女、刘玉堂等。张花女老人生于清朝光绪末年,今年已101仍手不辍剪。她在小时候便表现出很强的艺术秉赋,八九岁时便开始学画学剪,16岁出嫁便在繁重的农耕家务劳作之余开始了她心爱的剪纸生涯,至今已有90余年。张花女一生经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漫长的生活历史使得她的人生充满沧桑、坎坷和传奇经历。解放前,她曾屡遭兵燹、匪患,并饱尝洪灾摧屋、失子之苦。民国十七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赤地千里,她带着几岁的孩子便在碱滩地里刨碱葱段充饥。靠着勤劳、坚毅品操的支持,她顽强地生活下来。解放后,生活好起来,用她的话说是:“就像在天堂里活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艰苦环境磨难,给了张花女喜爱的剜花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张花女不识字,刀子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但是凭着杰出的艺术秉赋,长期艺术实践的磨炼,以及她终生勤奋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怀着对生活的炽爱,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剪纸作品,尤其在她95岁以后的作品更为引人注目,如:《蒙汉和亲》、《牧羊图》、《蒙人进城》、《抬花轿》等,除此,她还创作了许多带有强烈神秘怪诞色彩的作品,如《蛟龙食鱼》、《鸡蟾御蛇》、《蛇盘鸡》、《人骑龙》等,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张花女的剪纸大多以阴刻为主,物象造型极其简约、夸张,内部的装饰也极尽简明扼要,月牙纹的表现运用较多,且因不同位置、构造而又几多变化。她的伤口也因之显得落落大方,毫无人工雕饰之感,极具传神气质。其伤口同时又兼有典型的汉代画像石古朴、深沉、隽永的遗风。张花女老人剪纸很少作详细的纭稿,一般都是用指甲或小铅笔头简要地勾划出所剪物象的大轮廓便开始动剪,一剪一招,往往令人称奇。一次,她刚刚随手剪就一条肥硕曲身的鱼儿,不慎将叠压的其中一条滑落在坑上,旁卧的花猫竞扑上去反复戏玩,一时传为笑谈。剪纸的视觉效果虽然是平板的,甚至有点机械,但这些弃嫌在老人的作品中却根本显现不出一丝马脚。她的每幅作品只有巴掌大小,但在里面展示的却是一个高超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感染力。例如她在98岁时创作了一幅《午回锄苗》,便向观者展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场景:夫妇二人午后锄苗,妻子因劳累而倒锄席地坐于田埂之上小憩,喜爱麦苗茁壮;正在此时,他们头顶一团乌云翻滚而至,似大雨将至。就在画幅右上角云雾蒸腾之隙,忽然一条蛟龙弓身而出,头回曲向左下方,似在有所搜寻。顺目而望,原来一只若大的蜘蛛精正在仓惶逃奔。我们再仔细观察正在锄地的丈夫的神情,也许他被这突出期来的场景所惊吓:一手荷锄。但由于恐惧,身子不由地向后侧倒,一幅木然之状。整幅作品栩栩如生。我们姑且不说其古朴、夸张和生动造型的表现形式,或着说作品所蕴涵的深层寓意,单说这大胆的想象和富有浪漫主义的处理手法便着实让观者感动,这已不仅单纯是一幅锄苗图了。观者无不为张花女能在98岁高龄还有如此熟练地驾驭和烘托主题氛围的高超艺术所折服。
如果说张花女老人代表了川区老一代剪纸作者的艺术水平,那么刘玉堂则是这个地区的中年作者的代表之一。刘玉堂今年已55岁,婆家在和林格尔南部的清水河县。她也是自小便喜欢剪纸、剌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剪纸艺龄。她的作品风格总体上趋于写实,类似国画中的小写意。作品重视场景的描写,表现抒情而甜美,大多数作品反映了她的生活经历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反映川区水草丰美的《草丰畜壮》,反映农区依靠科学种田的《丰收图》、《科技富农》,还有《下岗再就业》、《超生游击队》、《计划生育好》等优秀作品。她擅长运用饱满的构图表达情意,作品阴阳二刻错落有致,主题造型鲜明、有力,并善于根据物象的不同特质而恰到好处地使用表现手法。如:表现飞奔的骏马则用舒展而富于弹性的大长线落剪,为了义分体现兔子厚重丰满的体质、型感,她不枸泥于惯用的剪纸锯齿纹去表现,而是用锥子、剪尖在身体上通过斜锉、钉的手段取得了理想的表现效果。
由于多种风俗的相互交融,还有许多作者以表现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见长,如张弟女、柴梅女、张桂芳、陈莲等,剪纸作品有《骡驮轿》、《扎高跷》、《走西口》、《放风筝》、《过腊八》等,也都脍炙人口,丰富和充实了和林格尔剪纸艺术。
根据生活和装饰的需要,和林格尔剪纸有许多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广为流传的窗花、角花、地毯花、剌绣花、顶棚花、礼花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在当前也面临十分严峻的境地。比如,在民间剪纸赖以以在的广大农村,人们纷纷从昔日的窑舍或木格纸窗的生活环境里走出来,房子修好了,但剪纸却慢慢地在人们主观和客观条件上大大失去了往日的特殊功能;它原有的生存空间在日渐萎缩,而新的空间又尚未形成;再者,由于历史原因,民间剪纸的题材和缺乏更多的新内容,民间剪纸老艺人纷纷相继故去,而年轻一代民间剪纸队伍又未能形成,出现了青黄不接状况。这些都无疑对宝贵的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危机。1998年7月,带着人们对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命运的关注和寄托,当地县委、政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由时任县行宣传部长姚子明同志组织领导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旗县剪纸艺术专门学术组织和林格尔剪纸学会。这个组织的建立,使以往分散、杂乱的和林格尔剪纸现状一下成为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团结合作的剪纸创作群体。这是和林格尔剪纸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转折。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成立后,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学会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民间剪纸的搜集、抢救和整理工作。这是一项剪纸的普查抢救工程。通过这项活动,一大批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剪纸被人们从农户的锅壮口抢救回来,同时一大批民间剪纸老艺人被发现并及时地组织,鼓励她们积极创作剪纸,从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剪纸作品;通过适时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剪纸活动并大量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社会对剪纸的认识,从而使“保护剪纸”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进一步发展剪纸艺术做了有效的理论准备工作;为了能够让宝贵的民间剪纸艺术后继有人,和林格尔剪纸艺术被引入到学校教学课堂,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通过对传统的和林格尔民间剪纸系统的学习,使中小学学生、幼儿班学童从认识入手,经过再认识,从临摹到创作随之出现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剪纸作品,清新,稚拙,成为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园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使以往民间剪纸主要靠“母传女,长带幼”的传承发展方式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拓展。中小学、幼儿学生对和林格尔民间剪纸系统、科学的学习,无疑将为这枝宝贵的民间艺术之花的成长、繁衍注入新的活力。
在对和林格尔民间剪纸作了深入的普查并开展了大量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对本境剪纸艺术及境外剪纸在对比和联系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他们认为,和林格尔民间剪纸的继承和发展,不能以否定和变查割裂传统民间剪纸的代价去获得,而是要不继强化民间剪纸的发展方向。民间剪纸做为千百年来积淀的民艺精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自身也存在一个不断提高和升华的迫切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所谓“来自民间,高于民间”的艺术继承观、发展观;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要在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吸收、借鉴其它艺术有助于剪纸积极因素,紧密结合时代,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造型艺术类别,不能再囿于昔日单纯作为一种民间手工狭隘范畴。在这方面,许多作者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内蒙古民协副秘书长、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长段建珺同志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在充分发挥和林格尔剪纸固的粗犷、质朴风格基础之上,他熟炼地运用剪纸艺术特有的表现语汇、艺术构造和特殊审美效果,积极表现富有时代特色一生活气息的草原风情题材。在创作过程中有机地融汇了版画、装饰画等姊妹艺术表现的审美精髓,并巧妙地把艺术上现代表现主义与我国民间剪纸传统的平面构成等因素结合起来,取得了理想的剪纸艺术效果。他的作品风格奔放洒脱,典雅明丽,韵味深厚,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的鲜活性。他创作的《套马》、《草原雄鹰》、《欢悦的搏克手》、《敕勒川》等作品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剪纸艺术佳作。
面对新的社会形象,和林格尔剪纸艺术还在产业化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许多有益经验。目前,许多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和林格尔剪纸艺术作品已被制作成各种包装的旅游纪念品,远传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增加人文气息交流的重要内容,而且在舞台设计、书籍装帧、刊头插图、壁挂、装饰画、商标设计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的逐步深化积淀,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必将满足人们更大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