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五次面见梁惠王 畅谈其推行仁政的思想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一共有五次,两人之间进行五次谈话,谈话的内容都是针对梁惠王的举政措施,孟子提出施行仁政的儒家思想。

孟子的画像

  第一次,梁惠王见到孟子不远千里来到梁国,就问孟子说:老夫子,你这么大老远的跑来梁国,一定是要对我们梁国提出一些有利的见解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你为什么非要说“利”呢?我们还是来说说仁义吧。像大王你这样的人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而士大夫又说“怎样使我的家族有利”,普通百姓又说“怎样使我们自己有利”。就这样,人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倾轧,把国家陷于危难之中。比如国家有一万辆战车,弑君者,一定是其中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大夫,国家有一千辆战车,弑君者,一定是其中拥有一百辆战车的大夫。这些弑君者,他们在国家中拥有的很多了。但他们都是以利益为先,所以才会作出弑君的事情。如果以仁义为先,他们就不会这么做。所以说,大王尽可以说仁义,不要说利益啊。

  第二次,孟子再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在池塘旁玩,他指着那些鸿雁麋鹿问:你们这样的圣人对此也会感到开心吗?

  孟子说:这是贤人才能感到的快乐,不贤的人哪怕拥有奇珍异兽,也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比如说吧,《诗经》上说,文王要建筑灵台,老百姓都踊跃来帮他建造,没多久就造好了,当文王去巡游的时候,看到这些由老百姓心甘情愿为他建造起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又如《汤誓》上老百姓指着太阳骂夏桀王说,你这个太阳怎么还不灭亡,我宁愿跟你同归于尽。像他这样的人,就算拥有得再多,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次,梁惠王说,我对国家也算尽心尽力了,哪里有灾荒,我都去赈济,为什么我国的人口还是没有增长趋势

  孟子说:我来举个例子吧,打仗的时候,有的士兵逃了一百步,有的逃了五十步。那逃了五十步的人可以嘲笑逃了一百步的人吗?

  梁惠王说:这肯定不可以。他们都是逃跑行为啊。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五次面见梁惠王 畅谈其推行仁政的思想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说:既然你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你国家的人口比别的国家多了。想要国家的人口比别的国家多,首先你得保证让你的老百姓都有饭吃,有衣服穿。现在你的国家,猪狗都吃着人吃的东西,路上却有饿死的人,你却不设法改变这种现状。百姓死了,你就说这不是你的责任,是年庚不好。就好比你拿刀杀人,把人杀了,你说这不是你的责任,是刀的责任。如果你不怪罪年庚不好,在国内施行仁政,百姓自然都会投奔到你的国家里来了。

  第四次,应该是紧接着第三次的谈话。梁惠王问:那我要怎么做呢?

  孟子说:用木棒杀人和用到杀人有区别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

  孟子又问:那用刀杀人和用严苛的政治杀人,有区别吗?

  梁惠王还是回答没有

  孟子说,这就对了。你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是路上却有老百姓饿死的尸体,这就好像你带着野兽来吃人啊。你这样,怎么能算是一个好的国君呢?孔子说,用人偶陪葬的人,都会断子绝孙。这样尚且不可,何况像你这样置老百姓于死地的人呢?

  第五次,梁惠王说,我们本来很强大,没有国家可以打败我们。可是为什么到了我的手里,到处打败仗呢?

  孟子说,如果大王你施行仁政,那么百里的小国都可以取得天下。你只要让人民安居乐业,不要让他们居无定所,古语说,仁者无敌,请你不要怀疑这句话的道理就行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派的“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孟子的政治核心理论是以王道治国,但究其本质,还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

孟子画像

  孟子把君臣庶民的关系比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他认为君王和士族,都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关心他们的人民,而人民也应像子女对待父母一样去尊重他们的君王。但在这同时,孟子也模仿周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逐步完善发展而来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他认为统治者如果施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用户,如果施行暴政,君王就会被人民推翻。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省刑罚,轻徭薄赋,不违农时”,只有在人民富裕的时候,国家才能征收到可观的税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日常收支等。

  孟子要求统治者可以施行仁政,“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他认为统治者对他们的人民应该有同情仁爱之心,这和墨家的“兼爱”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孟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是有其一定的先进性和肯定性的。他提出的“重农不抑商”的理论,也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他的“井田制”理论,对限制土地兼并和缓解阶级矛盾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孟子学说

  孟子本来的名字叫作孟轲,因为他的思想观点影响远大,所以被后代人们成为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大贤,他也效仿孔子讲学,教出了许多学识渊博的学生。孟子去过许多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在这期间他的言论都是非常精彩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孟子都有哪些学说呢?

《孟子》书影

  总的来说,他的学说都是从人性本善出发的,主要有“仁政”、“王道”学说,他主张德治,不提倡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主张和平。

  首先,对我们今天最为认同的是民本思想。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人民、社稷、均值按照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是人民,接着是国家社稷,最后是国家的君王,他认为君主是为人民服务造福的。所以孟子认为君主应该爱护自己国家的人民,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保障他们的权利。

  其次,仁政学说。孟子将孔子学说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他主张君主张实行仁政,用宽厚的政策使人民得到修养和发展,这样国家也才会越来越富强,君主也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国家的统治根基才会更加稳固。当然我们看看在古代实行仁政也是有很大好处的,仁政可以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一些内乱。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最重要的部分,是核心。

  第三就是,道德伦理。孟子被后来朝代运用最多的就是他的道德伦理了,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孟子最看重的是仁和义,它们最为重要。仁和义的基础是孝、悌,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坚持这些道德规范,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了,人们的生活也就更加幸福了。当然孟子的道德伦理学也有利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孟子属相

  我们可能都是知道孟子这个人物,也读过他的很多文章,至今都还记得几篇。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人们把他们两个称为“孔孟”。

生肖鸡

  孟子周游列国想说服诸侯国的国君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因为他的仁政学说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所以游历多年也得不到赞同。他的最重要的作品便是《孟子》一书,《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孟子因为他的学说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先贤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知道孟子是属什么的吗?也就是孟子的属相是什么呢?

  或许有人会说,属相是蒙古人在唐朝中期发明的,在元朝才逐渐流行。然而孟子是生活在战国时代的人,所以孟子没有属相。但我们可以反着推算。据考证,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因为生肖是12年一个轮回,而公元前1年的下一年就是公元1年。

  我们知道这个计算方式,就不难算出公元前372年和公元1年是一个生肖,接着继续推算到离我们较近的年代,我们会得出公元1年和公元2005年是同一个生肖 。那么我们来看看公元2005年的人是什么生肖,没错是鸡,所以孟子出生的公元前372年是鸡年,孟子的属相是鸡。

  孟子浩然正气

  我们形容一个人见义勇为,非常正义就会说这个人一身的浩然正气,那么浩然正气这个成语最先是谁提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孟子,孟子说:“吾知言,吴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孟子认为自己的长处有两点,一是知言,二是善养浩然之气。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成语的来历。

“浩然正气”书法作品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个怎么说呢,浩然之气使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它去无处不在,而且这种气非常强大,非常阳刚,它需要我们心中存有正义,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在经过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的,如果我们没有正义和道德,那么是形成这种浩然之气的,我们如果伪装成善良的样子,这样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当然我们子啊孟子其他言论中也可以看到孟子善于培养浩然正气,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心中存在正义,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亦或者是面对强权,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原则。当然在孟子看来要养成这种浩然之气是非常难的,它是慢慢养成的情操,并且需要自己坚持正义和道德,而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不是刻意伪装出来的。

  孟子的言论和学说对历代君主治国和人民精神素质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宋代以后,孟子的学说更加是历代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当然对现在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孟子的这种浩然之气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7151/777631493416.html

更多阅读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 训练一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阅读及训练(一)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孟子见梁惠王》赏析解读 将进酒 解读与赏析

【课内学习】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

杂谈《孟子梁惠王上》二:孟子的生活智慧

我们接着讲孟子的故事。 这是一位东方的睿智的老人的故事,他说的话,看似简单,其实,道理很深。 话说孟老先生,带着自己的几百名研究生,开着几十辆车,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实习地——魏国,孟老先生也没客气,直接找到了国君——梁惠王,当着众多研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教案 胠箧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一、导入新课 子曰:“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威慑灵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明确: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义”和“利”是一对矛盾

读《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读《孟子·梁惠王下》施百忍2·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

声明:《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五次面见梁惠王 畅谈其推行仁政的思想 孟子见梁惠王》为网友恰似旧人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