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传统风貌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28)传统风貌型:江西赣州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28)传统风貌型:江西赣州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辛弃疾的《菩萨蛮》使赣州名闻暇迩……走近赣州,品味宋城神韵,领略客家风情,重温红色经典,回归自然山水。赣州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素有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世界钨都、世界橙乡、稀土王国、千里赣江第一城、生态王国等美誉。

  地名来历

  赣州境内主要有三条江河,一条章江,一条贡江,一条赣江,章、贡两江在赣州老城区的北端汇合成为赣江。赣江作为江西的母亲河,从江西南部的赣州出发,由南向北纵贯江西全省,江西省的简称“赣”字由此而来,作为“千里赣江第一城”的赣州也因这两江汇合而得名。

  历史

  赣州政区历史悠久,赣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刘邦时代就已经设县,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到隋代时又更名为虔州,到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为赣州府。 在1929年至1934年间,赣州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称为“红都”,赣州也因此成为一片红色的土地。目前是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赣州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历代为郡、州、路、道、府的治所。宋、元、明、清时期,这里“商贾如云,货物如雨”。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东门到西门的宋代古城墙,沿江而筑,婉蜒三千六百多米,历尽宋、元、明、清、民国多代,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宋城的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建于唐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198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还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七里镇古瓷窑,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灿。赣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文天祥在这里高举抗元的义旗,谱写了气冲霄汉的“正气歌”;杨廷麟在这里率兵抗清,兵败不屈,以身殉节;陈赞贤以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工运,写下了光辉篇章;毛泽东在楼梯岭召开分兵会议,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陈毅在此与国民党谈判,初步形成了赣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旅游

  赣州是千里赣江第一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赣南著名的旅游城市。赣州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至今存留着许多宋代文化景点,有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宋代古城墙、巍峨的八境台、有“郁结古今气,孤悬天地心”的郁孤台、有江南现存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古代县学遗址―文庙以及石雕宝库通天岩,有横卧贡江之上的古浮桥还有蒋经国旧居、八境台、灶儿巷等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赣州宋代古城墙

  说起古城墙,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 万里长城,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座历史悠久、至今还在为防洪起着重要作用的砖城墙,那就是赣州宋城墙。这也是现在全国保留的唯一的宋代砖城墙。宋代古墙在江西省赣州市西津门至东河大桥一段。

        宋代以前,赣州城的城墙系用黄土构筑,自北宋中期以后,由于大余岭道的开通,赣州城成了中国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经济空前繁荣,加上章贡两江之水“岁岁坏城”,因而赣州从北宋嘉估年间起,便开始使用砖石构筑城墙了。赣州城城墙全长6900米左右,平均高度约5米,厚6.5米,墙垛高1.5米。整个城池建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五座带有城楼的大城门,沿城墙上建有数十座值更用的警铺,在南段城墙的中部有五代护城时所建的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镜台等交通要道口,还有咸丰年间所建的五座炮城。赣州城城池坚固雄伟、是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一处军事重镇。赣州古城墙现存3700多米,是江南保存最长的宋代古城墙,沿贡水、章水段3664米,南面拜将台尚存52米,东南面现养济院处尚存城墙基础41米。古城墙一般高7米,宽4米多。垛口完好的城墙有2420米。墙上警铺残存10个,马面一个,东北城墙上之八境台是几经修复的唯一城楼,尚存西门炮城。赣州古城是我国现存唯一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古浮桥

  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联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知军洪迈所建,连接章江的两端,每天定时开启,以便来往商船通行。江西赣州城区三面环水,因为河面较宽,河两岸往来主要靠渡船。宋代赣州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了方便与外面的沟通,于是就在章、贡两河上先后建造铺就了东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桥以沟通城乡。建国以后,西河、南河浮桥因修建了公路大桥而被折除,在80年代被现代公路桥梁所代替,只有这座建春门浮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景观,特意保存了下来,并至今还在为赣州市民服务。东河浮桥就成了现今赣州市的“国宝”级文物。近千年的浮桥成为赣州市人的骄傲。每当踏上浮桥,不仅强烈地感受到古朴的历史,感受到古老的赣州人民勤劳智慧、追求科学创造、崇尚发明创新的精神,而且还可以在桥上欣赏到河边的洗衣女,钓鱼翁的英姿,城里人、乡下人进进出出,骑摩托车的、推自行车的、挑担的、背小孩的、走亲戚的、上学的人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这座800多年的浮桥,不知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战火硝烟。新桥变旧、旧桥换新、修修补补、历尽沧桑,似一位不屈不挠的老人,昂首屹立在章江边,并与市内的古朴逶迤的古城墙、壮观秀美的八境台、雄伟沉重的涌金门一道伴随着赣江的涛声,造福赣州人民,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成为赣州市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被誉为赣州的一绝。

  灶儿巷

  是赣州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巷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古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服装,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后来谐音就变成了“灶儿巷”。灶儿巷全长227.3米,保留在这条巷子里的主要有店铺、作坊、宾馆、钱庄、衙署、民居等。建筑风格也包括赣南客家建筑、赣中天井式建筑、徽州建筑以及西洋式建筑等流派,体现出城市建筑的多元性。这是一条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砖清瓦垒叠起一段段逝去的沧桑岁月,飞檐、花楣、雕窗泛映着一个个残旧的光荣梦想,鹅卵石拼成的巷路,则通过一个个“明钱”图案,仿佛把时光截留在一个木屐踢踏作响的时代,让上了岁数的人一走近就陡生亲切与怀想。

  灶儿巷位于城区和平路东面,宋代时是赣州六街之一的阴街的东段,明代称作姜家巷,清初因巷内多住皂儿(衙役),便被谐音叫了灶儿巷。灶儿巷一带靠近贡江码头,是古代赣州城的繁华地段,同时,这一带街巷密集,又是赣州城最具有代表性的街区之一。巷长218米,呈不规则路径,蜿蜒汇与东端众多巷陌之中,形成包含灶儿巷、六合铺、小坛前、东门井、梁屋巷、烧饼巷、油滴巷、老古巷等八条巷道在内的赣州“灶儿巷历史文化保护区”。

  灶儿巷一带保留有清代与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多处,其中有书院、店铺、宾馆、会馆、客栈、寺院、民居等。灶儿巷一带的建筑风格亦呈现出多样化,既有本土的客家建筑,又有精工细作的徽式建筑,同时还有下江的赣式建筑和典型的西洋建筑,在部分街区,还保留着古代里坊制度残余痕迹的过街门洞,这充分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

  福寿沟

  赣州市的福寿沟和赣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是古代赣州城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千百年来,在改善赣州百姓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福寿沟是赣州市城区排水系统的总称。尤指宋代形成的排水干道网络的福沟和寿沟,它是赣州古代城市建设中的四大工程(城墙、街道、福寿沟、浮桥)之一。福寿沟中的大部分干道至今仍在使用。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28)传统风貌型:江西赣州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二个排水干道系统,服务面积约2.7平方公里(无下水的为城西南部的0.3平方公里,即文清路以西,孝义巷以南,古代为小教场,民国时为农田,解放后始形成街市)有12个出水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干道网。由于赣州城区两面临江,排水口直通章贡二江,洪水期间,江水倒灌,造成水患。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建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十二水窗的具体位置在同治《赣州府志》和《赣县志》福寿沟图上注明的有四处:即今赣江路水窗口,八境路新北门、西门口、西门城脚下。另有二处(八境公园和刑祠庙)的结构与水窗相近。其他六处无从查考。

  福寿沟是以排雨水为主,雨污合流的合流制下水道,并根据赣州城区地形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而规划的分区排水制度。大致以文清路为集水面积的分界线。福沟自南门开始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在这条线以东的沟道属福沟系统,集水面积约2.3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1.6公里,通过水窗口、刑祠庙、八境公园3个出口流入贡江和八境路(北门)出水口注入章江。寿沟自新赣南路、大小新开路、西津路至西门。在这条线以西、以北的属寿沟系统,集水面积约0.4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公里,通过西门口、城脚下2个出水口经过护城濠排入章江,概括起来是:“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由福沟而出”。

  主沟完成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一些支沟,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旁支横络”、“纵横行曲,条贯井然”,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对改善城区环境卫生、居住条件起了重要作用。宋代的福寿沟为矩形断面,砖石结构,断面尺寸很大,“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以砖,复以石”,这是它的另一个特点。以后在维修过程中,有的沟段(如厚德路)改了砖拱结构,但大部分仍保留砖沟墙、条石盖板的结构形式。在现存沟道中,最大的宽1米,深1.6米;最小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所记载的基本一致。福寿沟第三个特点是和沿线众多的池塘连通,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平时又可利用污水养鱼种菜,这也是赣州市城市建设史上最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其作用延续到现在。

  福寿沟建成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确是一大壮举。九百多年来,福寿沟为赣州市民造福,在城市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八境台

  八境台位于赣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是赣州古城的象征。今台高三层,仿古建筑,全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据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他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建城楼于其上。八镜台建成后,孔宗瀚绘图请苏东坡题诗。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图后序》。前一首诗中,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组旅游胜境,为后世模仿,如燕山八景、沪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八境台内还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园内绿树苍茫,碧水微荡,楼亭对峙,清新幽静,景色如画。

  赣州文庙

  位于老城区东南,现厚德路东段的北侧,是江西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立校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唐代,文庙曾为紫极观,至宋代又改为大中祥符宫,于皇佑年间创立县学。现存文庙建筑为清乾隆年间建造,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三组,采用平行轴线方式布局。除少部分建筑不存外,其余均保存完好,计有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 、东庙、西庙、大成殿、崇圣祠,位于东轴线上的魁星阁、尊经阁,位于西轴线上的节孝祠,以后经过多次维修。大成殿是整个文庙建筑群的精华部分,高达15米,最为宏伟壮观,带有显著的赣南特色。

  客家文化城

  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客家文化具有深厚客家元素的景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南面,北靠老城区,南依赣江的主要干流贡江,西眺宋城赣州,东临梅林大桥,山、水、城“三位一体”相互辉映。连接环境优美的客家名人公园、七里古镇、文昌阁。南依逶迤而过贡江水的十里樱花带。客家文化城占地面积600亩,总投资6000万元。整个文化城的规划设计充分吸取客家文化的精华,浓缩了独具客家人文特色体现了客家建筑传统的外方内圆的建筑理念,建筑形式为徽派建筑。主要建筑有:客家宗祠、客家博物馆、杨公祠、大门石牌坊、客家太极广场、客家艺术长廊、风水山、九曲桥、南迁柱、济和塔、客家风情街、客家风情园等。

  通天岩

  看江南第一石窟的摩崖题刻,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之处,也是一片好风光。

  通天岩位于赣州市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是石窟风景区的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丹崖悠悠,山灵水秀,具有“丹霞地貌独特,石窟文化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生态景致宜人”四大特点。通天岩由摩沙岩石山组成,山中有很多天然岩洞,其中一个岩洞顶上有窟窿可以看到天,故名。通天岩是我国南方古代石窟艺术宝库,这里有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为佛像神祗,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造像神态各异,精致俊美,是古石雕艺术的瑰宝。通天岩附近岩深谷秀,泉水涓涓,古木参天,冬暖夏凉,是游览和避暑的好地方。

  据调查统计,通天岩景区现保存有摩崖题刻128品,其年代上起北宋,历南宋、元、明、清、至今凡九百余年未曾间断,年代最早的为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所刻,年代最晚的系1948年所刻。题刻所用字体,以正楷和行书为主,部分使用隶书、草书、篆书。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佛龛造像记、书联、匾额、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在通天岩的摩崖题刻中,以宋代的胡榘、李大正,明代的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为上乘之作,特别是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为上乘之作,特别是王阳明镌刻在忘归岩的五言律诗一首,对其后的题刻影响极大,而唐邦佐的题刻,则堪称是书江艺术的极品。

  赣州宝葫芦农庄

  地处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赤珠与湖边镇石人前之间(105国道旁),距市区3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总占地面积1300余亩,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是一座具有郊外田园风光、浓郁乡村气息的现代绿色生态农庄,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是广大游客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理想休闲娱乐场所。

  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开发、建设和完善,现已完美整合为六大区域(即生态农业观光区、娱乐区、垂钓区、动物园区、休闲度假区和别墅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先后接待了吴邦国、尉建行、姜春云、罗豪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对农庄所走的创新发展之路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宝葫芦农庄也先后获得了“全省园林化单位”, 现代“赣州八景”之一, 2005年被评为“南昌人最喜爱的十大旅游景点第一名”, 2006年荣获 “江西乡村游十大最美景点”,“江西乡村游最佳人气指数奖”以及“江西十大特色美景”等称号。

  蒋经国旧居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江河畔古城墙旁的赣州市花园塘1号,“广福禅林”寺院西边,僧房的后面,共三间,依岩洞而建,紧挨古城墙。故居是1940年蒋经国主持兴建的仿俄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170多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鱼鳞板墙,板瓦屋面,1939年6月至1945年2月蒋经国先生在赣州任江西第四行政区专员期间,与夫人蒋方良及儿子蒋孝文、女儿蒋孝章居住于此。蒋经国曾在这里接待过张治中、白崇禧、雷洁琼、美国代表、苏联顾问等各方人士。该建筑保存完好,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旧居内有蒋经国在赣南主要事迹陈列,蒋氏夫妇卧室,三个保姆及孩子的寝室,蒋经国当年用过的办公桌就陈列于其办公室,庭院内有一株蒋经国于1941年亲手种植的白玉兰树保存至今。1988年被列为赣州市市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来这里参观旅游的国内外嘉宾络绎不绝。

  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

  赣州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安远县东南部边境。东邻寻乌县,地跨濂江、风山、镇岗、新园四乡。三百山是东江的发源地,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源头。1993年5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为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公园面积7236公顷。属中山高丘地貌,中山逶迤、重峦叠嶂、危崖奇石、峰奇石异。山内满谷纵横,溪流密布,剑河深涧,水秀瀑雄。三百山及其附近300多平方公里山地上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巨藤倒挂,遮天蔽日。111科661重木本植物在其中争奇斗妍,400余种野生动物在林内生息繁衍。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集山势、林海、瀑布、温泉四大自然风景奇观为一体,山水林石俱美,原始、古朴、清寂,一年四季气候温凉,舒适宜人。 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已发现景观、景点68处,其中一级景点10处、二级景点27处、三级景点31处。气势恢弘的福整圹瀑布被人们称之为“东江第一瀑”,怪石嶙峋的旱峰滩被誉称为“东江第一滩”,东风湖青山拱翠,俯影沉碧;九曲十八滩滩潭密接,步移景换,知音泉危崖耸立,双瀑对鸣,实为天下绝景;三叠瑶池三瀑三潭,远绝尘寰,真正人间仙境。玉兔思凡、神龟饮泉、双狮逐鹿......等一系列峰石景观形神具备,惟妙惟俏;杜鹃闹春,红枫迎秋,百鸟争鸣,虎啸猿啼等动植物景观钳子百态,各有千秋。林海日出、竹林弯月一旷一幽,令人心驰神往;云雾雨雪、彩虹、雨凇树挂瞬息万变,使人留连往返......

  龙南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客家围屋的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又是整座围屋的防御围墙。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几个县,总数有600座左右。其中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全国之最,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考察观光、寻根问祖的热点。龙南最有名的客家围屋有2001年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现场的杨村乌石围等。

  小武当山

  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可媲美武当山。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它是赣粤边境闻名遐迩的一处佛教丛林。

  小武当山,位于龙南县城南,面积13.5平方公里,主峰海拨813米,有99个峰,绵亘耸立,犹如直戟,奇石峭立,千姿百态,其中有两峰并立,犹如姐妹相依的姐妹石,尤为奇丽。各峰之间,羊肠小道辗转百折,南端一峰,挂有铁链,游人若拾级攀链可直登峰顶,峰腰间,云雾漂渺,峰顶视野开阔,远眺数十里,峰顶与后峰相连,方园有数十亩,掩映红檐飞阁的一座庵堂,秀色如画,周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小武当山风景区已成为赣、粤、湘、闽及港、澳、东南亚等地的旅游热点。

  小武当山群岩俊秀,峰峦叠嶂,形如剑戟,直指苍穹。浩瀚雄峻的石林长廊分别是“武当胜地、叠翠霞谷、南海行辕”三大区域、十大景区、九十四处景观。 

        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阳岭位于崇义县城南郊3公里,是赣南离城市最近、旅游基础设施相对配套、开发潜力很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方圆五十平方公里,有秀峰三十六座,飞流瀑布九处。公园内峰峦叠障,古木参天,泉甘溪曲,藤古树珍,四时花木广布,珍禽异兽咸集,保持了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风貌。苍山翠竹间有云隐寺、观音庙等古迹。由于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空气负离子含量特别高,平均值达每立方厘米9.2万单位,最高处为14万个单位,被称为天然氧吧。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七里镇窑遗址

  赣州古瓷窑位于赣州市东郊七里镇,故又称七里镇窑。赣州窑是1957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赣州窑始烧于元代,是江西省境内宋代的四大窑场之一。其产品主要为民间用品,器形有枕、瓶、杯、壶、罐、盏、盘、碟、钵、盂、炉、砚等,产品的胎质以陶胎为多,瓷胎较少。在赣州窑的产品中,有一种划胎柳斗文点,釉鼓钉罐,是赣州窑独特的产品,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前后延续三百多年历史。

  郁孤台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沧海桑田,在历史上,郁孤台屡经废兴,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层,高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为台题额。

  和谐钟塔

  赣州和谐钟塔位于章贡区水东镇虎岗村正在施工的大桥东岸引桥南侧,是一座以观光钟塔为核心,包括城市景观绿地、历史文化陈列区、欧式风情街区和接待中心区,是集文化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综合主题公园。

  赣州和谐钟塔高113米,外观9层,与玉虹塔隔江相望,立面采用现代欧式风格,内设陈列区、展览区、“时间长廊”、观光平台、旋转餐厅等。钟楼将安装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塔钟,表盘直径达12.8米,超过世界上著名的英国大本钟,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机械钟塔。

  九曲度假村

  是1998年12月由江西明骏(香港)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国内首家集生态保健、体闲旅游、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度假村。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2009年2月1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告,九曲度假村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九曲度假村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度假村位于江西省定南县天九镇九曲河畔,距离县城18公里,距离深圳320公里,距离广州338公里,有粤港澳“后花园”之美称。

  九曲度假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九曲河为东江之源,九曲度假村依山傍水,景区占地面积近3千亩,森林覆盖面积达80%,年均气温19℃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5%,负氧离子浓度达到10万个/立方厘米以上,比城市多50—100倍,是天然的大“氧吧”。

  九曲度假村风景如画,设施齐全。有望江亭、同心树、养生湖、千米峡谷、东江飞瀑、河道漂流、钟楼、儿童娱乐城、小猪表演、九转相思径、客家围屋等主要景点,每个景点均融入生态保健的理念,既巧夺天工,又和谐自然。有别具一格的客家吊脚楼群,有提供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清风饭庄,有烧烤场、露天篝火会场、休闲保健娱乐中心、会议接待中心等,是休闲、保健、疗养、度假、办公的最佳场所。

  九曲度假村以生态保健为主题,以客家文化为特色,以流金岁月为理念,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构造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然魅力。自创建以来,度假村连续荣获“首届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度假村”、“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2006年度百姓喜爱的‘江西百景’”等殊荣。

  于都红军大桥

  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红军大桥”是于都县横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桥,1934年,8.6万红军主力从于都河上8个渡口渡河,踏上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解放后,于都人民自强不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先后在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上,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7座大桥,使两岸87万于都人民结束了摆渡的历史。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位于县城东门,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转移。1934年10月7日开始,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反围剿战场或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转移到于都地域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兵员、武器弹药、粮食物资,进行动员和军政训练。

  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7万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中埠和会昌珠兰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所有的民船,架设浮桥、摆渡,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直接参加架桥。红军渡于都河时,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向红军将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为了缅怀先辈伟业,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16亩的纪念碑园。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引用秦朝燕国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典故,追忆叶剑英当年长征夜渡于都河时刘伯坚同志为他送行的悲壮场面和动人情景,抒发了叶帅对先烈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碑园西侧为渡口码头,浮桥,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东侧为2004年移址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罗田岩

  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县城贡江南岸楂林村323国道旁,距县城1公里。是历代名人摩崖石刻众多,丹山碧水为主的历代风景名胜地,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开发于南北朝,自北宋时亨誉盛名,并创“华岩禅院”,闻名一时,为亨誉海内外名篇《爱莲说》碑刻发表地。

  千百年来,我国众多名家学者,文官武将,骚人墨客,游客信士,都曾慕名前来揽胜观景,或结庐筑室,谈道讲学。在方圆2.5公里的悬崖峭壁上,镌有自唐宋以来岳飞、文天祥、朱熹、八大山人、王懋德、王阳明、罗洪先……等等历代名人题刻100余品,为罗田岩而作的诗文80余件。这里有我国北宋时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曾经影响我国思想史八九百年之久的道教与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摩崖题刻、及其讲学和纪念遗址“濂溪书院”、“濂溪阁”;千年古柏、罗田岩千年古庙、漏米岩、于阳一览、帝监亭、卧云阁、高山仰止亭、居然亭、望需亭、周敦颐和岳飞塑像、隧道、休闲场所、娱乐活动、周边还有景观独特、宛若人间仙境的官才寨和通心岩。

  罗田岩正逐步开发成一个揽胜观景,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的省级综合性风景区,景区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分为以罗田岩为代表的八大各具特色的功能区。

       丫山风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大余县城东10公里处,323国道从丫山山脚穿过,经景区公路可直达丫山腹地。是一处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观和寺庙等人文景观构筑而成的综合性景区。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历史悠久,古时即以佛教活动和游览胜地闻名遐迩。

  景区地属中原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最高峰丫山(又名双秀峰)为906.2米,森林植被复杂,植、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其中植物660余种,野生动物116种。景区森林呈原始态,林深树密,秀木参天,山色绮丽,万花舞莺,空气清新,四季景色各异,生态环境优越,是一处自然风光绝伦的风景名胜地。景区以灵岩寺而闻名,灵岩寺与广东南华寺一脉相承,始建于南唐,清乾隆盛世加以扩建,殿宇最为宏伟,咸丰八年(1858)寺毁于兵乱,光绪十六年(1890)经僧人普云、普会募化重建,文革时被毁,1989年到1994年9月历时6年重修完成,1982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寺坐北朝南,依山势呈台阶式布局,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群落,是“江西有数,赣南为盛”的佛门圣地。景区内的龙山瀑布群景区,座落在长约4公里的峡谷内,有大小瀑布20余处,最高一处近60米,恰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现景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主要有百亩高山茶园、客家村寨、石门湖水上乐园、原始次森林等众多景点。进入景区,到处可见溪流淙淙,到处可闻泉水叮咚,看飞瀑天降,闻鸟语花香,听古寺钟鼓,看农家牧归,一派江南山林水乡的清秀妩媚,可谓是深幽、览景、怡清冶性的观光好去处。

  牡丹亭公园

  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牡丹亭公园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溶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景区。位于县城东部山清水秀的东山之麓,章水之滨,占地面积15公顷,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园内秀木参天,花草丛族,亭阁雅观,景色怡人。全园布局结构分五个游览区,以后花园游览区景致最佳,园内有牡丹亭、芍药栏、绿荫亭、舒啸阁、蕉龙亭、梳妆台、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观、丽娘冢等景观,其中牡丹亭为园中十景之最。牡丹亭公园景观以历史文化为背景,构建精巧,相映成趣,艺术地再现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剧中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组情趣盎然的园林胜景。

  “世界钨都”景区

  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现正申报国家矿山地质公园。景区由雅丹沙漠城及地下迷宫等景点组成,是独具特色的“钨都”地质游览景观。大余因钨矿资源蕴藏丰富,被称为“世界钨都”,尤其以西华山钨矿为代表的“世界钨都”矿业资源景观举世闻名。雅丹沙漠城,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灯芯桥附近,距323国道500余米,是一处人造沙地构成的蚀余景观,也是江南独一无二的一大奇景,由西华山钨矿为主的选矿废弃的尾沙组成,由于年深月久,尾沙越积越多,又经过长期风侵雨袭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峦”、“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龙摆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犹如进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细沙中享受“沙疗”乐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宫,位于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西华山钨矿总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钨都”的中心矿区,经过了近百年的开采历史,井下采矿坑道纵横交错、上下连通,形成一个庞大的矿井群,犹如一座地下迷宫,游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矿山小型电动车进入钨都心脏,观赏这个如梦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质科学的神奇,领略“世界钨都”的博大。另有地质标本陈列馆等景点,是一处集地质考察、探险求知、地抗神游为一体的钨都工业文化旅游景区。

  中国客家摇篮

  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赣州现(2010年)总人口89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80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南,古称“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

  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

  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

  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

  第四次,是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

  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

  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

  第七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

  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徒人”提供了一个去处。

  “客家”作为一个民系,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的规范。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除地域等外,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

  赣南的客家方言与其主体的来源及长久繁衍生存有着原本关系。总体上说,它来自北方,有着明显的唐宋古音特点,过程上它又有许多迁自长江流域的客家先民,又带有江西等地方言的熏染,南部由于近邻闽粤,受闽粤客家话影响;因此,赣南客家土话基调、基音、基本词汇大体相同,但由于个体各别,各县、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常常是相互之间能“听得懂”,能“对话”,但“不和谐”。

  赣南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不少英才,他们是赣南客家人的代表,赣南客家人的骄傲。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勰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肖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

  赣州美食

  赣州菜与潮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赣州菜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偏重“肥、咸、熟”。

  小吃 赣南小炒鱼 芋仔蒸排骨 赣州麻通

  赣南小炒鱼

  赣南小炒鱼是很有特色的江西特色小吃, 是明代凌厨子首创的一道地方风味菜。其特点色泽金黄、味鲜嫩滑、略带醋香。

  芋仔蒸排骨

  排骨加料酒、酱油、醋、糖、盐巴制成的特色菜。

  赣州麻通

  又称麻枣,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主要原料为上等糯米、白糖、芝麻、茶油、饴糖。其制作过程有磨粉、制坯、干燥、油炸、熬糖、沾麻、检验、包装等几道工序。质量好的麻通,油炸时有发头,全体肥大,皮薄如纸,内空似瓜瓤,腹中为白丝。吃起来,“落口溶”无渣,香酥可口。

  当地特产

  上犹玉兰片 龙南板栗 宁都小布岩茶 信丰脐橙

  上犹玉兰片

  是用冬笋尖制成的,色如象牙,通明如玉,质地脆嫩,味鲜美而清香。它营养丰富,还含有天冬酰胺,是一种纤维素丰富而脂肪和淀粉含量极低的保健食品。

  龙南板栗

  龙南板栗个大饱满,栗肉脆嫩香甜,含有丰富的营养,生吃熟食都可以,还能制成各种美味可口的糕点,具有补肝益脾、健胃生津的功能。

  宁都小布岩茶

  小布岩茶以其鲜叶原料鲜嫩,芽叶肥壮,制工精巧,造形美观,内质优良,经久耐泡而闻名。1982年评定为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1986年荣获部级优质名茶称号;1989年全省名茶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此后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金银嘉奖。2001年起经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中国绿色有机茶。

  信丰脐橙

  信丰脐橙被誉为“橙中之王”,果皮橙色,大而无核,色泽鲜雅,肉质脆嫩,甜酸适中,风味清香,素有“脐橙进房香满堂”之誉,营养丰富,堪称果中佳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7251/98368463014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历史上百位将领之29 --- 关羽 (汉寿亭侯) 汉寿亭侯是多大的官

中国历史上百位将领之 ---关羽关羽(162年-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司隶河东解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约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将领。关羽最为特殊之处是其倍受中华文化历代推崇,由于其忠义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众尊称为关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梧州市 梧州市-概述,梧州市-地理气候

梧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大门,地处“三圈一带”(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西江经济带)交汇节点,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是中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城市之一,是中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区、市)中最靠近珠三角地区和粤港澳的

声明:《马鞍山传统风貌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28)传统风貌型:江西赣州》为网友末日与我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