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56法】第17——40法(习作)

【绝句56法】第17——24法(习作)


【绝句56法】第17——40法(习作)






第17法:【观玉女峰有感·新韵】
俏丽婷婷玉女峰,插花临水秀姿容。不知彼岸相思泪,几滴含情溅此中。


第18法:【荷塘月色】
皓月幽幽恋晚荷,清清碧水唱情歌。不知心语谁人懂,脉脉相思洒满河 。


第19法:【听雨】 
雨打春红啜泣声,幽幽一曲唱天明。不知彼岸花安好,唯盼葱葱郁郁生。


第20法:【学诗】
怡情风雅鬓生华,稚嫩诗词若比芽。文浅不知天地远,深研还请老师查。


第21法:【赏花】
朝霞映面若微酡,漫步园林过小河。醉赏蝶蜂花里闹,不知采蜜是谁多。


第22法:(一)【夜无眠】
头疼脑胀夜无眠,细数流星看月圆。窗外蝉鸣高柳上,不知愁绪叫声连。

(二)【心梦】佳肴美味不思筵,缕缕牵思苦苦缠。  难叙真情千万语,不知心梦怎么圆。  


第23法:【雨后荷塘】
荷塘沐雨玉莲鲜,碧水清风荡淃涟。    泛棹阿哥情满腹,欢歌几曲唱云天。     


第24法:【待客】 
贵客临门上好茶,欢声笑语面如花。问询几载无缘见,知是繁忙种菜瓜。


————————————————————————————————


绝句56法之17——24法: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绝句56法】第25——32法(习作)


第25法:【读书】
闲翻书卷品香茶,细雨窗前奏锦琶。
不及春风相曼舞,文坛伴我绘诗花,

第26法:【荷塘漫步】  
漫赏荷塘菡萏开,凝神伫立影徘徊。
  娇颜不及春时美,泪眼含情款款来。 

第27法:【父亲节寄师情 新韵】
父亲节日表心声,恭祝师尊过百庚。
满汉全席皆味美,不如弟子挚真情。

第28法:【推窗赏景·新韵】 
  推窗一派好风情,充耳黄鹂翠柳鸣。
  脉脉幽香心上涌,娇花不似笑颜红。 
第29法:【双鹅戏水·题图】
一对白鹅戏水中,风光旖旎伴娇容。
分明脉脉含情望,无视黄莺唱柳风。

第30法:(一)【芋花·题图】
凤头比翼竞奇葩,羞涩娇颜抹彩霞。
  脉脉含情相对视,分明彼此羡芳华。
  

(二)【绿柳藏荷·题图】
隔帘远望有横塘,万顷波涛菡萏乡。
岸柳垂涎春色水,分明厚爱小荷香。

第31法:【荷塘泛舟】
风摇岸柳影婆娑,碧水轻舟荡晚荷。
一种闲情哼小曲,浅吟低唱诉心歌。

第32法:【学诗二】
荷韵专心赋小诗,循规蹈矩乐坚持。
忽来一种灵犀动,宛若春风拂柳枝。——————————————————————————————绝句56法之25——32法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明刘绩《听胡琴》:“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明夏寅《春夜曲》:“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绝句56法】第33——40法(习作)


第33法:【雨夜观花】
绵绵细雨压群芳,花自飘零叹夜长。
却忆当年春好处,馨香四溢沁心房。

第33法:【游湖】
划船静赏小芳州,碧水清波映画楼。
  犹记去年荷叶下,稚童游戏捉泥鳅。 

第34法:【恩师厚重】
师恩厚重不言说,身教言传把玉琢,
  莫怪一词来计较,日积月累益颇多。  

第34法:【独醉】
牵思缱绻忆绸缪,风雨潇潇怕倚楼。
  莫怪贪杯常自醉,酒中没有雁悲秋。  

第35法:【自题】   
旧日桃花半掩妆,黄昏瘦影泪偷藏,
春秋几度沧桑面,莫向孤灯对晚觞。 

第36法:【荷塘美景】   
岸柳梳妆伴碧塘,黄鹂鸣唱树中央。
  不须画笔调颜料,一幅丹青入画廊。  

第37法:【柳下品茶】  
遮阳柳叶满枝桠,树下仙翁坐品茶。
  执扇阿婆细声问,鱼熟酒暖可回家。  

第38法:【生日】
温馨晚宴烛光摇,乐舞笙歌喜气飘。
  共道今宵生日好,悠悠心曲唱华韶。  

第39法:【跟师学句】
打开电脑到文坛,雅韵奇葩好景观。
于此流连无要事,跟师学句最心欢。 

第40法:【念旧人·新韵】 
月透窗纱探梦痕,案前孤影锁眉深。
无端忆起山盟语,默默牵思念旧人。

第40法:【伤春】
春去无痕看落红,绵绵细雨伴尘风。
无端陷入凄凉地,酒一盅来梦一盅。


————————————————————————————————
【绝句56法】第33——40法: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宋欧阳修《过中渡》:“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明归有光《《初发白河》:“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李商隐《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明王恭《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明王儒卿《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宋陆游《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元宋元《讨柴》:“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唐张祜《退宫人》:“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清朱凤翔《村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苏轼《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如唐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宋张咏《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7351/223961210711.html

更多阅读

【信仰日记】第29期——“想干事”那就让 “早起成为一种习惯”

导读:信仰日记栏目摘要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段文字,都是一份诉说;每一个场景,都是一种铭记;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升华。第29期——“想干事”那就让“早起成为一  信仰日记   栏目摘要 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故事; 每一段文字,都是一

声明:《【绝句56法】第17——40法(习作)》为网友柸揂魢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