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开始了其东亚三国的访问之行。10月18日下午1时,拉姆斯菲尔德乘坐五角大楼专机飞抵北京,这是他上任近5年来首次踏上中国领土。作为美国的国防部长,布什政府中的实权派人物,也是美国政治界的“鹰派”代表,他选择中国作为此次东亚行的首站,是具有着深远考虑和背景的。正如他在出发前一天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美国与亚洲的友谊》一文中说的:“美国希望能在国际体系中有一个强大而和平的伙伴,希望这个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直观层面上讲,中国近年来的强势崛起让美国不得不正视中国在维护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安全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笔者认为,美国对华的态度策略与其说是“握手”还不如说是“围堵”。同样在《美国与亚洲的友谊》一文中,拉氏虽然首先承认中美两国已经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合作,而且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仍然对中国的军队现代化提出质疑,他说:“中国政府对其军队的能力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升级和扩充,固然每一个国家都有防卫自己的权利,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缺乏透明,给亚洲地区带来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在该地区存在利益的国家,不仅仅是美国,希望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和目的” 。中国的崛起让美国惴惴不安,而所谓的中国军队现代化“缺乏透明”,只不过是美国要防范中国的一个“借口”罢。只要我们再关注一下拉氏此次的东亚行程安排,就会发觉美国的真正意图远不止美国表面所宣称的那么简单。
10月20日,结束了对中国访问的拉姆斯菲尔德抵达韩国首都汉城(首尔)。当晚,他在出席韩国国防部长尹光雄在新罗酒店主持的晚宴时发表正式讲话称:“目前,韩美同盟是全球最稳固、最模范的同盟。” 同时拉姆斯菲尔德再次重申美国对韩国国防以及“为韩国提供核保护杀的承诺,以便震慑朝鲜的“入侵”。这里所谓的针对朝鲜的“侵略”,其实怕的是中国强大崛起的威胁。2006年3月19日的《韩国时报》报道了韩国国内最近一项民调显示:近38%的韩国人认为10年后中国将成为韩国最大的安全威胁因素,居各国之首;而同时,有81.7%的调查对象说,对韩国帮助最大的将是美国,中国在此项选项中只占受调人员的6.1%。虽然韩美双方近来就战时韩国军队指挥权归属问题争执不下,现在的韩国年轻一代的反美情绪高涨,但韩国民众都清楚,韩国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是离不开美国的保护的,他们担忧北朝鲜核弹时刻会降临在自己的头顶,而自己将无法抵抗这种灾难的袭击。鉴于中国曾支持朝鲜的历史,有韩国民众认为如若中国崛起,必定将会在自己与北朝鲜的斗争中支持北朝鲜而打压韩国。因此只有有了美国的强大支援,才能对付这种来自中朝的生存威胁。美国则利用韩国的这种心态,利用韩国作为在亚的军事桥头堡,压制朝鲜这个美国认为的“邪恶轴心”,更大的意图在于压制中国的发展强大,削弱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22日,拉姆斯菲尔德从汉城飞抵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开始了东亚之行的第三站。拉氏在和蒙古国防部长召开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先是向蒙古致力于国际维和表示祝贺,然后说“当然美国渴望、愿意并做好准备提供帮助”,还亲切接见了执行伊拉克维和任务的蒙古士兵。这里值得说明的是,蒙古向伊拉克派遣了131名士兵,执行安全和医疗任务。此外还向阿富汗派出15支部队,训练当地的警力。在美国政府的资助和训练下,蒙古政府建立了一支5000人的维和部队。目前有六名美国海军和一名军官在蒙古负责训练该国的维和部队。一位资深官员这样描述蒙古与美国长达十年的安全联系———“位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他们认为,自己的民主、稳定和未来去取决于自己能营造的国际关系。”——这里就有意思了,我们看到,美国在要求蒙古向外派兵时都有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维和”。可让世人奇怪的是,在欧亚大陆盟友众多的美国,找100多个人的部队到阿富汗、伊拉克维和并不十分困难,然而却偏偏看上了兵不太强、马不太壮的蒙古,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全球地图,我们就可以将美国之所以如此“亲睐”蒙古的意图看个十之八九。在世界地理图上,蒙古夹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北衔俄罗斯,南接中国。而这一点就正符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惟一超级大国,它要重建国际秩序,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世界”。说白了,就是要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而在目前的国际战略格局中,能与美国匹敌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已不存在。美国要完成单极世界的构建,就必须压制住能够对其产生冲击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力量的诞生。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存在虎视眈眈和忧虑不安。伴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的实力的不断增长,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它必须在中国和俄罗斯成长为能与之匹敌的实力体之前“扼杀”住中俄的发展脚步,最好能使这两个国家从此一蹶不振,臣服在美国的“淫威”之下。而蒙古的这一特殊战略位置,刚好就符合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控制了它,向北可以牵制俄罗斯,让俄无法向南扩展发展空间;向南,则让中国如芒在背,使得中国不得不分出极大精力来应付这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在这次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拉氏:“是不是布什政府有兴趣在蒙古建立监听站和军事基地?”拉氏虽然回答说“我们没有就此进行过讨论,据我所知无此意”。拉氏如此回答究竟是套用外交语言还是实话实说,无从验证,但那位记者的提问绝不会是空穴来风、即时想到。而一旦这个传说中的监听站和军事基地设立,中国在北部地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及其他北部战略地点都将直接暴露在美国眼皮子底下。
而蒙古之所以要听从美国的“指挥”,当然也是因为其利益与美国有了挈合点。众所周知,蒙古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1945年独立后,成为苏联的“卫星国”。1949年10月中国承认蒙古的独立地位,中苏友好期间中蒙关系也相当亲密,后来两国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而发生不少波折。改革开放后,中蒙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均取得进展。但长期以来,蒙古国就对中国充满戒心。前蒙古军报《独立报》在1995年11月10日载文,设想本国有遭受外国入侵的8种可能性,其中6~7种皆来自中国或俄罗斯。另外,它担心中国有一天要“收回蒙古”,其内心深处充满了排斥与中国拉近距离的心态。澳门回归中国后,蒙古一家大报曾在其头版头条中说:“港澳已回归中国,在台湾与中国统一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蒙古。”有了这样的国内舆论大环境,难怪蒙古要利用美国来抗衡中国的影响或者说是“力量渗透”。不仅如此,蒙古希望通过发展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参加国际维和行动,既赢得国际赞誉,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又获得实际利益,赢得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真可谓名利双收。
当然美国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最重要的盟友是日本。长期以来,日本都一直追随着美国的外交策略和全球战略部署。美国则从一开始就将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桥头堡。战后美国以盟军名义独占日本后,对日本进行了美国式的改造,使日本完全在美国的控制之下。为了达到牵制苏联和中国的目的,美国不惜花大把美金来迅速恢复和发展日本在战争中受创的经济。冷战结束后,日本似乎失去了作为美国对峙苏联中国的前哨地位,但美国迅速调整了美日之间关系的基石。《日美共同防卫协议》的签订,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同盟得到加强,并转化为一种新的意义上的“同盟”——即共同防卫和防御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近年来,由于中日关系因为众多分歧而矛盾不断升级,“政冷经热”有向“政冷经凉”趋向的苗头,因此,日本更是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要千方百计的来阻止中国的强大,以防对其可能产生的“威胁”。回头再来看一下此次的拉氏东亚之行,却并未将日本放入行程目的地。导致这样的结果的直接原因是美日在近期关于美军驻日军队调整问题而产生的一些分歧而致。但随后我们就可以领略美日的“亲密无间”了。美国总统布什于15日至16日对日本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虽说布什此行是借参加APEC会议之机顺路捎访,但在“顺访”期间却与日本就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共识和相互妥协。而日本方面呢,投桃报李,2005年10月27日,日本宣布允许美国2008年以前部署一艘核动力航母;10月29日,美日外长和防长联合举行的“2+2”会议就拖延多年的美军驻日基地迁移以及强化军事合作问题达成协议。可以说,双方通过这些“亲密接触”,各自的心事都获得了安排。对于美国来说,此举标志着美日军事一体化进程正式步入轨道,意味着美国可以较小的成本加强对东亚的控制,尤其是利用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来对抗和牵制中国这个“潜在威胁”。对于日本来说,搭上美国这辆战车,虽然会失去一些主权,还得贴上不少银子,却可以藉此增加对抗邻国的底气。更重要的,通过和美国的捆绑战术,日本的许多军事禁忌从此可以突破,距离所谓“正常国家”又近了一步。真可谓是“双赢”之举。
美印的不断走近可谓是美国实施包围中国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如果说日本与美国捆绑在一起是因为同属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阵营,有着天然的利益的相同取向的话,而美国印度却份属不同的利益阵营。印度在战后长达五十年的冷战时期内是一个没有强烈意识形态偏向的国家,对美国并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是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歧视压制政策,使得印度国内的穆斯林对这个西方世界的老大充满敌意。冷战结束后,印度在权衡利弊得失之下,开始迅速倒向美国等西方世界阵营。究其原由,可以从两个大方面来讲。其一,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是当前国际事务的真正主导者。追随美国,就可以获得国际声誉,提高国际影响力,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青睐的对象,从而又可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一举两得;其二,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加上也算不小的国土,可以称得上是发展中国家行列的大国之一,强烈的崛起意识使得印度要求在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但印度发现旁边还卧有一条被拿破仑称为“东方雄师”的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其被看好的发展势头明显比自己强劲。尤其是克什米尔问题牵引的印巴领土争端中,印度发现中国有支持巴基斯坦之嫌(至少印度是这样认为)。因此,无论是出于竞争意识还是出于“报复”中国援巴,印度都势必要站在对中国的牵制面,虽然印度还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华势头,但印度向美国的靠拢和看齐,这岂非是最好的表态!在刚过去的2005年,美印两国关系迅速升温, 颇为引人瞩目。2005年3月,布什政府表示,美国制定了一个全方位提升与印度关系的战略计划,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主要大国。6月份,美国一名官员有意向媒体透露,美国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紧接着,在7月19日,印度总理辛格访问美国,他与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联合声明说,美国将与印度在民用核能领域展开合作,美国将向印度的塔拉普尔核电厂以及其他十几个民用核电厂提供核燃料,并向印度出售先进核技术。这份声明被印度媒体誉为“开辟印度核开发新篇章”,因为它意味着印度的核地位得到美国承认。而2006年的美国总统布什的印度之旅则被看作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考马克在2005年12月21日称,美印都希望布什总统的印度之旅成为一次历史之旅,真正象征着美国与印度关系的真正转折点。美国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区区的印度而打破《核不扩散条约》,其“良苦用心”美国心里最为清楚。而“印度例外”将打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无核国家与核国家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对国际条约和国际防扩散机制构成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挑战。美国也不是不知道这将会带来的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印度不象日本,是美国言听计从的小伙计,甘当其亚洲战略的棋子。而印度国大党政府是尼赫鲁不结盟外交思想的“衣钵传人”,常常会发出一些让美国难以下台和难看的声音。说实话,自2001年以来,美国为拉拢印度,没少费劲儿,也取得了成效,美印关系确实越来越有战略意味。可是,印度并不总是随着美国的节拍起舞,有时还有点“叛逆”。去年,国大党联合政府在《最低共同纲领》中删去了印美“战略伙伴”的提法,并强调“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细心的人还会注意到,上月23日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曾在新德里表示,印度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理想候选国”。这当然不是他个人的想法。如果印度乖巧,应该投桃报李才对。然而,几天后,印度国防部长在华盛顿讲了一番带刺儿的话:如果美国仍想寻求霸权,印度是不会为美国充当“副官”的,印度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大国。此话一出,被美国各大媒体报道出来,让白宫的决策者们忿忿不平了许久。但美国面对这样一个不太听话的“刺儿头”,却是“一相情愿”地对印度青眼有加,尤其是在核问题上迫切要让印度跨入核大国行列,其真正的意图在于美国的亚洲策略。美国预期,亚洲最终可能出现新的大国竞争,如果能在中日印三国之间搞大国平衡,美国在亚洲就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保持美国在亚洲地缘政治力量对比中的长期优势和主导地位。印度的核武器不仅不会对美国的安全和在亚洲的地缘政治利益构成威胁,而且在某些领域还能推进美国在亚洲和其他地区的战略目标。实际上,核扩散问题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环节上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既可以用来压迫与美国格格不入的伊朗等国家,也可以用来拉拢有培养前途的印度等国家。所以说美国的这些举动,说白了最终的目的是要以印制华,平衡亚洲地区的力量对比,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可笑的是日本近年来的举动,更让我们感觉到了亚洲这块地带的战略火药味。日本近年在不断削减对华贷款额的同时却大幅增加对印的贷款。2006年,日本政府决定把新年度对华的贷款额削减至700亿日元(上一年度为859亿日元)。而2005年对印贷款额就达1554.58亿日元,日本政还表示今年将追加更多。日本这样厚此薄彼,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发,另一方面当然就是配合着美国的亚洲战略,拉拢印度来制衡中国。
与中国毗邻的中亚之地是美国历届政府所不重视的,也一直是美国势力最为薄弱的一环。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后“9*11”时代,美国大大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力量渗透。而大家知道,中亚历来是俄罗斯的家门重地,不言而喻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9•11”事件为美国进入中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美国反恐的就是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10月,乌将距阿富汗边境200公里的汉纳巴德机场交给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使用。目前那里有美国第10山地师官兵1500人,直升飞机30余架。紧接着,美国乘胜进入了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也同意美国执行反恐任务的飞机经过哈领空,并提供南部的阿拉木图和齐姆肯特两个机场供反恐联盟飞机备降。唯一置身其外只有本地区的中立国--土库曼斯坦。美国在中亚的投入是不惜血本的。早在2002年1月,访问乌兹别克斯坦的美国国会代表团团长吉姆•科尔比就毫不讳言,美国为说服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反恐行动,决定付出1亿美元的代价。对于经济百废待兴的中亚各国来说,尤其是对人均GDP仅有321和187美元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来说,美军的进驻的确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基地都是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大多破旧不堪。有关资料显示,除“马纳斯”外,美国在中亚每个军事基地的投入的修缮费用都超过2亿美元。此外,美国还需要为租赁机场设施、飞机每次起降、占用空中航道等,支付不菲的数目。以“马纳斯”机场为例,一架飞机起降一次需要缴纳7000~7500美元。从2002年9月到2003年7月,“马纳斯”基地的总花费为8000万美元,相当于吉尔吉斯斯坦GDP的2%。为巩固自己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军事援助在“9•11”后大幅增长。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003年分别接受了9200万和4900万美元的美国军援。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不会少。今年年初,美国还向吉赠送了价值300万美元的米-8MTB战斗直升机。(2004年3月11日 国际先驱论坛报)美国如此煞费苦心地经营这个亚欧的内腹地区,其意图是长久深远的。对于美国来说,美国军事力量在中亚的长期存在不仅是对于同样在这一地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俄罗斯的不可或缺的政治筹码,也是对正在崛起的中国的一个最好牵制,这无疑就是在中国的背后插了一把尖刀,让中国如芒在背,不得不分心以应付这一区域的变故。

中国南海之濒的东南亚地区是一个海上交通要道,在世界战略地图上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力量存在一直是似有似无,并没有很突出的力量渗透之举。这其中很大原因是东南亚国家的意识中一直非常排斥美国的外来干预和束缚。1992年,美国军事基地迁出了与美具有传统合作关系的菲利宾。随后美国就发现其迁出决策的错误性,美国要千方百计的重返东南亚,重建在东南亚的势力和军事存在。而美国的反恐恰恰就给了双方重新合作的机会。大家知道,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别大,加之穆斯林人口众多,伊斯兰激进组织长期活动,诸如菲利宾的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装组织等恐怖组织长期存在,恐怖活动频繁。东南亚各国由于实力有限,一直无法根除这块心玻美国在“9*11”举起反恐大旗正合了这些国家之意。在美国的主动示好情况之下,东南亚各国纷纷采取了向美国靠拢的政策,依靠美国这棵反恐大树来清剿本国的反政府和恐怖势力。而美国现在急于插手东南亚,也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它看不得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扩大,更不愿看到中国通过东盟“10+1”和“10+3”来主导东南亚事务。
综观全局,在现阶段而言,美国牵制中国发展壮大的首选是台湾问题。维持台湾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局面是美国利用台湾来制约中国崛起的最重要手段和因素。有了台湾问题的存在,美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加入干预亚太事务甚至是中国内政。关于台湾问题,本文作者另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从世界战略地图上看,美国现在正努力构成一个弧型包围圈,对中国形成战略式包围。从千岛群岛下来的日本、韩国、台湾、菲利宾、印度尼西亚、印度、阿富汗、中亚五国,加上位于中俄之间的蒙古,从地缘上形成对中国的完全包围。美国如意算盘打得响,为了对付中国未来可能产生的“威胁”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把中国的这种“威胁”扼杀在摇篮中。笔者认为,不管美国的计谋是否能最终得逞,但这种地缘上的战略包围对中国的影响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清晰地表现出来。面对这种状况,中国不会也不应该再是“韬光养晦”,应该积极走出国门,针对美国的这种地缘战略包围实施反包围战略,突破美国对中国设下的这个“呼啦圈”,营建一个有利于发展外交和国内建设的周边国际大环境。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