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热点三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理科)高考对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的考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例如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平行与垂直、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等.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容易题和中档题.
(文科)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等;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容易题和中档题.
预测1.若一个底面是正三角形的直三棱柱的正视图如图所示,则其侧面积等于
A. B.2
C. D.6
解析:由正视图可知该三棱柱的底面边长等于2,高是1,所以其侧面积等于,故选D.
动向解读:三视图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几乎每年必考,除了考查对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判断外,更多地是以三视图为载体考查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在由三视图中给出的数据得出原几何体的有关数据时,要充分利用三视图“主左一样高、主俯一样长、俯左一样宽”的性质.
预测2.平面与平面相交,直线,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内必存在直线与平行,且存在直线与垂直
B. 内不一定存在直线与平行,不一定存在直线与垂直
C. 内不一定存在直线与平行,但必存在直线与垂直
D. 内必存在直线与平行,却不一定存在直线与垂直
解析:假设,由于,所以必有,因此在内必存在直线与垂直;当时,可存在直线与平行,当与不垂直时,在内一定不存在直线与平行.故选B.
动向解读:本题考查空间中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断,其特点是以符号语言给出,考查对相关定理的理解与运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定理,善于利用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作为模型进行判断,还要善于举出反例对命题进行否定.
预测3.(理科)正△的边长为4,是边上的高,分别是和边的中点,现将△沿翻折成直二面角.
(1)试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3)在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使?证明你的结论.
解:法一:(I)如图:在△ABC中,由E、F分别是AC、BC中点,得EF//AB,
又AB平面DEF,EF平面DEF,∴AB∥平面DEF.
(II)∵AD⊥CD,BD⊥CD,∴∠ADB是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
∴AD⊥BD,∴AD⊥平面BCD,取CD的中点M,这时EM∥AD,∴EM⊥平面BCD,
过M作MN⊥DF于点N,连结EN,则EN⊥DF,
∴∠MNE是二面角E—DF—C的平面角.
在Rt△EMN中,EM=1,MN=,∴tan∠MNE=,cos∠MNE=.
(Ⅲ)在线段BC上存在点P,使AP⊥DE,
证明如下:在线段BC上取点P。使,过P作PQ⊥CD与点Q,
∴PQ⊥平面ACD ∵在等边△ADE中,∠DAQ=30°
∴AQ⊥DE∴AP⊥DE.
法二:(Ⅱ)以点D为坐标原点,直线DB、DC为x轴、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2)B(2,0,0)C(0,.
平面CDF的法向量为设平面EDF的法向量为,
则 即,
,所以二面角E—DF—C的余弦值为;
(Ⅲ)设,
又,
把,
所以在线段BC上存在点P使AP⊥DE.
动向解读: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向量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这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高考试卷中相对较为固定的考查模式,即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的论证,考查空间中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求解等,有时还会以开放性的设问方式进行考查.这类问题通常可以有两种解法,一是利用有关的定理与性质直接进行论证和求解,二是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进行证明或计算.这类考题通常有2至3个小问题,在解答过程要注意各个小问题结果之间的连贯性,这样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
预测3.(文科)如图,平行四边形中,,,且,正方形所在平面与平面垂直,分别是的中点.
(1)求证:;
(2)求证:平面;
(3)求三棱锥的体积.
(Ⅰ)证明:平面平面,交线为,
,∴,∴,
又,∴;
(Ⅱ)证明:连结,则是的中点,∴中,,又,
∴,∴平面 ;
(Ⅲ)解:设中边上的高为,依题意:,
∴,即: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
动向解读:本题主要考查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这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高考试卷中相对较为固定的考查模式,即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的论证,考查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求解等,有时还会以开放性的设问方式进行考查.这类问题通常有2至3个小问题,在解答过程要注意各个小问题结果之间的连贯性,这样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