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初期便有很多流派比如思梦学派与荀子学派等。
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好学着称,并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一生的言行论着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制度来讲,体现其秩序的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
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行教化、重礼乐。认为君主的重要职责就是实施教化,而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由此得知,董仲舒认识到教育作为统治手段的重要作用。
二是兴太学、重选举。董仲舒认为,这两种具体措施必须统一在一种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作用。他指出当时思想的不统一,会妨碍政治的统一。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
二程指的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颢、程颐的并称。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北宋时理学兴起,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新儒学者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创建理学思想体系。二程的心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他们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它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最高心理范畴是心,它作为理的等同物而产生人的形体: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朱熹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动静观、格物致知论和心理理欲论。
(aIhUaU.COm) 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
他的心学提倡解放人的思想,摆脱传统的束缚,提倡四民平等,第一次把商人提高到与农民一样的地位。已经有了早期思想启蒙的雏形,心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在这一结构中,阳明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心学的基石。
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