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上亿资产换不来一条命!心血管病专家警告,我们活得太危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估计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心血管病。到底这些心血管病是哪些危险因素造成的?如何预防呢? 我先来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35岁的老总,上亿的资产,5年以前,他每天要吸三包烟,每天要吃一个大猪蹄,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一顿比三顿饭吃得还多。我劝他,他说:“教授,我小时候饿怕了,我现在终于有钱了,你就让我吃吧!” 结果一年后,他弟弟哭丧着脸说他哥哥突然去世了,没到一个月,他的嫂子带着儿子就要嫁别人,而且没有人当这个董事长,钱有什么用?冠心病、心肌梗死是最凶险的,我们要从预防开始。我们活得很危险! 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病的罪魁祸首。80年代我到北京来的时候,在长安街上一看,自行车的洪流不可阻挡,现在呢,是汽车一堵就是两公里。 这几年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有这么几点: 开车、坐车人越来越多,走路、骑车人越来越少; 久坐用脑的人越来越多,活动、劳动的人越来越少; 吸烟、饮酒的人越来越多,吃粗粮、喝白开水的人越来越少; 过点、过量就餐的人越来越多,正点就寝的人越来越少; 上网办公的人越来越多,休闲静养的人越来越少; 超负荷快节奏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单一慢节奏生活的人越来越少; 超重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苗条体型的人越来越少。 这些就是今天大都市中许多人不良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不改变怎么得了!吃饭吃素、穿衣穿布、出门走路、心理适度,这才是高生活质量。
1 血压超过120/80 ,生活方式马上改 到底这些心血管病是哪些危险因素造成的?第一个是高血压。这里想特别强调一下,就是血压偏高的问题。最理想的血压是120/80mmHg,超过120/80mmHg但没有超过140/90mmHg的时候,这一段的血压大家不要忽略,是高血压最危险的因素。因为调查显示,大于120/80mmHg但是还没超过140/90mmHg的时候,有60%以上是可以发展为高血压病的,而且这一段期间,只要改变生活方式,不吃药就能够很好地控制。 2 多锻炼 很多人说没时间锻炼,实际都是为自己找借口。看看八国峰会,布莱尔做操,小布什跑步,普京打拳,你有八国峰会的领导忙吗?一说到锻炼就给自己找借口,实际是对自己的健康不重视。别人坐车堵在路上的时间,其实可以是自己的锻炼时间。晨练好还是暮练好?其实,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晚上吃得很饱早晨要锻炼,中午吃得饱晚上要锻炼。 3 每周保证一天不吃肉 人类明明长了一口牛、羊的牙,却偏偏像老虎、豹子那样吃肉,能健康吗?咱们老百姓的健康目标应是少吃点肉。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几乎没有人因为吃肉少而不健康,健康出问题的根源,恰恰是因为吃肉多,所以,大家要管着点儿嘴,常吃素,多喝水。 4 上面吃得高兴,下面排得畅快,才能一通百通入口好,能吃,而且吃得对;出口好,能拉,而且拉得畅快。把人体这部复杂机器里最重要的出入口管好了,健康就有了立足之本。 “辣乎乎、油乎乎、咸乎乎”,就是现在的不健康饮食。很多人扎起围裙做饭炒菜时,提起十斤大油桶就往炒菜锅里倒,觉得“咕嘟”倒一下不够,接着又“咕嘟”倒一下,结果成了油煮菜,还怎么吃?所以油吃多了不好。 生活条件好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想吃啥吃啥,可是怎样既能饱了口福,又吃出健康来? 不妨记住4点: 杂一点:别尽吃顺嘴的,最好当个“杂食动物”,甭管荤菜、素菜、粗粮、细粮,什么都吃,而且种类越多越好; 淡一点:少盐、少油、少麻辣,清淡饮食最养胃; 鲜一点:食物越新鲜、越时令越好,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素一点:青菜豆腐保平安,肉食的比例一定要降下来。 除此以外,最好养成4种健康进食习惯:定时进餐习惯;慢食习惯;节食习惯(七八分饱);进餐顺序习惯(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饭后酒等)。 5 两个电话号码要牢记 留两个电话号码,希望大家能记住,一个是手机“14005436248”,一个是办公室电话“80531264”。不过这两个电话是打不通的。 手机号码的含义: 140是指收缩压不要高于140mmHg; 0是零吸烟; 543是代表胆固醇指标,健康人把胆固醇控制在5毫摩尔,吸烟、肥胖者控制在4,心血管或糖尿病患者胆固醇须降到3; 6是指空腹血糖控制在是6; 248是男性腰围不要超过二尺八,女性腰围不要超过二尺四。 办公室电话号码的含义: 80是指舒张压80mmHg; 53是说每周运动5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钟; 1是说适量饮酒,白酒每次折合1两; 2是代表2两生肉类; 6是每天摄盐量要低于6克; 4是四季坚持。 拍打胳膊弯可救心肌梗 拍打胳膊弯可救心肌梗
云中凤:又学了一招,不管什么病,拍打即见效。举凡人体的毛病都是因脉道堵塞而成。人体即有72000条脉,那人体的气血就有了72000条通道,一旦大多数或重要的通道被堵就意味着将命尽而亡。抢救要懂得道理,还要知道方法,而有效的救命之法往往不是大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而是简单的民俗一招鲜,比如拍打。。。要是早知道这个方法,我老母也许还能多活几年,可见学海无涯呵呵。今天发上这篇善文,跟大家共同学习一下,照顾自己和家人也就又多了一个经验,阿弥陀佛!
突然心梗或心脏不适拍打胳膊弯处,效果立竿見影!节选自:仙灵风水馆
2011年底,我们出席一个订婚宴后正要离开,邻座一位70多岁老人突然昏厥,仰坐在椅子上呼吸急促,两眼僵直,疑是心肌梗塞。有人急叫快打120叫救护车。我上前撸起他的衣袖,大力拍打他右肘内弯,要他家人拍另一条臂弯。拍打几十下后,老人就开始一再缩手,说明他知道护疼意识开始恢复,应无大碍了。之后,我告诉他家人在救护车来前接着拍打。
翌日,老人亲属打来电话告知,“救护车把老人送到朝阳医院急救,大夫问‘胳膊是谁拍的?说:‘拍这地方拍对了,可以把堵住血管的血栓疏通掉。不然,光等救护车送到医院再抢救,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医院一检查,就是心肌梗塞,在医院就给打了一瓶吊针,然后就起来回家了。”
今年5月26日,我们去参加婚礼时又碰上那位突发心梗的老人。老两口见了我直感谢,说我那天救了老先生一命……
幸而朝阳医院那位大夫能够理解拍打的作用,而“光等救护车送到医院再抢救,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的言外之意也不难理解:若是坐等救护车送到医院急救,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只怕老人已经没救了。
而我当时敢于出手一试,皆因曾闻推行拍打拉筋自愈法的萧宏慈讲过,有谁突然心肌梗塞,或心脏不舒服,就拍打胳膊弯处,效果立竿见影。他一位朋友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吃救心丸都来不及了,两人各拉起老人一条胳膊,照萧宏慈教的方法在肘弯处猛拍几分钟,老人果然苏醒了,如同常人一样站起来了。
据萧宏慈讲,这一招实为道家秘法——“调伤法”。此法鲜为人知,衹因“道不轻传”,怕“所传非人”——很多人不是“闻道勤而行之”,而是“闻道大笑之”,还不免说三道四:“这么简单!的法子也能治病?跟自虐似的,别再拍残了!”而它有无疗效,只有试过方知。
中医认为“寒凝致瘀,血行受阻”。而血栓形成和疏通的原理大概近似冬季超市里的花生油,室温稍低即凝结,室温一升就化开。肘弯处的心包经、心经直通心脏,大力拍打这两条经络就能促使“气行血行”,令人发热出汗,起到升阳化除血栓、疏通血管瘀堵的作用。这大概就是朝阳医院大夫所言用拍打急救“可以把堵住血管的血栓疏通掉”的原理所在。
而这种拍打手法,人人一看就会,无需培训,平日常拍还能防治各种心脏疾病,调降血压,大大减少心脏病的发生。拍打肘弯出痧与否当即就能看出有无心脏疾病,这是诊断的过程,准确性高于现代医疗仪器检测的结果。将拍出的紫黑色毒痧持续拍成红色,心脏病症会随之减轻或消失,这又是化痧治疗的过程。坚持拍打身体其它经络或疼痛部位,还能治愈很多大医院束手无策的不治之症。 什么是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指在动脉或者静脉中形成血栓,是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根源。其中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在腿部和肺部发生血栓,不像心脏病和中风那样为世人重视,有鉴于此,世界血栓日开始就把静脉血栓栓塞作为关注的重点。
世界卫生大会设定了一个减少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的全球目标,其中包括到2025年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降低25%。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务必要减少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在腿部形成血栓 –肺栓塞(PE) – 血栓转移到肺部时 –这两种危险的血栓加起来就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太少的人了解这些血栓和它们威及生命的后果,许多医生未能尽早诊断以便对其进行正确的预防或者治疗。所以,太多的人死于这个可预防的疾病。 别被"意外"栓住了血管健康导读: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可能致命。世界血栓日,唤醒你对血栓的重视,“动起来”才能预防的血栓问题,你不能坐以待毙!"
遗憾的是,人们对血栓这一最为常见、又最易被误诊、漏诊的潜在致死疾病并没有足够重视,绝大多数人甚至至死都不知道是因为静脉血栓的问题。但血栓虽然危害严重,只要积极应对,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一天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突然胸痛气短,摔倒在卫生间,接着就不省人事,专家会诊考虑是术后“肺栓塞”。这些场景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与血栓有关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脑梗塞、下肢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血栓是最隐蔽的杀手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
另外,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脱水的患者血流比正常人缓慢,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就有可能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继而形成静脉血栓。
大面积烧伤或感染、手术后、免疫疾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均黏稠,也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机械、化学、感染性因素损伤静脉壁后,也可引起血小板在创伤局部黏附、聚集,最后形成静脉血栓。
因此,静脉曲张的患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感染的患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发生静脉血栓后,轻者静脉出现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肢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周身发热,患肢剧烈疼痛,最后可能面临截肢。
另外如果血栓游走到肺,堵塞肺动脉而成肺栓塞,会危及生命。要积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三点:
一是避免久坐久站,坐或站一段时间后最好走一走,让下肢肌肉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躺下时或坐下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脚抬高一会,以促进静脉回流。
二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包括因工作或生活习惯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如外科医生、营业员、司机、伏案工作者,建议穿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栓。
三是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感染以及肿瘤的患者,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使用一些抗凝药物。
“三动”,不给血栓可乘之机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分,需要通过血流送达全身,一旦形成血栓、血流不畅,将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通过合理运动防控血栓。
1.能早动不晚动。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建议在血栓发生前就尽早开始运动。
2.能主动不被动坐。长途飞机时,多数人会选经济舱,由于空间比较狭小,腿部活动区域有限,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即使是公务舱和头等舱,如果不主动活动,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
建议大家坐飞机时经常伸脚尖、勾脚尖,伸缩大小腿肌肉,同时多喝水,在稀释血液的同时增加排尿。
在选座位时就应当注意不要靠窗户,而应靠走道。如果靠窗坐,很多人会少喝水,减少起身上厕所的麻烦。这个选座方式作为建议写入了国外的相关指南。
3.能多动不少动。专家表示,有些患者怕伤口疼痛、渗血,就不动或少动,这反而会增大静脉血栓风险。平时虚弱无力、腰腿痛的老人平时活动少,一旦生病更不愿运动。
医生则应动员患者活动,并嘱咐其预防跌倒。确实不能自行活动的患者,可先遵医嘱接受按摩,身体情况允许后在床上适当活动。
对于已发现血栓的患者不建议按摩,否则可能加重病情。蒸桑拿后按摩可能出现静脉血栓,这与按摩手法有关。运动后肌肉拉伤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容忽视的脑血栓前兆 不容忽视的脑血栓前兆,为了家人一定要了解! 2015-11-3017:08:10 来源:人民网核心提示: 脑血栓,听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人身上,这种病不仅容易反弹,严重还会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脑血栓,听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人身上,这种病不仅容易反弹,严重还会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所以,为了家人,一定要了解脑血栓的6个前兆!
1、连续不断打哈欠
如果连续10天都出现打哈欠的现象,那就要注意了,80%都可能是缺血性脑血栓。
2、血压忽然骤增或骤减
如果血压突然升高至120/200以上,就很可能是出现脑血栓症状。如果血压突然骤降到50/80以下,那就是脑血栓形成的前兆。一定要及时就医。
3、高血压病人频繁流鼻血
注意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你本事患有高血压,近期频繁大量流鼻血,那观察一下眼底是否有出血现象,小便是否有血尿症状,如果有以上三种症状就要及时就医,不然半年内脑血栓就会找上门。
4、老人步态异常
如果老人走路时突然出现步态异常现象,或者伴有四肢发麻发软,无法独自站立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发生脑血栓的信号。
5、清晨频发眩晕
头晕目眩是脑血栓前兆中比较常见的症状,该症状主要出现在清晨、洗澡后、过于疲劳的时候。
高血压患者要尤为重视,如果连续数天都出现数次眩晕症状,那就必须去医院检查了,很可能会出现脑梗死或者脑出血。非常危险!
6、突发性剧烈头疼
突然发生剧烈的头疼并伴随抽搐、头疼的位置、性质、分布等突然有所改变、咳嗽用力都会让头疼加重、夜间疼痛感极强,能在睡梦中疼醒。
如果你有任何症状之一,都不要耽误。及早入院检查,及早治疗。
怎样分清脑出血 脑血栓 脑梗塞 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虽然这都是脑血管疾病,但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实质引起的临床症状,病情较急,一般较脑血栓、脑梗塞严重。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等。脑出血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一般有跌倒、昏迷、偏瘫、呕吐等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还可有面肌瘫痪、嘴歪及流口水等。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的症状。脑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甚至有病后2~3天达到高峰的。患者昏迷较少见,一般症状较轻,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也可能有失语症,有的病人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
脑梗塞是血管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病的附壁血栓,主动脉、颈动脉等的血栓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骨折时脂肪栓子等运行到脑部引起血栓塞时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心脏病病人。该病发病急,常引起失语症及右上肢为主的偏瘫感觉障碍,但很少有昏迷出现治疗脑出血常用止血剂疗法。对脑出血病人应尽可能避免搬动,保持安静,防止再出血。目前采用手术治疗脑出血有一定效果。对脑血栓及脑梗塞采用扩血管治疗。应用外血管药物可改变局部缺血及促进症状迅速缓解,愈后较好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并有脉搏洪大而缓慢、呼吸深而慢、面部潮红、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表现;多数伴有中枢性高热。
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经定位表现也不相同。
(1)内囊出血最常见,主要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瘫痪肢体早期肌张力偏低、反射消失,很快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主侧半球出血时伴有失语症。
(2)脑桥出血 双侧面肌及四肢肌瘫痪,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
(3)脑室出血 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很快进入深昏迷,并可有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
(4)小脑出血 表现为眩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阳性。
出血时白细胞计数增多,脑脊液检查多为血性,起病1周内CT检查可确诊直径大于或等于1厘米的血肿。
急性期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1)防止继续出血患者应绝对静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躁动时可用地西泮(安定)5-10毫克肌内注射;适当降压,使血压控制在(160-150)/(100-90)毫米汞术左右为宜;可选用止血剂,但无明显止血效果。
(2)降低颅内压 可选用20%甘露醇溶液、地塞米松注射剂,用量用法详见脑血栓形成。
(3)其他措施改善脑缺氧、保护脑细胞,持续氧气吸入;排除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置冰枕或冰帽以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4)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注意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和神志变化;鼻饲流质饮食和静脉补充液体,以维持营养补给和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防治肺炎、褥疮等并发症;高热时应先行物理降温,无效时并用退热药物以加强降温作用;有抽搐时应选用地西泮(安定)5-10毫克肌内注射。
(5)手术若患者不适宜保守治疗,需手术治疗。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2000年4月)推苊小骨窗开颅术+重组链激酶,近期优良率和远期优良率分别达67.7%和66.7%,远远高于其他治疗方法。
40岁至60岁的男性是脑出血的高发人群,而且年纪越轻脑出血面积越大、越凶险,预后也相对越差。血压起伏不定易导致脑出血,因此,中年男性应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并注意不要透支体力,避免血压波动的各种危险因素。
脑出血是在长期高血压的情况下,在血管受损的基础上发生的,饮酒、压力、情绪激动等都是重要的诱因。王教授指出,中青年人压力大、工作繁忙、睡眠不足、社交活动多,特别是以酒为主的中国式社交方式,更使脑出血的发病危险大为增加。
脑出血发生与血管自身的构造和健康状况也密切相关。血管内膜病变多体现为变厚而使血流受阻;血管中层病变则多体现为破裂出血。内膜增厚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进展的,然而,血管内膜增厚使缺血风险增大(心梗、脑梗发生危险增大)的同时,在客观上对血管又形成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出血的危险降低。出血或是缺血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具有此消彼长的特点。中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尚不严重,血管内膜尚未增厚时,缺血的风险尚小,却有较大出血的风险。 http://wenku.baidu.com/view/bf9a12f57c1cfad6195fa773.html 《防猝死当心“魔鬼时刻”》
高秀敏、梁左、王小波猝死的时间大多都在凌晨或是与凌晨相近的时段。美国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学者发现,在凌晨时段,交感神经的活动可增强一倍。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心率波动比较大,心肌耗氧量增加,也可以使血小板相互发生粘附聚集,并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导致心绞痛发作。若冠状动脉中有血凝块形成,便可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除了夜间睡眠时,机体相对缺血,血液黏稠,流速减慢,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而导致心肌梗死外,早晨天气寒冷也会刺激细小动脉收缩,也是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喜欢晨练的中老年人来说,早晨不宜起床太早,尤其是冬天,如果锻炼,最好避开凌晨的危险时段。
2016年1月23日播出《清除血管里的“炸弹”》
《清除血管里的“炸弹”》 关键词:血管、炸弹、动脉瘤
专家:谷涌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自行车车胎如果打气太足,很可能会发生爆胎!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经意间,也会给自己的血管打气,最终导致血管“爆炸”。那么这颗导致血管破裂的炸弹,究竟隐藏在哪里?如何提早发现并预防致命危险的发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谷涌泉做客《养生堂》,教您如何清除血管里的“炸弹”!
专家指出:这种病就是主动脉瘤。人体血管“爆炸”前到底什么样?演播室现场的超声检查,清晰展现了患者血管内的场景。医院的影像资料,同样记录了主动脉破裂后的一幕。那么爱因斯坦和吴有训,同样因为动脉瘤去世,为什么一个坚持了7天,另一个却仅仅3个小时呢?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养生堂》。
生活当中,到底会有哪些因素,诱发人体内的主动脉瘤发生破裂呢?专家让主持人敲开四个人体模型,每个模型里面,都藏着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可怕诱因。到底如何避免发生血管里的“炸弹”发生“爆炸”呢?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养生堂》。
到底哪些人的哪些症状,会提示血管已经处于“爆炸”的危险边缘了呢?一旦主动脉瘤处于危险境地,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专家带来的法宝,赢得了满堂彩,难道这个法宝真的可以彻底解决主动脉瘤所暗藏的隐患吗?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养生堂》。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