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王义雍《易经解析与致用》
《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释、道三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
修,以无为为主;学,以有为为主。
无为亦称无为法,有为亦称有为法。
儒家之无为法最早可上溯到《尚书·大禹谟》,大禹谟的本言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其意是人心不好,道心太少,人需要精修到高处,达到无分别的“一”的境界,才能大觉大悟、大智大慧,但在致用及日常生活中,须实行中庸之道。
这16个字亦称“儒家心经”,相传是尧传舜,舜传禹,禹落于文字。
儒家心经道出两个核心:“一”与“中”。
“一”是什么?“一”,亦称无分别,“二”,即是有分别,如对立、阴阳、主客……
不言而喻,无分别则无对立,亦无远近,亦无物我……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不易理解的,亦难以接受。而在儒释道三家的典籍中则屡见不鲜,而且给予形容,如天人合一,不思而得,无为而成,梵我同一,灵明觉知,虚灵不昧,生道合一,无为而无不为……
这一点,有过修行经验的人多有感受。
修行一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朱熹教学,要学生半天打坐,半天读书;王阳明在静坐中开悟,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因此提出“良知”学说。
修行的实质,可分成两个层次:
低层次:健身,祛病,延寿,简为养生。
高层次:开发智慧,简为开智。
根据《易经》的阴阳观,修行的机理可阐述如下:
人的生命 s=t-t2 t-人的寿命,即年龄
人的生命由阴阳构成阴 a=1-t 阳 b=t 人的灵性 ds/dt=1-2t
上述各式,缘何得出,可见前,不再赘述。
将上列各式绘出其变化的图象:
依图叙之,假定:某人其生命为s1,阴为a1,阳为b1,寿命为t1,灵性为ds1/dt,由此状态开始修行,向无思无为的方向进展,亦即降阳。
再假定:阳分b1从降至b2,于是阴分a1升至a2,生命力即从s1升至s2,寿命从t1降至t2,灵性则从ds1/dt升至ds2/dt。总的效果是,生命力上升了,寿命倒退了,灵性上升了,带来了返老还童,自然地出现身健、病退、寿延,这种情况属于修行的低层次,亦即养生。
更进一步,阳分从b2降至b3,阴分从a2升至a3,生命力则从s2降至s3,寿命从t2降至t3,灵性则从ds2/dt升至ds3/dt。这是婴幼的状态,气功家称此为胎息,灵性极高,气功家称之为元神;儒家称之为德性;佛家称之为定能生慧;道家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状态,人的觉悟大增,智慧大显,是修行的高层次,属于开智。
由图可以看出,阴阳平衡时生命力最高,恰是中道,或言中庸之道,这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推延之,万事万物,概莫能外。
修行对人的生命的生理有直接影响,能够返青与延寿,心图象示之如下:
图中a—自然时间
b—常人生理时间,自然时钟转动一年,常人生理时钟也转动一年,自然时钟与生理时钟同步。
c—焦灼不安之人的生理时间,例如京城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须发。意味其生理时钟转动加速,一夜之内转动的时间跨距,相当于自然时钟转动了若干年。
d—心绪达观者的生理时间,心情舒畅,生理时钟转动变慢,相对而言,自然时钟的转速高于生理时钟,自然时间过了一年,生理时间小于一年,生理年龄小于社会年龄。
e—修行有素者的生理时间,由于其分阳分降低甚剧,其生理时钟几乎不转或转动极慢,唐代慧昭和尚即属此例,290岁还健康地活在世上。在日常生活中,由修炼而变年轻者,也不少见。
修行深者,常常做功时间甚长,而在自身的感觉上,不过很短的一瞬,其原因在于自身的生理时钟几乎停转,而自然时钟照常运转,二者有差。
“智慧”一词,有两层涵义:“智”指世间能见,“慧”指世间难见或不能见。佛家语言,智门照有,慧门鉴空。“智慧”二字常违用,修行之中,重点在慧。
“慧”字总的涵义是,手持笤帚在心上扫,扫得愈干净,愈慧。从修行的体验可以知道,慧是人的灵性。人的心田愈清净,人的灵性愈高。当灵性高到一定程度,时空消失,出现:
天人合一,此状态,儒家称圣。
梵我同一,此状态,佛家称佛。
生道合一,此状态,道家称仙。
圣、佛、仙皆由人成。
圣佛仙的功能大大超出常人,可谓“神”。
神是什么?
神是人的本性、本觉、灵性,人人皆有。佛家认为,人人皆有一颗智慧明珠藏于心中,这是真正的、如其本来的东西,称为真如、如来。发露出来,是圣、佛、仙;藏匿内里,则是如来藏。
修行是无为的方法,《易经·系辞》用“用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来描述。 无为才能达到无分别的“一”的状态,人的灵性才能呈现极高以至最高,大觉,大悟。
关于“一”,儒释道三家阐述不同,但基本精神一致,略举数点:
1)儒家
(1)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明德指生而具有的灵性,明明德指把生而具有的灵性发挥出来。亲,读音新,指济众图新。止于至善,指事业所向达最完善之境界。
(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5)何谓修身正心?
身有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 (注:此状态相当于佛家修行之定,佛家亦不称法身,法身为空寂身,但寓灵极高,一旦起用,则无所不照。)
(6)何谓诚?
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 (《中庸》)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中庸》)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
诚者,自成也。 (《中庸》)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中庸》)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中庸》)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中庸》)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同参矣。 (《中庸》)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中庸》)
故,至诚无息 (注:经常做诚的功夫),不息则久,久则征 (注:征指显出功夫的效果),征则悠远 (注:悠远指效果广而大),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中庸》) (注:此状态相当于佛家修行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者,大觉大悟也。)
(7)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注:德性相当于佛家之智慧,道问学指做学问;致广大相当于天人合一,尽精微是无微不察;极高明相当于无分别“一”之状态,道中庸则指在相对境界中行中庸之道。)
(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注:感于内,不发;谓此之中。相当于佛家之觉于内。发而中节,谓之和。此相当于佛家之行于外。致中和,相当于佛家之觉行圆满,是故,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佛家
(1)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注:涅槃指定能生慧的定境) (《心经》)
(2)三世诸佛 (注: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心经》)
(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注:应无所住,指定;而生其心,指慧。亦即定能生慧。)
(4)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5)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金刚经》)(注:三昧,指定境)
(6)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慧一体,不是二。 (《坛经》)
(7)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坛经》) (注:法指事物,自性指生而具有的灵性)。
(8)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坛经》),注:一,指无分别境界;一切,指万事万物)
(9)释迦牟尼成道时,诧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则自然智,无碍智,一切智,即时现前。 (《华严经》)
(10)圣智无知,万品俱照;法身无象,殊形并应。 (《维摩诘经序》)
(11)闭知塞聪,虚心玄鉴,独觉冥冥幽深。 (《肇论》)
(12)不得般若 (注:般若,中文译为智慧),不见真谛。 (《肇论》)
(13)欲疾证得一切智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3)道家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德经》)
(3)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
(4)庄子言:“守其一,以处其知。”
又言:“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日本人铃木大拙是位学者,习禅见功,达到开悟,因此对佛学笃信不疑,他写了两句诗大致描绘他的经验: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其意为,用竹叶的影子清扫台阶,尘土不动;月光照沏潭底,在水中不留痕迹。他以竹影和月光比喻人的灵觉行踪,其体验与庄子的胜物而不伤一致。
(5)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系辞上传》)
(6)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系辞上传》)
由以上可知,中国传统文化重灵性、觉性、体验,相比而言,西方文化则重分析、理性、实验。以《易经》的阴阳论观之,中国传统文化偏于阴性思维模式,西方文化则偏于阳性思维模式。以义理而论,阴阳相补,和谐为上,偏颇为下。由此推之,在未来的年代,中西文化汇流,融合,互补,将成为趋势。
关于这个问题,早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有过论述。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一文中曾言:“将来的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会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这种融会两种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收西方文化以融合东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的文化以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一定有绝大的贡献。”
1968年美国的斯佩里和莱维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左右两个半脑分工不同,左半脑长于抽象、语言,右半脑长于形象、空间,而且两个半脑还有各自逞强互相干扰以及互相协作的现象。同时提出,人有两种认知能力:
左半脑 右半脑 思维 感觉
理智 直觉 客观逐一地分析 主观整体地感受
为什么 是什么有时间概念,按部就班 无时间概念,想象幻想
莱维在文中曾说:“美国研究生院的教学最终可能完全摧毁受训者的右半脑半球”。由此可以看出,西方非常重视理性教育,亦即注重培训左半脑。
这是现代科学的认识,以此对比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国文化之根可以说是《易经》,《易经》的基本观点是阴阳论,认为一切事物均有阴阳两面,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功能和变化,其规律为,阴阳交合,事物生发;阴阳离决,事物灭亡;阴阳双方变化,构成事物的变化;阴阳平衡、和谐,事物存在的状态最佳。事物之中,何为阴,何为阳,为智者能察,愚者难辨。
《易经》的阴阳论符合实际,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却有偏颇,注重右半脑,这一点古人并不认识。再次举例以兹说明:
儒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德——天生本有的灵性),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F〗〖HTK〗(《大学》)
不见而彰,不思而得,无为而成。 (《中庸》)
尊德性(德性指本有的灵性)而道问学,极高明 (指运用灵性而致悟)而道中庸,致广大 (指悟至天人合一的状态)而尽精微。 (《中庸》)
吾道一 (一指无分别)以贯之。 (孔子·《论语》)
返身至诚 (诚指真纯无杂),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放跑了的清静心)而已。 (孟子)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宋·陆象山)
心即理,心外无理。 (明·王阳明)
佛家: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注:应无所住指不着相,全句之意是保持净心无思无为则心识灵明。)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注:无为指无思无为,亦即净心,净心愈甚,灵性愈高,全句之意是,圣贤之别全在灵性。)
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金刚经》) (注:无诤指无分别,三昧是从梵语音译,其意为定境,全句之意是,在无分别的定境下人的灵性最高。)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慧一体,不是二。 (《坛经》)
(注:定指净心,慧指灵性,全句之意是,一旦净心,灵性即现,故言定慧一体。)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坛经》)。 (注:一指无分别,亦即净心,全句之意是,一旦心净,灵性即现,其灵性之高可通晓一切。)
圣智无知,万品俱照;法身无象,殊形并应。 (《维摩诘经序》) (注:圣智指慧,无知指无分别,前半句之意是,在无分别之下才能发出灵性,其灵性之高,无所不照。法身乃佛家术语,指心一旦清净,灵性向外发散,可以称作灵性场、觉性场,此场无象可察。殊形指各式各样的形象,后半句之意是,自心一旦清净,可以出现觉性场,能察觉一切物象。)
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注:涅槃指定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总的意思是,去掉一切思虑,即得心净,心净则定,定则发慧,亦即出现灵觉,此灵觉之高,不可思议。)
道家: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不为 (《道德经》)。(注:为学指学习知识,增加本领。为道指求取智慧、灵觉,必须将知见、分别放弃,弃到接近于无,则是净心状态,心净必出灵性,具备灵觉则无所不察,故言无为而无不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德经》)。(注:全句之意是,当人修行到一定程度,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亦即心净,此时灵性极高,可通晓一切。道家用自己的语言道出了与佛家相同的见解,即定能生慧。)
嗜欲深,天机浅;静悟,见天机。 (庄子语) (注:嗜欲指杂念、思虑,静指净心,悟指灵觉,全句之意是,杂思重时,灵觉甚低,净心时,灵觉升高,可知自然之秘。)
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系辞上传》) (注:全句之意是,净心状态,虽然无动,却可感知一切。)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系辞上传》) (注:在净心状态,其觉知不快而快,不行而达。)
总观之,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其思维模式皆是以觉性为主,亦即重用右半脑。从三家的典籍看,使用右半脑所达到的水平,相当之高,如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佛家提出梵(梵指大千世界)我同一,道家提出生道合一。这些皆是精华之品,非常珍贵,围外学者常称此为东方神秘文化,亦有真理。因为它不是由分析,推理而得,而是自出,不虑而知。
清末门户开放以后,引入西方文化,迄至今日,教育体系可谓基本西方化了,教学内容亦是注重培训左半脑,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东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造成的历史结果亦异,西方的科学胜于东方,中国的科学之所以落后,与我们的思维模式有关。历史进展至今,已经知道,世间学问大分有二,一是艺术,研究的对象以形象为主,偏重使用觉性 (感觉、直觉、叙述、描绘);二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以抽象为主,偏重使用理性 (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理性思维不足,这一点是应该说是中国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进步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上策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走觉性与理性阴阳和谐生生不息的道路。
关于“中”,儒释道三家也有一致的表达。
中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前面已经证明,中道或中庸之道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对此,儒释道三家也有不同的论述,但基本精神一致,也略举数点:
1)儒家
(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住焉,万物育焉。(《中庸》)
(2)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
(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4)过犹不及。 (《论语》)
(5)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 (注:中庸是阴阳和谐的状态,在相对世界中,功能最高,百姓少知。)
(6)不患贫而患不均。 (《论语》)
2)佛家
(1)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坛经》)
(2)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坛经》) (注:无二,指既不阴,又不阳,是阴阳合一。佛家的中道,亦是阴阳合一,不是儒家的阴阳和谐。)
3)道家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
(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道,西方文化亦是如此,例如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金言》中说,一切事物,中庸是最好的。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由“尚中”又走向“中和”。周代立国840年,最后灭亡。临灭之前,周朝的王公贵族不忍其灭,问史官史伯,何以致此?史伯回答,周晚期犯了“弃和取同”的大错,定灭无疑,并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又问,何者为和?史伯言:“以他平他之谓和。”前一个他是一物,后一个他是另一物,现代语言,和是多样的统一,如果只有一物独存,必是孤阴或孤阳,不能长久。国家存亡大事如此,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的婚姻,也是如此,近亲或同姓结合,其前途一定是同则不继。
“中道”,严格言之,是阴阳平衡。从数学角度而言,是连续变化中的一个点,为时极短。中和则向前进了一步,中是中道,和是多样的统一,扩展了范围。在国外,和谐应用较多,顾名思义,又向前进了一步,将中字去掉,突出和的比重,例如在美学上提出了黄金分割(0.618)。以生命而论,阴阳平衡是中道,设其效果为100%,黄金分割时,其效果为944%,稍有下降,亦属准中。
中道是事物的最佳状态,不易掌握,和谐不是最佳而接近最佳,把握较易。因此,中道属于“阳春白雪”,和谐则偏“下里巴人。”
学问贵在创造,欲得创造,须有灵感。灵感是觉性与理性的交合,亦即无为与有为的相参。因此,为学欲得其深,应掌握无为法与有为法,行中庸之道。
《易》与两种认知
《易经》的阴阳观亦适用于人类的认知领域,觉性 (感觉、直觉)与理性 (分析、综合)呈阴阳关系。在人群中,女子偏于觉性,男子偏于理性。
觉性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主客泯灭。儒家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其明德、德性、极高明均指人的灵性、灵觉。此灵性非日常生活所属,而须心田极净方得。佛家言,定能生慧。定亦属心田极净之态,慧则为灵觉。道家则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亦属心田极净之态,无不为则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孔子视人有四等,生而知之,学而学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生而知之即属灵觉层次,以此灵觉入世,必亲 (音新)民,必止于至善。
孟子提出良知良能,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亦是极重觉与悟。重觉性,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认为一切皆由人兴,一切由人之觉知开始。山东省曲阜孔庙大门的对联是,“先觉先知,为万世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
佛家提出,一切唯觉,觉则知其然。今日以信息角度观之,仍然正确。
觉性含感觉、直觉 (亦称妙觉),其变化范围甚大。最低,不觉;中等,感觉;高层,直觉。直觉亦称本觉,灵性,真心,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妙明元心,无垢识〖HTK〗(纯净心态的灵觉认知),佛性,明德,良知……
从易理言之,本觉即是:ds/dt=1-2t=1-2b
T 为寿命 b 为阳分
当 b=0时 ds/ds=(ds/dt)max
亦即当人之阳分为0时,其本觉最高。阳分的涵义为烦恼、躁动、执著……阳分为0意味心态完全纯净无杂,佛家的无垢识即是此义。
欲达此境,难度甚大,但欲得妙觉,舍此无路。
灵性、妙觉作为认知之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派别,儒家、佛家和道家皆基于此。其中儒家偏于入世,佛家偏于出世,道家则融汇二者。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形成了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涵盖的领域遍于世间及出世间,在世界上形成了东方文化。
由此觉性而致知,亦形成了中国以至东方的艺术体系。中国的艺术体系、美学思想重觉,重意,形成了“写意”、“意境”的美学理论,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与一对一的写实形成对照,究竟言之,中国的艺术观重形而上之道,轻形而下之器,常简为“文以载道”。
从《易经》的阴阳观言,觉性与理性本是阴阳关系,觉性属阴,理性属阳。阳从阴转化而来,觉主知其然,理则主知其所以然。觉与艺术门 (感觉之学)天然相通,理则与科学门(规律之学)一脉相联。
从信息角度言,觉主捕捉信息,理则主梳理信息,得出规律。在世间层次,凡欲成事,必须阴阳相会,亦即觉性与理性并用。如偏颇,呈孤阴或孤阳状态,事必失败。
觉性与理性的阴阳关系,可用数理表示如下:
觉性,阴,以a表之 理性,阳,以b表之
则 a+b=1
是故,觉性强时,理性弱;反之,亦然。由此可见,《易经·系》言,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动遂通,亦是来自实践之言。生活中常见,艺术家常是数理方面较差,而科学家则恰恰相反,此属自然现象。
人的创造来自灵感、生活体验。求解一事,思之,再思之,思之不得,而在无意中的松弛中,茅塞顿开,此属灵感。从义理之,灵感乃思维中阴阳之交合。思考、紧张属阳,不思考、松弛属阴,二者一旦交合,则生生不息,迸发灵感。由此观之,灵感不找懒汉,这种现象,生活中屡见不鲜。
人之一生教育为本,如何使学生获得觉性与理性两种认知的技能,而且善于动用二者的交合,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如果仅有一长,犹如人之两腿,一长一短,走路不稳,更难于快行。
世间两大学问,艺术与科学,习艺术者天然地偏于觉性,习科学者则天然地偏于理性,但二者互本影响,不可不察。艺术的创作与科学的发现,往往依赖于直觉,因直觉善于捕捉信息,而后加以梳理,此为人之认识的一般路径。
凡事能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谓之究竟。知其然往往靠觉,知其所以然,则是理性的功夫。是故,阴与阳的两种认知,全为上,偏则下。
《易》与三层中的道境界
生命的活动,大分有三个层次:
1)世间;
2)出世间;
3)世间与出世间相交处。
“世间”与“出世间”本是佛家的用词,其形容甚是贴切,故,吸收之。
“世间”就是人世间,就是人的生活、工作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活动空间。简言之,乃人的生、长、成、壮、老、死的变化空间。
前已述及,《易经》以阴阳来概括一切,认为世间一切,万象森罗,变幻无穷,可以阴阳概括之。
事物的功能是变化的,是随着阴阳双方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功能变化的最佳状态,出现在阳阴双方平衡的时候,这一点叫做中道,是“生生不息”之道。
在世间层次,人们做任何事情,欲求其佳,应力达中道。“中道”与折中不同,中道是事物的阴阳双方达到平衡的状态,是自然的属性;而折中是,不论事物变化如何,主观硬性地认为阴阳双方是平等的。例如二人斗殴,不管是哪个有理,各打50大板。
“中道”是世间法的最胜境界,不可不求。“中道”也叫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出世间”是人净心状态的境界,与儒释道三家的觉悟、智慧相关。大觉大悟、大智大慧的出现,不是用心思虑的结果,而是净心、亡言、绝虑的产物。这一点与世间法完全不同,世间法皆思而为之,以知识沟通主客双方,而出世间法则是以净心泯灭主客双方。世间法是有我,出世间法则是无我。有我是人世凡间,在相对境界俳徊,无我则是圣界,在绝对境界散步。世间法是求知,出世间法则是亡知,真知乃无知,而无不知。这种求知的方法,是中国人做学问做到深处常用的无为法。无为与有为相对,无为偏于内求,有为偏于外求,内求与外求亦相对。出世间法偏于无为、内求,内求什么?内求觉悟、智慧。佛家言,定能生慧,定须一心清净,慧则是灵觉弥漫。道家言,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三家的用词不同,内涵一致。
佛家净心到极点谓定,也叫涅槃,圆正之因,无上般若 (梵语,中文智慧),至极之果,唯有涅槃。定能生慧是灵性的提高,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空消失 (前面有论,不再重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这是人类认知的最高境界。李时珍言,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返观就是以灵觉观察自身经络情况。
出世间法与世间法不同,前者是主客合一,后者则是主客分离。不言而喻,欲达主客合一,是相当难的,但它却是存在的,佛家称之为“观自在”。
唐代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对于净界 (出世间)的觉悟问题,有一系列的言论,如“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定是净心到极点的状态,慧则是以灵觉观照。又言,“定慧等持,双修是正,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大觉大悟出自定慧等持、平衡、和谐,亦即中道境界。只定不慧,偏于空、无;只慧不定,〖BF〗则偏于散、放,不能达大觉大悟。是故,欲达高而不可思议的大觉境界,须定慧等持,圆融不二。
世间与出世间相交处:
世间主用有为法,阴阳,对立,分别……出世间主用无为法,无分别,阴阳泯灭,对立消失。有为法在于为事,无为法则在于求灵。做学问,无为有为须并用。定能生慧是灵性的提高,属无为法。阴阳和谐是理性的升华,属有为法。儒家称此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宋代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何谓为天地立心?当天人合一之时,物我一体,人心即是天地之心,中国传统文化视此为得道,佛家则称此为真如实相,用词不同,内涵一致。
从认知角度而言,无为的极点是无思无为,一片清净,亦即无知,无知状态下,觉性升高,而又无不觉、无不知,亦即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有无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非。简言之,真知乃无知,而无不知。此与有为法恰恰相反,而更上一层,达到天人合一,从世间升至出世间,从染界升至净界,从相对境界升至绝对境界,以至无所不知。
净心境界属于觉悟、智慧、信息层次,在中国文化史上对此一直重视,如《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孔子言,“吾道一以贯之”。孟子则言,“夫道,一而已矣。”这里的一,是“无分别”,“无分别”的心态灵性高。王阳明把灵觉、智慧叫做良知,言良知是做学问的大头脑,虚灵不昧的妙体。灵觉、智慧、一、良知……名称不同,实质一个,就是净心,定能生慧。这一点,儒释道三家是一致的。可见,人欲致灵,净心极端重要。但是,做事必须用心,必须有为,必须分别,故,无为与有为,净心与用心(染),无分别与有分别,必须合参,做到佳处,则是行于染净之间,不显痕迹,处于中而不二。中国传统文化其高层次是,绝对境“一”与相对境“二”的合参。因此,智者常染净相交,慧 (智慧)识 (知识)圆融,行于中道不二的境界。此境界即《中庸》所言:“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上点,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灵魂,是形而上之道。
佛学要义的现代认识
欲解如来(佛)密,应修深三昧,这是佛经上常常提到的事。
“三昧”,为梵文Samadhi,中文直译为“三昧”或“三摩地”,其意为“定”,“深三昧”即为“深定”。
《坛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法华经》亦载:“佛陀出世间,为大事因缘,令众入佛智,成就妙法身。”
佛的知见是什么?现代语言,是无分别智;众生知见,是有分别智。从哲学角度看,无分别智则是绝对境界的事,主客合一,心物一体,中国文化称之为“天人合一”,是认知之极致;有分别智是相对境界的事,主客二分。心物对立,认知受对立的制约。
关于无分别智,《成唯识论》 (玄奘译)中有较详细的叙述,言:“此智(指无分别智)远离能取(主观)所取(客观),故说无得及不 (可)思议,或离戏论 (指相对界的论述,佛家称之为世俗谛、戏论),说为无得。
妙用难测,名不 (可)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
二取 (指主观与客观)随眠(起伏,为世间本,唯此能断(将主观与客观断灭),独得出名。”
无分别智的出现,是应用无为法的结果。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在无为法方面建树颇多,例如,佛家的无上菩提(菩提是梵音,中文意为觉悟、智慧)、梵我同一;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生道合一,均是从相对境界进入绝对境界状态,超越了时空制约,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见的。达到这一步,必须应用无为法,亦即内修的功夫,不是读书、学习等外求的功夫所能达到的。简言之,觉性、智慧是内求,自出,亦称内学;理性、知识则为外求,他入,亦称外学。
在现代社会,无为法多隐含在宗教中,静(净)默,虔诚,向善……久之,觉性升高,再与理性结合,常能结出硕果。例如,2002年6月29日中国的《人民政协报》载,诺贝尔奖创于1900年,1901年开始颁发,该报统计到1996年,共发639人,其中21人不信教,占3%,其余97%皆是信奉宗教。应该说,这是科学界的前沿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佛学的无分别智偏于觉性,佛学不重理性,不重分别,不重相对。中国的《易经》思维则二者皆重,认为觉性属阴,理性属阳,二者合之,阴阳和谐,凡事皆胜;否则,阴阳离决,多有败绩。
本文抛开思维中的理性部分,专述觉性。
觉性的变化范围很大,低层,不觉;中层,感觉;高层,大觉,灵觉,圆觉,本觉,真如,如来,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无垢识,根本智,自然智,无碍智,一切智,涅槃,德性,良知……可简称为无上菩提。
儒家的“正心”,“明德”;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坐忘”,“心斋”与此同义。
现代认识,无分别智属觉性,智慧,不同于理性、知识。
欲达大觉,须行无为法,净心内修,或称开发智慧。
在生活中,智慧知识常混,究其质,知识是以往认识的积累,智慧则是未来认识的开启。知识可以传授,中国文化称之为“传道,授业,解惑”,可以编书,讲授;智慧则否,无法传授,需要自出,人类之创造,全赖于此。
孔夫子指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生而知之是不学而知,属于觉性,当修心养性做到清心寡欲,会自然出现。下面以图象辅助说明内修的机制: 图中符号:
阴分a,阳分b,生命s,Smax生命最高值,
寿命t,t=0 生时 t=1 死时灵性 ds/dt +ds/dt 灵性
-ds/dt 顿性数理演示,前已述,略。
依图叙之,假定:某人其生命为s1, 阴分为a1,
阳分为b1, 寿命为t1,灵性为ds1/dt。
由此状态开始内修,向无思无为的方向进展,亦即降阳。
再假定:阳分b1 从降到b2,
于是阴分从a1 升至a2,
生命力即从s1 升至s2, 寿命从t 1降至t2,
灵性则从ds1/dt 升至ds2/dt。
总的效果是,生命力上升了,寿命倒退了,亦即年龄减小了,灵性上升了,带来了返老还童,自然地出现身健,病退,寿延。这种情况,属于修持的低层次,亦即养生。
更进一步,阳分从b2降至b3,阴分从a2升至a3,生命力则从s2降至s3,寿命从t2降至t3,灵性则从ds2/dt升至ds3/dt。这是婴幼状态,气功家称之为“慧”,定能生慧,慧无不达;道家称之为“德性”;佛家称之为“慧”,定能生慧,慧无不达;道家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状态,人的觉悟大增,智慧大显,《华严经》称之为自然智,无碍智,一切智,简为根本智,这是修持的高层次,属于开智。
由图可以看出,阴阳平衡时生命力最高,s=Smax寿命t=0
5恰是中年,此谓中庸之道,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推延之,万事万物概莫能外,这是中国《易经》的核心之一。阴阳平衡,生生不息,由此可见。
修持对人的生理有直接影响,能够返青与延寿,这也是众生关怀的事情,为了有直观感觉,以图象示之如下:
图中a—自然时间
b—常人生理时间,自然时钟转动一年,常人生理时钟也转动一年,自然时钟与生理时钟同步。
c—焦灼不安之人的生理时间,例如中国京戏伍子胥过昭关,遇到阻难,一夜白了须发,意味其生理时钟加速,一夜之内转动的时间垮距,相当于自然时钟转动了若干年。
d—心绪达观者的生理时间,心情舒畅,生理时钟转动减速,相对而言,自然时钟的转速高于生理时钟,自然时间走过了一年,生理时间小于一年,生理年龄小于社会年龄。
e—修持有素者, 的生理时间,由于其阳分降低甚剧,其生理时钟转速极低或几乎停转,唐代慧昭和尚 (见《名人大辞典》)即属此例,290岁还在世,后迁他寺,记载中断,终年不详。在日常生活中,由修炼而变年轻者,也不少见。修炼深者,常常做功时间很长,而在自我感觉上,不过很短的一瞬。其原因在于自身的生理时钟几乎停转,而自然时钟照常运转,二者有差。
内修反映在寿命 (年龄)t上,呈倒退趋势,亦即修持愈深,年龄愈来愈小,由某一值t1向t=0的方向移动
,当寿命t=0时,则生命s=t-t2=0,而灵性ds/dt=1-2t=1
在人的生命周期(0<t<1)之内,灵性达到了最高。佛家语言,灵性就是灵觉,亦称菩提,达此灵性,人的灵觉弥漫全部虚空,无处不在,无境不照,呈现了“梵我同一”。佛家常用法身满虚空来形容,法身者,其本原即为灵性(ds/dt)。
法身如何能满虚空?
修炼是提高灵性的过程,当人的灵性高到一定程度,距离(1)的因素将消失,亦即
距离 1=0 由于距离为0,故时间也自然为0 t=0

由此可得
空间 1=0 时间 t=0 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故宇=0 宙=0
宇宙本是无限的,但在大觉者面前,不复存在了。这种情况,中国文化称为“天人合一”。宋代学者陆象山言,“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即是指此。
佛家称此为“梵我同一”。
我(ATHMAN)=梵(BRANMAN)
梵的涵义是大千世界,其意,我即大千世界,我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佛家认为,这是人对宇宙最深刻的洞察,是灵性(觉性)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亦称为“禅境”,“开悟”。也有称为“证入”,其意是,人的直觉进入物中,物即人,人即物,物我合一,人境合一,主客合一,亲感亲验,一切皆在觉中。
这种境界,如果用哲学语言,应该称为绝对境界,而非相对境界了。至此可言,深修者之成果,其觉知,远在常人之上。
中国老子《道德经》也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指学习知识,会带来益处,所学愈多,获益愈大。相反,为道日损,这里为道指修炼、修心养性,通俗言之,做气功亦是。气功本身属无为法,气功欲奏效,进入上层境界,必须净心。所谓净心,是把一切思虑、知见、分别意识清除干净,心愈净,愈能进入上层;反之,则难。是故,老子提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番话,对不明静修的人,无法体会,甚至误认为老子所言,是愚民政策。中国道家修行的高境界是,“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敌”;“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对于法身,中国的儒道两家亦有认识,例如,孟子言,“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天地同流”。老子则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33章)”。
净心内修,向大觉的方向进展,当修至涅槃境或圆寂境,人的物质肉身及精神境界发生变化。
圆寂一词,俗解为死。其本义,圆者,功德圆满;寂者,烦恼寂灭,因为
生命 s=0 灵性 ds/dt=0
可依俗,将生命解为灭,但深修者在此态灵性未灭,不但未灭,其觉知之高达到了常人生命周期之内的最高限。
深修者灵性 ds/dt=1常人寿终时其灵性 ds/dt=-1
二者相比〖BF〗,天地之差,故可继续内修,寿命将继续减小,以至〖BFQ〗
t=-值 t一旦为负,则生命遂即变化
生命 s=-t-(-t)2
=-t-t2
亦即生命由正转为负
于是,灵性ds/dt=1-2(-t)=1+2t>1
灵性大于1,亦即灵性超越了常人灵性的最高限(ds/dt=1)。西方哲人苏格拉底在2500年前指出,人的纯知是在死后,不在生前,此与佛家的深定灵性反高于常人相合。
生命由正转为负,这是数学语言,其涵义是,由有形可见之得生命肉体转化为无形可察的虚幻化身,但灵性犹在,亦即存在感应。感应者,属信息范畴,犹如虚空中之信息波,看不见,有感觉,俗谓之“神”。中国造字,神者乃伸出衣外之谓也,此属感应。
灵性者,中国的儒释道三家皆认为宇宙万有从灵性而起,为万有之基,佛家尤为重视,称为第一义。《坛经》言:“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即为灵性,灵觉,菩提。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特别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昭示,人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如何将感觉的灵敏度提高,是一项重大的人生问题,对此,国外人别大学新开了一门专业——认知学,就是想在觉性方面做文章。
按佛法经载,释迦牟尼临灭度时,弟子哭泣,释尊告之,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无常,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英文版《大乘无量寿经》,伦敦大学图书馆藏)。
世间常人之见,圆寂即死,人死万事休。从修者视之,此见不全,这个问题,在佛教历史上一直持有与世俗不同的观点。
由于生命退至-t 所以阴分a =1-(-t)
=1+t
随着t之绝对值的增加,阴分永为正值 而阳分b=t
=-t
至此,阳分转为负,阳分一旦为负,意味阳分变性。常人生命状态,其阳分本为消耗的性质,由于变性,阳分由消耗转为供应。
常人生命状态,阴分的性质是供应,阳分的性质是消耗。随着修者定的加深,寿命t发生变化,t由正值减小至0,由于t是连续变化的量,不停顿,继续向减小的方向变化,于是再由0减小至负,因而对阴阳带来了变化。随着t之绝对值的增加,阴分转为递增,但性质不变,仍为供应;而阳分也转为递增,性质发生变化,由消耗转为供应。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生命状态出现了逆转,即t为负值,阴分a=1+t,阳分b=-t
生命 s =a×b
=(1+t)(-t)
=-t-t2
生命逆转至出生(t=0)之前,变为负性,亦即转为虚幻,其虚幻之体不消散。换言之,退至出生之前,即是未生,由于未生,当然不灭,其寿无量。虚幻之体仍为生命,其阴分为供,其阳分亦为供,是故万古不坏,其寿亦是无量。
如果将具负生命正灵性的虚体当做一个人来看待,那么此人永远存在,没有老死之说,这一点是法身与常人肉身不同的地方。常人的生命有生有灭,而法身永存,不生不灭。
佛家修习其终极关怀,大分有二:其一,了脱生死,进入不生不灭,亦即法身永存,此称出世;其二:入涅槃出涅槃,回向世间,与众生共度,这是大乘佛学的核心。大乘者,意为大车乘载众生,共同前进,亦称入世。
从社会角度看,出世偏于个人,人世则属众化,佛教从小乘演变到大乘也是这样的趋势。
中国禅宗的突出特点是,唯论见性 (智慧)。不论禅定解脱。解脱者,其意为,常伸两腿卧,万事不关心。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分别一切相,第一义不动。这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的见识。他还特别指出,识自本心(智慧心),和光同尘,广学多闻,不可沉空守寂。
历史进展到现代,中国禅宗又提出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性在行中。可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当代的佛教界代表人物如太虚、净慧、赵朴初等,均提出“人间佛教”、“人间净土”。这是佛教从重出世向亦重入世的大转变。特别是太虚提出“佛教现代化”,更具代表性。从《易经》思维角度看,人的完整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共同作用。纯主观是觉性,纯客观是理性,二者合一,构成认识。小合,小认识;中合,中认识;大合,大认识。
佛家重觉,涅槃是觉性路上的最高峰,登之甚难,难到被视为绝学。一旦登上,则是会当凌绝顶,一览阴阳清。明代大儒王阳明言,悟后六经 (《易》、《诗》、《书》、《礼》、《乐》、《春秋》)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宋代学者陆象山则言,心外无理,六经注我。
何谓第一义?这是佛家修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亦即灵知、灵觉。前面已述,当灵性接近或达到1(ds/dt=1)时,时空皆为0,此时自然即我,我即自然,佛家语言是梵我同一;哲学语言是绝对境界,主客合一,心物一体。这种状态,常人是绝然不能及的。以此心灵入世为事,当然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佛学者,智慧之学也,非知识之学。对此,儒家亦有认识,例如《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觉于内) ;发而中节谓之和 (行于外)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智慧者,书不载,师难授,而心自备。虽自备,常为尘杂蒙蔽,而不能出,欲其出,须除尘污,使心净无染,则灵觉自涌,此即智慧。《坛经》则以定慧比喻,定是体,慧是用;定是灯,慧是光,定慧一体,不是二。
佛家长期的深修之后发现,人世间是诸行无常,生灭不已的世界,是相对世界。而涅槃 (亦做圆寂) 之后的情况发生变化,由生灭不已进入不生不灭,就称为绝对世界了。但一般人做不到,必须经过深度的修持,或入深无为,深三昧,方有可能。一旦进入绝对世界,其灵性不但不降,反而升高,佛家称此为无上菩提,无上者,没有上限。这个问题,没有深湛内学 (内修) 的人,是难以体会的,因为常人未入涅槃,没有亲验;而深修者,灵性极高,能察虚实,甚至察“无”,“无”者,指常人不能察,而认为无。
智慧,梵文做“般若”Prajna,例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言:“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 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中文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大般若经》言,“般若本摄一切法尽。”《肇论》则言,“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者,世间解为真理,佛学的真理是什么?曰,三法印:
1、诸法无我,缘起性空
“法”指事物,一切一切,本来没有,其生其灭皆由缘起,此与世间的进化论不同。
2、诸行无常,因缘变化
一切一切皆处在变化之中,此与中国《易经》思维雷同。
3、涅槃寂静,无上菩提
深修者由世相分别进入世相寂灭,谓之涅槃,灵性达到了最高 ,ds/dt=1。以此灵性观照一切,可得诸法实相,亦谓之实相慧。
《易经》是一部入世的经典,言,“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其圣人应是帝王之属,回顾历史,多是家传天下,少有圣人,应该说,这是历史的悲哀。
佛学的核心在慧,致慧必须心净,心净又必须远离恶趣,崇尚善道,是故,佛家将“众善奉行,诸恶不为,自净其意”奉为圭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谨守“有心为善,虽善不尝。”所谓有心,是让他人表扬;不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佛家修习到高层,是梵我同一,悲智双运。通俗地讲,是主体与客体合一,他人苦,我也苦,他人乐,我也乐。这是完美高尚的人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世间的道德观即来自于此。
《大乘起信论》言,一心开二门,二门者,生灭门、真如门。生灭门是相对世界,真如门则为绝对世界,二门相融不相离。生灭门的极致在,阴阳和谐,生生不息,为《易经》所主;真如门则是,了脱生死,进入不生不灭,而臻无上菩提,为佛学所重。
为简明起见,将佛学与《易经》做一比较:
佛:阴阳合,1,绝对界,无时空,主客一,难立文学,物为心役,
易:阴阳合,2,相对界,有时空,主客二,可立文字,心为物役,
二门相融的典型当属《中庸》,例如:
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偏于绝对境界,可简为“一”;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则偏于相对境界,可简为“二”;“一”与“二”的合参。可谓中国文化之灵魂。这一点,在世界文化史上亦是少有的。不言而喻,欲做到这一点,对人的修养要求极高。
关于不生不灭,老子《道德经》中也有叙述,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3章) 。”所以,欲不灭,须不生;有生则一定有灭。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不出生才是最好选择。
阅者可能会问,人的寿命 (年龄) 能转变负吗?寿命的本质是时间,从宇宙角度看,时间无始无终,正负问题是依常人生命而有,生命开始时,人为地定为0(t=0),生命结束时,定为1(t=1)。人正常死后,时间向增加的方向,无限延长。人的修持,假定从某一年龄t1开始,t1一定是0<t1<1。由前述可知,从时间角度看,修持愈深,年龄愈向嫩化的方向移动,亦即从t1开始,向t=0的方向移动,修至涅槃 (圆寂),到达t=0。这一点,常人视为死,佛家称为涅槃。
《坛经》对涅槃形容是,“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心经》则言:“……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涅槃是修持深层的一个转折点,从菩提进入无上菩提。从时间视之,经过t=0这一点,继续向反方向延伸,于是出现t=-值的问题,常人则无此变化。
为了直观,将上述变化的过程绘出图象如下:
图中s表示生命,生命在人的中年最高。由于修持,在生理方面发生变化,阳降至阴升,在图上即是b降,a升。生命s向t=0方向移动,一旦移到,即为涅槃 (圆寂),这时灵性最高,达到ds/dt=1。从修持角度看,进入大觉,圆觉层次。圆觉者,无所不觉,灵明觉知一切,佛家称此为佛之境界。《成唯识论》 (玄奘译)对于佛之境界,以诗的形式作了描述:“如业无垢识 (无垢识指心净之灵知、灵觉),是净无漏界 (无漏指纯净无杂),解脱一切障 (障指杂念),圆镜智相应 (圆镜智指灵觉如同球形之镜,无所不照,亦即第一义)。”
随着修持的继续加深,寿命由t=0进至t<0值,生命也随着转为负,进入虚幻状态,此时灵性再度升高,ds/dt>1到达无上菩提领域,亦称无上正等正觉,梵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形容“深三昧”所能达到的觉性是“大神”,“大明”,“无上”,“无等等”,其觉性之高,无法以等级衡量。
中国传统文化对此,视为人之超化,进入神明之域,可称之为“神”,佛家则认为是“法身”。这一点与西方文化不同,不认为神是上天固有,也不认为神是上帝,更不认为世间一切是上帝所造,而是先有自然界,后有万物和人类。中国的“神”是人的修炼,圆寂,超化,成为虚体,具有信息感应,仍为生命现象。
佛学心经
佛家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梵文《大般若经》600卷的浓缩品,共260字。内涉:“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智无得”;“涅槃”;“无上正等正觉” (梵文音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神”、“大明”;“无上”;“无等等”。
佛学的核心在“觉”、“智慧”,也称为无分别智,不属思维知识。
本文只限0<t<1这一段,
t<0
t>1
为了叙述方便,借助图象辅助,并加文字说明。
心经是修炼高层的知见,在涅槃态下活动,不是常人的生活态,例如“无住生心”,“定慧不二”,皆是超觉状态,非常人所能测度。
由于佛学与修炼不分,必须了解“修”的机制,其变化内涵均以图象表之。图中的数理演示,前已述,略。
图中符号 阴分 a阳分 b生命 s
生命最高值smax
寿命 tt=0 生时t=1 死时ds/dt 灵性
+ds/dt 灵性-ds/dt 顿性
依图叙述之,假定,某人其生命为s1,阴为a1,阳为b1,寿命为t1,灵性为ds1/dt,由此状态开始修炼,向无思无为的方向进展,亦即降阳。
再假定:阳分从b1降至b2,于是阴分a1升至a2,生命力即从s1升至s2,寿命从t1降至t2,灵性则从ds1/dt升至ds2/dt。总的效果是,生命力上升了,寿命倒退了,灵性亦上升了,带来了返老还童,自然地出现身健、病退、寿延,这种情况属于修炼的低层次,亦即养生。
更进一步,阳分从b2降至b3,阴分从a2升至a3,生命力则从s2降至s3,寿命从t2降至t3,灵性则从ds2/dt升至ds3/dt。这是婴幼的状态,气功家称此为胎息,灵性极高,气功家称之元神;儒家称之为德性;佛家称之为定能生慧;道家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状态,人的觉悟大增,智慧大显,是修炼的高层次,属于开智。
由图可以看出,阴阳平衡时生命力Smxa最高,恰是中道,或言中庸之道,这是生命力的最佳状态,推延之,世间万事万物,概莫能外。
当人的灵性〖HTK〗(即觉性)〖HT〗升到一定程度,距离的因素会自然消失,亦即距离1=0,由于距离为0,时间也自然为0
∴ t=0
由此可得 空间13=0 时间t=0
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故宇=0 宙=0
由此可见,行为无法修炼,可致大觉,大智慧,高灵性(ds/dt=1),以致宇宙消失。进入此境,相对消失,绝对现前。五蕴 (色、受、想、行、识) 者,物质精神之总称,属于万有之内,万有皆承载于宇宙,载器既无,五蕴随之消失,亦即五蕴皆空。
修至灵极(b=0,ds/dt=1),即是涅槃,蓄灵最高,但不用,为法身态。一旦起用,亦即阳分为b≌0,灵性ds/dt≌1,菩提出现,此即涅槃菩提双证,为报身态,此为中道,亦即定慧不二,灵用一体。觉性普现,此为大觉境,大智境,为修者所独有,常人不具。
涅槃菩提即是“无住生心”。涅槃是“无住”,b=0,ds/dt=1。“生心”是起用,b≌0,ds/dt≌1。
涅槃菩提也是“定慧不二”。“定”是“涅槃”,b=0,ds/dt=1。“慧”是“生心”、“起用”b≌0,ds/dt≌1。
心经原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者,涅槃,法身,灵极;色者,生心,起用,报身,灵用。空为体,色为用;体不离用,用不离体,相辅成事,是故色空不二。
由于空为有之体,定为慧之基,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亦因此,“无智无得”,出现“涅槃”。其核心在“空”,空,万有之基;空,涅槃之门。毕竟空,胜义有。毕竟空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真空而妙有。心经重“空”,愈“空”,灵性愈高,故能涵摄一切。但纯空,不有,是偏,非佛法。简言之,纯空,是死人一个。反之,纯有,慧上加慧,进入狂慧,是凡夫俗子。《金刚经》言,“无住生心”,《坛经》言,“定慧不二”,是修炼的至理名言,是涅槃境界之知见,非平常境界。是故,众生不应以常人生活,解佛之知见。常人处相对境界,圣人则是绝对境界。相对境界有时空,绝对境界则无。相对境界是主客二分,心物对立;绝对境界则是主客合一,心物一体。之所以如此,源于大智大慧。由主客合一,必然万物一体;人际之间,必然同体大大悲,无缘大慈。人苦,我苦;人乐,我乐,臻完美高尚之人格。
心经文短,义深,可概括为,智慧双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发轫万有,获大自在。
由涅槃(b=0,ds/dt=1)起用,而致菩提(b≌0,ds/dt≌1),则臻“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者,其高无限;正等者,平等义;正觉者,遍觉义。其核心涵义是,遍觉一切,遍知一切。因而获得极高的赞叹,“大神”,“大明”,“无上”,“无等等”。品其义,此乃人类至高无上的大觉悟、大智慧。这是“根本智”,依无为而有,远超“后得智”,常人学习,不能得。
儒学心经
儒家《心经》共16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其核心是,人心不好,道心太少,欲登高境,必须进入无分别“一”的境界,而应对实际生活,又必须实行中庸之道,亦即阴阳和谐,可简为“二”。这一点,可谓中华文化之真血脉,真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周代最长,840年,最后灭在“弃和取同”。鉴于此,历史总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儒家的“一”,相当于佛家的“空”、“定”、“觉”。例如《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觉于内);发而中节,谓之和 (行于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佛儒相比,佛偏于觉悟、智慧,显在外,而密于内;儒既重空、定、觉,又重知识、实用。《中庸》的行文具有代表性: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由此可见,智慧与知识之间是源流关系。
中华文化之源流
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脉,儒重“一”与“中”可以概括为“一”与“二”之合参。佛重定慧不二,偏于无分别“一”。道重“无为而无不为”,也偏于无分别“一”。是故,中华文化其源头在“一”,其流脉在“二”。关于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连贯性的表述:“道 (自然义) 生一 (无分别认) ,一生二 (有分别义) ,二生三 (多义) ……”《易经》是一部阴阳二性的入世经典,是中华文化的主脉。
易经行文古奥难懂,但可概括如下:
阴阳和则生 阴阳离则灭 阴阳错则变 阴阳平则住
把握阴阳,则统御整体。
历史进至现代,继往开来,社会进步,皆依创造,如何创?仍不离阴阳。综览古今中外,已可判定:智慧 (阴,自出)孤,无成;知识 (阳,外入)孤,成小;智慧与知识合,成大。此理,可谓万古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