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二十四品、禅茶十八道、品茶十三境
★★★《三味書屋754》2015年06月09日搜集整理★★★
★★★★★ 一、茶道二十四品 茶可品,人更可品 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天地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觀,故有書品、畫品、琴品、箫品、山品、水品、蘭品、茶品等。 衆多品物之中,我推茶品第一。曆代以來,能將茶品提升到茶道藝術高度的,亦代不乏人,如唐之陸羽、宋之趙佶、明清之朱權、田藝衡、許次纾、冒襄等。更有精行儉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盞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爲清修要務,閑較鬥水之輕重,細參壹歐之甘苦,于茶煙水聲外,修養心性,直面真我,成爲中國茶道藝術的一股清流。 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詩、入畫、入禅、入道。唐·司空圖論詩有二十四品,冷香齋主人論茶也有二十四品。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細分四品,合計二十四品,現分述如下: 1、人品:清、雅、簡、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神俱清。 雅:謙恭儒雅,有君子之風。 簡:舉止豁朗簡約,不拘俗禮。 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2、茶品:清、香、甘、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色俱清。 香:其嗅如蘭。 甘:其甘如荠。 淡:淡而有味。 3、水品:清、活、甘、冽 清:水質澄澈、純淨。 活:水質鮮活,不凝滯。 甘:水味甘香。 冽:水味清寒。 4、火品:明、活、潔、燥 明:有火光。 活:有火焰。 潔:無異味。 燥:無濕氣。 5、茶器品:質、樸、雅、素 質:質地純正。 樸:形制古樸。 雅:以秀雅爲尚。 素:以素器爲尚。 6、茶室品:簡、古、通、幽 簡:結構簡潔、明快。 古:形制簡古、樸素。 通:布局開放、通透。 幽:環境清幽、秀雅。二、禅茶十八道 茶具: 1.碳爐一個;2.陶制燒水壺一把;3.根雕茶桌一張;4.兔毫盞若幹個;5.茶洗一個;6.有把手的泡壺一把;7.香爐一個;8.香一支;9.木魚一個;10.磬一個;11.鐵觀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樂磁帶一合。 茶藝: 1.禮佛──焚香合掌;2.調息──達摩面壁;3.煮水──丹霞燒佛;4.候湯──法海聽潮;5.洗杯──法輪常轉;6.燙壺──香湯浴佛;7.賞茶──佛祖拈花;8.投茶──菩薩如獄;9.沖水──漫天法雨;.洗茶──萬流歸宗;11.泡茶──涵蓋乾坤;12.分茶──偃流水聲;13.敬茶──普渡衆生;14.聞香──五氣朝元;15.觀色──曹溪觀水;16.品茶──隨波逐浪;17.回味──圓通妙覺;18.謝茶──再吃茶去。 禅茶屬于宗教茶藝。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說,禅茶中有禅機,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啓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藝還是最適合用于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茶藝,套禅茶茶藝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煩惱,抛棄功利之心,以平和虛靜之心,來領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禮佛:【焚香合掌】同時播放《贊佛曲》、《心經》、《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樂或梵唱,讓幽雅莊嚴、平和的佛樂聲,像壹只溫柔的手,把人的心牽引到虛無缥缈的境界,使人煩躁不甯的心平靜下來。 2、調息:【達摩面壁】達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時助手可伴隨著佛樂,有節奏的敲打木魚和磬,進壹步營造祥和和肅穆的氣氛。 主泡者應指導客人隨著佛樂靜坐調息。靜坐的姿勢以佛門七支坐爲最好。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靜坐時肢體應注意七個要點: 其一,雙足跏趺也稱爲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亦可用單盤。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時,有人連單盤也做不了,也可以把雙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壹個骨節都如算盤珠子疊豎在壹起樣,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兩手環結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兩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這叫“結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雙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不可沈肩彎背。 其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腭內收而不低頭。 其六,雙目似閉還開,視若無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處。 其七,舌頭輕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帶笑容,全身神經與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樂中保持這種靜坐的姿勢10-15分鍾。靜坐時應配有坐墊,坐墊厚約兩、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燒佛】在調息靜坐的過程中,壹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爲丹霞燒佛。丹霞燒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據記載丹霞天然禅師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燒火取暖。寺中主人譏諷他,禅師說:“我焚佛屍尋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說:“這是木頭的,哪有什麽舍利子。“禅師說:“既然是這樣,我燒的是木頭,爲什麽還要責怪我呢?”于是寺主無言以對。“丹霞燒佛”時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 4、侯湯:【法海聽潮】佛教認爲“壹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內煮山川。”從小中可以見大,從煮水候湯聽水的初沸、鼎沸聲中,人們會有“法海潮音,隨機普應”的感悟。 5、洗杯:【法輪常轉】法輪常轉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二十。徑山寶印禅師雲:“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四谛法輪,陳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輪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洗杯時眼前轉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淨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淨無塵。在轉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而心動悟道。 6、燙壺:【香湯浴佛】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壹是四月初八的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咨日,這兩天都叫“佛歡喜日”。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僧侶及信徒們要用香湯沐浴太子象(即釋迦牟尼佛像)。用開水燙洗茶壺稱之爲“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賞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壹。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借助“佛祖拈花“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葉。 8、投茶:【菩薩入獄】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薩之壹。據佛典記載,爲了救度衆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薩表示:“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地獄中只要有壹個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衆生,在這裏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9、沖水:【漫天法雨】佛法無邊,潤澤衆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悟。壺中升起的熱氣如慈雲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風,心萌善念。 10、洗茶:【萬流歸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閣寺有壹副對聯:“壹塵不染清靜地,萬善同歸般若門。”茶本潔淨仍然要洗,追求的是壹塵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後,壹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蓋乾坤】涵蓋乾坤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八。惠泉禅師曰:“昔日雲門有三句,謂涵蓋乾坤句,截斷衆流句,隨波逐流句”。這三句是雲門宗的三要義,涵蓋乾坤意謂真如佛性處處存在,包容壹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真如妙體,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機。 12、分茶:【偃溪水聲】“偃溪水聲”典出于《景德傳燈錄》卷十八。據載有人問師備禅:“學人初入禅林,請大師指點門徑。“師備禅師說:“妳聽到偃溪水聲了?”來人答:“聽到”,師備便告訴他:“這就是妳悟道的入門途徑。”禅茶茶藝講究:壺中盡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啓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衆生】禅宗六祖慧能有偈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全稱應爲菩提薩陲。菩提是覺悟,薩陲是有情。所以菩薩是上求大悟大覺──成佛;下求有情——普渡衆生。敬茶意在以茶爲媒體,使客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達到大徹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稱之爲“普渡衆生”。 14、聞香:【五氣朝元】“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盡量多吸入茶的香氣,並使茶香直達顱門,反複數次,這樣有益于健康。 15、觀色:【曹溪觀水】曹溪是地名,在廣東曲江縣雙峰山下,公元676年(唐儀鳳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寶林寺,此後曹溪被曆代禅者視爲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語錄》載:“憑聽壹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內苑春。”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爲“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壹滴,源深流長”(《塔銘九卷》)。 16、品茶:【隨波逐浪】“隨波逐浪”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五。是“雲門三句”中的第三句。雲門宗接引學人的壹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閑適,曠達灑脫,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禅機佛禮。 17、回味:【圓通妙覺】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後,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序,再細細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裏雲托萬裏天。”乾隆 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薩頂時,曾寫過壹聯:“性相真如華海水﹐圓通妙覺法輪鈴。”這是他登山的體會,稍做改動:“性相真如杯中水;圓通妙覺烹茶聲。”即是品禅茶的絕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們自身的心底。 18、謝茶:【再吃茶去】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爲了相約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飲,禅要常參,性要常養,身要常修。中國前佛教協會會長趙仆初先生講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三、品茶十三境〔又稱“十三宜”〕 歐陽修在其《嘗新茶》一詩中,記他得到別人饋贈的新茶而不用來待客時,有“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之句。顯然,在歐陽修看來,品茗既要有好茶、甘泉、佳具,也要有好的環境〔天氣、景色等等〕,還要有氣味相投的佳客,否則甯可大家沒茶喝。 到了明代,人們對品茶環境的要求更加嚴格。馮可賓在《岕茶箋》中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之說, 所謂“十三宜”:一、“無事”,有品茶的時間,“神怡務閑”;二、“佳客”,審美者趣味高尚,能領略茶中“三昧”;三、“幽坐”,心地安這,得其樂趣;四、“吟詠”,以詩助茶興,以茶發詩思,詩茶互促;五、“揮翰”,以茶助書,發墨揮灑;六、“徜徉”,庭院小徑,花前月下,信步閑行,時啜佳茗,幽趣無窮;七、“睡起”,酣夢醒來,吸之啜之,神清氣爽;八、“宿醒”,宿醉未醒,茶能破之;九、“清供”,有清淡茶果,以佐品啜;十、“精舍”,在清潔雅致的茶室中,品茶有空靈出世的氣氛;十一、“會心”,自然而然,心不二用,使茶功德圓滿;十二、“賞鑒”,把茶的色、香、味當藝術品來欣賞、鑒別;十三、“文童”,有伶俐清秀的茶童,以供茶役。這是講有利于品茶的機緣,實際上也是指品茶的審美條件和審美興趣,品茶之成爲藝術,正賴此“十三宜”。 另一方面又有“七禁忌”: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潔;三、“主客不韻”,主客沒有清韻,不夠格品茶;四、“冠裳苛禮”,官場上的應酬,一片虛僞;五、“葷肴雜陳”,一染腥膻,茶味俱失;六、“忙冗”,根本無時品茶;七、“案頭壁間多惡趣”,環境很糟,敗壞茶興。這七點又從反面說明了品茶藝術的條件。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說法。 由此可見,古人對品茶的要求相當的高,且他們較注重的是飲茶的環境、飲茶的器具和材料、飲茶者的修養。

《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