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什么要招安
梁山三位领导的不同纲领
在语文教材中,《水浒传》一直都被定义为“讲述农民起义”。可是,在梁山108条好汉中,究竟又有多少好汉是“农民”呢?
答案是:只有一个农民。
这个人,名叫陶宗旺,“庄家田户出身,惯使一把铁锹,”在梁山排名第75位。
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是真正的农民,而他的排名又太低,所以,梁山的路线,是绝不可能以他这个农民为中心来发展的。
那么,和农民比较接近的、近似的阶层,还有哪些呢?
渔民: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
猎户:解珍、解宝,两兄弟。
农民:陶宗旺。
这6个人加起来,还抵不上零头,在梁山的分量依然太轻。所以,梁山的路线,也是绝不可能以他们这个农民阶层为中心来发展的。
我们再看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纲领,无非都是些“分田地”、“均贫富”、“免杂税”之类。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而梁山的口号,则与此相去甚远。他们要“替天行道”,是与自身的生活毫不相关的东西。且表达的含糊其词,这替天行道的“天”,究竟是指“上天”呢?还是“天子”呢?或是“天下”呢?不清楚。
这样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宋江领导的梁山义军,其实很难与“农民起义”扯得上边。
梁山,一共经历了三代领导人。每代领导人的路线纲领,都各不相同。
王伦时期的梁山,是他的小农自留地,小打小闹,捉个单身客人,发点小财,就可以满足了。
晁盖的班子是“七星”。他们劫了“生辰纲”,并非杀富济贫,而是为了自己的“这一趟富贵”。
他们向往有钱人的生活,眼红梁中书的金珠宝贝,羡慕梁山王伦过的逍遥日子。
因为他们都很穷,又不务正业。阮小七好赌,输的赤条条的。阮小五也好赌,输红了眼,找他老妈要钱,没有,就把他老妈头上的钗儿拔了,又去赌。
阮小五道:“他们(梁山王伦)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我们弟兄三个,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学得他们!”
你看,这里没有官逼民反,只有好逸恶劳。
因此,晁盖时期的梁山,也就是流氓强盗的销金窝。他们追求的是过上有钱人的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快活”!他们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他们要“论秤分金银,成套穿绸锦”。
到了宋江时期的梁山,新加盟的好汉越来越多。人员的阶层结构,也在悄然变化。
梁山的主流阶层,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朝廷降将、政府公务员、地方名流、庄园财主,等等。他们逐渐占为大多数。高于“小吏”这个层次以上的人员,至少占到了70%以上。
他们才是梁山的主流阶层。宋江则是他们的代言人。
这些人,平日穿的吃的,哪一个不是锦衣玉食?哪一个家里不是要多少酒有多少酒,要多少肉有多少肉?他们会很稀罕到梁山上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活吗?这样的生活,早就过腻了,这样的快活,对于他们来说,绝无吸引力可言。甚至是要鄙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他们需要的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为已经满足了的需求,再不会是激励因素。而宋江的“招安路线”,则正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自我实现需求”的平台。

这样看,虽然是清晰的,但有个疑问,宋江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走招安路线的呢?
早在晁盖时期,活捉了呼延灼后,宋江拜见道:
“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宋江情愿让位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
梁山,不是反政府组织,而是随时准备投靠政府的组织,正在等待朝廷的招安。这一点才打动了呼延灼决心归顺。后来收伏降将,几乎都是如此。
可是,招安大事,并不是宋江说了算的,那得皇帝说了才算啊。
宋江又凭什么知道招安就一定成功?别人又凭什么听他一说就马上相信了?凭什么跟着他就可以招安?这里面是否还有什么谜团?
注意,宋江只是私下讲招安。从没在正式场合与兄弟们讲过。晁盖死了,一直到英雄排座次,“招安路线”也始终没有正式提出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北宋的经济比唐朝还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有滋有味,奸臣贪污当道,陷害忠良,影响最大的是军事力量下降,地方官员贪,这是各个时代都有的事,老百姓还远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所以宋除用“替天行道”这个口号,号召从好汉聚在一起,让大家一起借反贪反奸的思想,让大家拼命保住梁山势力暂时获得自由外,对老百姓无法提出象“分田地”、“均贫富”、“不纳粮”等这些对当时的老百姓还远没有号召力的口号。因为他知道老百姓,最多只是有牢骚,但既然过得下去,就不会跟这帮好汉一样舍了命去拼什么自由,老百姓的想法大体同这些好汉以前的妻子儿女、街坊邻居的想法差(aIhUaU.COm)不多,也就是说,宁求安逸,也不愿过这种打打杀杀的生活,同时宋徽宗虽在用人上昏庸,不辨忠奸,但在对待百姓上面,还是够意思的,远不是竭泽而渔的皇帝,离官逼民反差得很远。
所以宋既不能提出对老百姓有号召力的口号,又无法建立根据地和政权,如此就导致,无固定兵源,无固定财源(税收和粮草供应),除水泊梁山一块孤地外无固定的地盘城池堡垒相互支持,对于这种三无的起义,如不招安,其命运可想而知。
在这一点上,宋还没有方蜡的命运好,方远在南方,南北方的人民思想文化有差异,且当地官员如贪,天高皇帝远,顾虑少,对老百姓的影响大,遇上灾荒年头,官逼民反的情况还是多少有一些,因此可以有根据地和建立政权。且离东京一两千里,征讨起来来得麻烦些。
朝廷派高俅、童贯当然打不蠃梁山。
但如果两个都败了,假设不招安,肯定会派宿太尉、张叔夜等会真正会打仗的元帅去打,因为梁山离北宋的首都开封只有几百里,太近了,不打不来,朝廷如梗在喉,饭吃不下,觉睡不着,肯定不安心,要打不来,肯定不惜代价,而以梁山的实力、兵源、粮源,大多靠四方劫掳州县而来,没有象方蜡那样,拥有自己的根据地,那比走朝廷来,所差甚远,如朝廷四面包围梁山,弄几支机动部队,防止其突围,打起消耗战来,梁山肯定支持不了一年的时间。
且即便侥幸突围,没有外援,到处都是朝廷陆续赶过来的部队,层出不穷,单独靠拼力气是没用的。必然最后被剿平。到那时,即便投降,也差不多被打得七零八落,也不会受到大用。
我们之所以喜欢看梁山英雄是因为他们个性鲜明,追求自由,合于我们现代人的审美。但打仗不是打擂,绝不是靠几个人的武艺高低就可以取胜的,谋略占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拼的是经济,是战争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兵力,以及民众的支持程度,而梁山除了武功高强的众英雄的个体外,这几点都不占。
所以真的赢不了。
如果宋江开具条件,宋徽宗绝不会接受,因为这几个人在我们都看是奸臣,但在他来看,比那些忠臣更有用,因为他昏庸,这些奸臣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要这几个奸臣的命,就跟要他的命一样,他肯定不会干的,同时,北宋军队两百多万,死个十万八万的在徽宗看来完全可以接受,梁山还没有到和宋徽宗要挟与谈条件的地位。
而且退一万步讲,即便谈成了,杀了几个奸臣,以宋徽宗的无能和不务正业,照样可以培养出又一批奸臣来,你想呀,他要真是有水平的皇帝,怎么可能把一个只懂踢球的玩杂耍的小丑弄成官司居一品的太尉(古代的国防部长兼常备军总司令),可想而知了。
所以招安,是作者安排给梁山英雄的最好选择,而梁山最有见识的中上层的一批人,除了林冲和高有私仇不愿招安,武松、鲁智深、李逵向往理想中的自由不愿招安外,招安是大家的共同选择。
真实历史上,梁山起先也比较有战斗力,后来被赶出梁山后,由于没有根据地,到处被追杀,最后兵尽粮绝,在海州(今连云港)登录时,为张叔夜的一千多兵所包围,突围无望,全部被招安,不过,此时只被安排了一些小的角色,正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