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流动与口味流行 其实,这篇文章试图解释的两个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性现象:一、地区性嗜辣的现象 中国嗜辣地区远非前述川、贵、湘、赣地区,陕西、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同样嗜辣,甚至新疆亦是如此,只是这些地区以面食为主,不但未发展出复杂菜式,甚至很多地方炒菜都很少,与西南和华南内陆地区相比,它们不易给人留下嗜辣的强烈印象。 谈到嗜辣,全球著名的当属墨西哥,此外,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韩国等地区的人均有强烈的嗜辣偏好。南亚、东南亚和墨西哥均属日照强度很高的地区。如果西南和华南内陆嗜辣是因为日照强度不足,那么日照强度最低的北欧应该是世界上最嗜辣的地区。 日照强度假说给人的荒谬感,或许来自对地区嗜辣现象本身归纳梳理不足。
二、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流行嗜辣 这同样不是一个正确的好归纳。中国人越来越嗜辣其实等价于为什么中国人会越来越流行吃兰州拉面、吃新疆烤串、吃沙县小吃、吃东北饺子。 因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行的并不只是前述嗜辣地区的饮食,还有兰州拉面、新疆饮食、沙县小吃、东北饺子,还有一些虽然不那么引人注目,却同样占据了大片江山,譬如安徽人开的小笼包子店。 中国人越来越嗜辣,同样还等价于为什么美国人越来越爱吃中餐、墨西哥餐、意大利皮萨,等价于德国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吃土耳其烤肉,英国为什么越来越流行吃印度咖喱,法国人越来越流行阿拉伯人的“古斯古斯”…… ——这些现象其实也可以概括为,为什么穷地方的口味会如此流行? 没错,中国人越来越流行嗜辣,本质上只是大众饮食文化传播普遍现象中的一个子现象,而非全貌,它其实可以这样概括:大众饮食文化的传播和流行方向,总是劳务输出地区向劳务输入地区,而劳务输入地区的饮食却很难在劳务输出地区大面积流行。 无论是中国还是全世界范围,以中低端餐饮为特征的流行饮食文化,总是来自劳动力大规模输出的地区,它的强度取决于移民的人口比例。 这种人口流动传播饮食文化有很多典型历史案例,譬如山东移民对东北饮食风味的影响,山西移民对内蒙饮食偏好的影响,陕甘回族移民对新疆饮食的影响。
饮食文化流行的强度取决于移民的人口比例 贫穷地区向富裕地区输送的劳动力,最容易找到的就业机会是服务业,而餐饮业又是服务业中最能吸收劳动力,而新移民最擅长的不是适合本地人口味的饮食,而是家乡的饮食。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或许非常容易给我们直观印象,中国户籍人口流出比例超过10%的省份一共有6个,按比例高低依次排列如下:安徽、江西、重庆、贵州、四川、湖南。 而属于嗜辣地区的四川、湖南、湖北、重庆、江西、贵州、云南七省市,向外输人口3684.2万人,占全国向外输出人口总数的43%,他们覆盖了中国所有地区,所以我们能非常容易感觉到全国都在嗜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