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魏国 当年魏国为啥不重用商鞅?还真不是为难他,而是因为一套制度

根据公开的文献资料表明,魏惠王出生于公元前400年,商鞅出生于公元前395年,他们基本属于同一年龄层,虽然分属不同的世界。针对魏惠王不知收敛的狂妄,在群策群力予以阻击的过程中,就有一记重拳来自商鞅,秦国收复了军事要地——西河,并且大踏步向魏国腹地推进,一度占领魏国故都安邑,陷魏惠王于背腹受敌之险境。这样厉害的商鞅,却曾是魏惠王相当不看好的人。在魏国有举足轻重之地位的公叔痤,死前警告过魏惠王,要小心同样是年轻气盛的商鞅。当着快断气的公叔痤的面,魏惠王不好说什么,一转身,实在忍不住了,便对扈从人员说: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商鞅 魏国 当年魏国为啥不重用商鞅?还真不是为难他,而是因为一套制度

“悖”的本义是:违反,违背。这里的意思是作为引申义的荒谬。根据这个分析,魏惠王的话可作如下翻译:

公叔病得不轻,可怜啊!他要寡人举国听从公孙鞅(即商鞅),岂不是很荒谬!

《史记》在叙述这个故事时颇富文学色彩,有剧情,有冲突,有曲折。公叔痤先是公而忘私,给了魏惠王以极腑肺的建议,而后颇人情味地告诉商鞅,赶快跑否则不妙。面对公叔痤遗嘱似的坦诚,商鞅笑不出来: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大王既不听您的话任用我,又安肯听您的话而杀我呢?

司马迁的《史记》似乎在指责魏惠王有眼无珠,不识人间真英雄,结果吃了巨亏。实际上,依我的观察,在魏国当时的大环境下,魏惠王确实没办法开口用他,因为这明显违反奖励军功这一国策:

魏文侯、武侯时期,有《宪令》行世。魏国“从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魏惠王时又有《大府之宪》,分篇名编纂,收藏于大府之中[1]。

商鞅的“噩梦”是碰到了当时极具战略眼光的制度性建设,魏文侯草创,魏武侯掷地有声地推进,到了魏惠王手上,秉承遗泽,权衡轻重,无功自然不得封赏。而他千里条条从卫国跑到魏国谋求发展,一心想地是剑走偏锋,意外地崛起,猛然地出人头地,就如锥置囊中一样。不曾想公叔痤的推荐竟如泥牛入海,这让他大失所望。摆在面前的只有二条路,要么老老实实从具体工作做起,要么回老家种地去,此外别无捷径可寻。虽然,从他的话中大体可以推测出,商鞅一时半会还没有要离开的意思,毕竟在当时的视野里,还没有哪个国家能跨越魏国给他提供更合适的舞台,除非出现意外。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2751/258775547866.html

更多阅读

商鞅变法为何成功?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商鞅变法为何成功?甄鹏商鞅是卫国人,本名公孙鞅。后封于於、商,号商君,所以被叫作商鞅。在他之前变法的,有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几乎与他同时变法的,有韩国的申不害。为何只有商鞅变法最为成功?秦孝公3年(公元前359年),商鞅进行了第一次

《大秦帝国》之可笑,商鞅之必死 大秦帝国商鞅经典台词

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情节令人目瞪口呆:秦国老太后为保护商鞅今后的安全,遗命杀亲生儿子公子虔;老君秦孝公为保护商鞅的性命,要逼死其兄公子虔(公子虔装死才得以逃命)。为保险起见,秦孝公还秘密建立商南新军,准

付子读通鉴 第六篇:为何说“立木树信”的商鞅实不诚信?

商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实他并不姓商,原名叫公孙鞅,由于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又叫作卫鞅,后来因功受封于商地,后人便以封地名号称他为商鞅。因为商鞅真正建功立业是在秦国变法以后,也就是说

法家先秦诸子商鞅、慎到、申不害与韩非子概略 韩非子 法家

根据网文整理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在位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商鞅以

声明:《商鞅 魏国 当年魏国为啥不重用商鞅?还真不是为难他,而是因为一套制度》为网友唱战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