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在校上课或在家里写功课的情景吗?总是有些学生不断的转动铅笔、转头发、踩脚、抖脚?把椅子往后倒前后摇来摇去?摇头晃脑这里动一下那里动一下?回家写功课甚至要一边听摇滚一边晃动身体?写三分钟得去玩个十分钟?….
也许你也是这样的人,或者旁边有不少这样的同学。当然,有些人在听讲或写功课时是要求「绝对安静」才能进行。但我们或许都忽略,那些在学习时要求绝对静态的人,不见得是多数,只是因为被视为「合乎规矩」的典范,而被当作「正常」的标准,其他不是这种「零动态」型态的人,轻微者就学着压制控制自己,在红线内勉强求存,但显著者就常超出安全线外而被惩戒,并被视为「调皮捣蛋」、「不正常」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当今的社会气氛尤有甚者,儿童若有过多的大肌肉活动,很容易就会被怀疑或归类为ADHD过动症儿童,这些孩童尤其在学习上被看作学习能力有缺陷与障碍的人,必须看医诊断、吃药控制,好有效的符合狭隘的社会标准,交出焦急大人要求的成绩单来。
但是,美国《异态儿童心理学期刊》4月号刊出一篇新研究〈ADHD过动:损害缺陷或补偿行为?〉主研究者Dustin Sarver是密西西比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学者,Sarver专门研究ADHD,他发现ADHD儿童在动态状态下的学习表现,反而更好。
Sarver的实验对象为8~12岁的男孩,一组依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四版的标准鉴定为ADHD的29个男童,另一组为一般发展的孩童23个。实验针对他们在测试时的运动强度(不同大肌肉运动指数)、工作记忆表现、与注意力三项目交叉设计。当实验者以随机的字母跟数字,对坐在旋转椅上的儿童测试,ADHD组儿童,比不动状态下时的表现显著变好。相反地,典型发展的儿童,因为旋转运动,表现反而变差。
Sarver从数据解读,即使是轻微的肢体运动也会唤醒那些好动儿童的神经系统,因此改善认知学习的表现。他认为这些儿童越动,他们就越帮助自己增加认知的敏捷度。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接了当的说:「当我告诉孩子们『不要动,不要打脚,不要拍动时』,他们就会把他们的精神力气都花在遵循这些规则上,反而使他们没有注意力可用在学习上了。」

由于这是学术上,第一个针对过动儿童与一般儿童在「运动强度、工作记忆表现与注意力」三者复杂关系上所作的实验,实验规模虽不大,团队也表示日后还有诸多地方可继续延伸探讨,但在论文里他们明白表示,认为实验发现已足以向各界提出警讯:在定义儿童「过动行为」上需要更具体谨慎,并避免对儿童的「大肌肉活动」做过多的纠正,因为对某些小孩来说,那些活动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上,是具功能性与必要性的。
实验说到这里,让我们反省过去的教学「坐正,专心听、只可点头、不要乱动、我问你才答」这种单一准则,是否一直使某些孩子被视为不服从教导的悖力?然而,孩童的特质对他们自身而言并非缺陷,而是再自然不过的本我。反而,是长期被大人视为麻烦与病态的情形下,在语言与肢体上所受的霸凌与处罚,造成了他们自我否定或产生极冲突的内在矛盾—这种负面心理状态才是妨碍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
因而,这样的研究对于在教育政策制定者与教学现场的老师们,尤其重要。新研究不断出来,但大众往往跟不上汰旧换新该有的速度。对于这些孩子,大人们实在必要修正自己,从否定、责备与忍耐的负面态度,转采理解与欣赏的正向态度,肯定儿童在天生发展不同特质与需求下,协助他们获得适得其所的学习方式,这才是教育本意。否则单一标准的作业流程,象是将孩子看作鸡蛋,用模子快筛出可高价卖到超市的商品而已。
有趣的是,NPR刊出此该研究的新闻后,获得了许多回响,原来不少人已接受好动儿童的需求,进而改变教学环境与态度,有些应用方式很实际,例如:给孩子在课堂上改坐厂商专门设计给爱转爱动的孩子坐的摇摇椅Hokki Stool、Wobble Chair或类似瑜伽的平衡球,让孩子可以适度摇晃或转动;或帮孩子绑一条弹簧绳在桌子下方,让他可以动却不会干扰别人或引起震动;或将教室坐式桌椅,改成站立型桌椅,事实上也有相关实验证明,儿童有更好的学习成效;或着采用脚踏车型桌椅,有学校实行Read and Ride的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