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EIHUA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13No.42012年8月Aug.2012
山西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史笑非
[摘要]民俗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视角。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璀璨多姿,
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各地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就不能不涉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山西民俗
文化积淀深厚、个性独特、遗风久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它的优势。
[关键词]山西民俗;对外汉语;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2)04-0153-02
[收稿日期]2012-03-10
[——以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例”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民俗文化传播研究—
(SSKLZDKT201106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史笑非,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太原030031)
自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它传承着民俗文化。语言的各个要素都凸显着民俗文化的因子。其次,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也是民俗
,“我们不仅要解决语用学上怎么说的问题,还要解决文化学上‘为什么应该这文化交流的过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1],。民俗文化是汉语必不可少的文化内核,么说的问题’从民俗文化根本去寻找答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相应的
民俗内容,从民俗的视角解说语言,既能还原语言产生的过程,也能更合理地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从而帮助外国留学
[2]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恰当运用汉语的能力。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是黄河文化中具有生准确把握语言知识、
也有着精粹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可以说,山西民俗代表性的文化类型之一。山西的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文化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山西地区为当地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绚丽多姿的自然环境
山西地域面积广,山地资源丰富。古老的五台山、恒山,具有奇特地貌的太行山,气候宜人的五老峰,道教圣地北武当山,流传着历史传说的绵山和藏山等众多名山星罗棋布、气势险峻磅礴。水景资源也独具优势:有绵延几十公里
“世界第二”漳河,也有瑰丽壮观的壶口瀑布、娘子关瀑布,有秀美怡人的难老泉、神堂泉,还有被誉为的运城的汾河、
盐湖。多样的自然环境也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生态条件,山西生物资源景观彰显其独特魅力。绮丽多姿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国留学生来晋学习汉语。山西,这个自然景观丰富独特,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为广大外国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和学习资源。
二、山西民俗文化为当地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厚重的社会环境
山西民俗植根于黄河文化的泥土,由于地处内陆,其传承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稳固性、持续性,这也正赋予了山西民
。“晋风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年节仪礼、俗以独特魅力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买卖交易等民俗
[3]。山西民俗文化在整个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事象,还是深层的民俗心理,晋风都展现着别具一格的山西味道和性格”
应该立足于山西民俗文化资源,使我省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典型价值。作为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对外汉语教师,
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一)岁时节日多姿多彩
岁时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文化传统中对岁月的理解与界定。山西关于农历岁时节日的民俗与整个汉民族的节日习
,“春节”俗大体相同,但由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土壤,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是山西最隆重的节

“旺火”。选用上好的煤块垒成塔形火堆,家家户户除了放鞭炮迎接新年,还讲究点讲日。从除夕子夜开始进入春节,
究要垒得高大,保证能烧3天3夜不倒,是祈福兴旺的独特仪式。这一习俗与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是分不开的。山西节日的独特性还表现在纪念春秋晋国名臣介子推的寒食节上。节日里有禁火、祭墓两大习俗。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一般为1天,有些寺庙禁火3天。山西的节日习俗为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了精彩生动的材料。他们可以亲自体验这些民俗活动,这样他们就不会再对相关语言感到茫然费解,自然对其相应的汉语表达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民间艺术富丽别致
3·
。《诗经》“唐风”“魏风”山西是早期中国艺术的滥觞之地的和中蕴藏着早期的晋地风情。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
化积淀使得山西衍生出丰富的民间艺术样式。活跃于山西中部的晋剧、兴于山西南部的蒲剧、因山西北部地区而得名
。这些戏曲是山西地方戏曲艺术的支的北路梆子和流布于晋东南古上党地区的上党梆子,统称为“山西四大梆子”
,柱,同时也满足了山西民俗活动的需要。山西的老百姓讲究“不响动不吉利”敲锣打鼓闹红火才吉祥。不论逢年过
节、新婚大喜,还是宗祠祭祖、祈雨消灾,都要唱戏。山西的戏曲体现了山西民间艺术的风格,可谓山西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不仅如此,威风锣鼓、秧歌鼓舞等民间艺术活动也有声有响、有姿有形地表现着山西人的风骨和气派。
历史上,山西一直处于中原民族和北方民族冲突地区,多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由于受胡歌的影响,这里产生了风格粗犷的民歌艺术。山西的民歌遍及全省,各地千腔百调,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民歌既是当地民情世态的折射,而且也蕴藏着大量民俗语言现象。如,叠字的运用就是对民间口头语的提炼。同时,民歌中还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土语,表现出具有浓郁山西地方特色的乡语乡音。
山西的民间美术也有着辉煌的历史,民间艺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凭借其灵巧的技艺和匠术,制作出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产品。它们代代相传,贯穿在老百姓日常的衣食住行当中,彰显着山西独具特色的传统风俗和审美情趣。最具代表性的有木版年画、缝纫刺绣艺术、民间剪纸以及面塑。其中,面塑艺术利用的是面食来完成,其功能、造型风格十分丰富。
(三)饮食民俗独具特色
“面食王国”。从元代开始,“四大面食”。山西的面食从制山西被称为刀削面、剔尖、刀拨面和拉面就成为山西的
法到食法都十分讲究。在制作方法上,民间不仅有煮、炒、焖、蒸、煎、烩、拌等基本做法,还有拉、削、剔、擀、抿、擦、拨、
“一面百吃”。同时,“一吃搓等带有地方特色的做法,可谓百姓将不同原料与面食组合又形成多样的食用方法,可谓
。山西的男女老幼几乎每顿饭都离不开面食,百面”面食在满足人们本能需要的同时,显示出晋人饮食的习惯,负载
醋的酿造和食用的历史了山西人民的创造才能和热爱生活的情趣。五味间最能彰显山西特色的莫过于醋。在山西,
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得名在民间也有多种传说。晋人喜醋的习惯与当地生活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从酿醋到食醋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在民间关于醋的故事越来越多。醋,生于乡土,亲于乡土,是一种不离根的产品,在山西这
传承着传统习俗的力量。片黄土地上,
山西地区的民俗文化绝不仅仅只有这三方面的表现,除此之外,山西的晋商文化、民居文化、古城文化和宗教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逐渐铸造起丰富并有着鲜明特色的山西民俗文化层。置身于这样异彩纷呈的民俗景观之中,更能激发广大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也会变得轻松有趣。
三、山西地区丰富的民俗促使对外汉语教师树立本土民俗文化理念
山西是一个民俗文化氛围很强的省份,身处这样文化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师更不能忽视当地民俗文化教学。丰富
山西的民俗资源仍有很多还“养在深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当地对外汉语教师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的催化剂。遗憾的是,
。特别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闺人未识”它的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样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于我省的对外汉语教学对山西民俗文化的缺失。首先,对外汉语教师民俗文化意识不强,对民俗文化因素教学的敏感度不高。因此,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民俗文化因素。其次,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单纯语言知识的讲授。第三,使用的民俗教材依然是大众性教材,这些教材对民俗文化的选取过于宽泛,对民俗的地域特色关注不够。在民俗文化因素如此浓厚的山西,教学内容却是故宫、大雁塔,远离了现实中鲜活的民俗生态氛围。
身处富有民俗文化韵味的山西,本土对外汉语教师应树立起语言与当地民俗文化不可分的教学理念,培养渗透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将语言教学置于山西民俗文化背景当中,并引导留学生去亲自体会、实践,从而激发他们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兴趣。通过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制作幻灯片、开放授课空间和组织采风实践的授课模式等具体措施,强化教师和外国留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对山西对外汉语教学和留学生汉语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最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柯玲.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4).
[2]华霄颖.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民俗解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乌丙安.山西民俗·晋风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李丽】
FunctionofShanxiFolkCulturein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
SHIXiao-fei(BusinessCollegeof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31China)
Abstract:Thefolkcultureisaviewpointof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TheChinesecultureisrichandcolorful.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havetofocusonlocalfolkculture.Shanxifolkcul-turehaslonghistoryandcharacteristic.However,ithasn’tplaytheimportantrolein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OurdirectionisimpressionontheanalysisofthefunctionofShanxifolkculturein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fromculturalconditions,socialconditionsandthoughtofteachers.Keywords:Shanxifolkculture;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Teachingactivities;Function4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