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又称韩民族(???),又称朝鲜民族、韩民族韩族和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和韩国、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韩裔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除朝鲜半岛外,有过百万的朝鲜族人口为中国和美国居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数为1923842。
朝鲜族_朝鲜族 -概述
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朝鲜族是个跨界民族,除我国外,朝鲜、韩国、日本等地还有6000多万人分布。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喜穿素白服装,所以被称为“白衣民族”。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朝鲜语系属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多数意见倾向于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从事林业、副业,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是中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朝鲜族特别重视文化教育,热爱歌舞与体育活动。人均受教育程度居中国各民族首位。
朝鲜族_朝鲜族 -历史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3省的朝鲜人。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东北境内。自19世纪中叶起,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迁入,尤其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荒后,大批朝鲜人迁至延边等地。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1个民族。
Korean.
朝鲜族
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二十八个朝鲜族聚居乡。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
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有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朝鲜族_朝鲜族 -语言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在类型上和阿尔泰语系相近。朝鲜文创于15世纪,是1种字母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标记。朝鲜语共有40个字母,其中有元音二十一个,辅音十九个。在朝鲜语,元音是音节的中心,辅音只有和元音结合才能构成文字。朝鲜语的辅音不仅可以在音节开头与元音相拼,还可以在元音作为韵尾发音。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系属尚无定论;朝鲜文创于1444年,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
朝鲜族_朝鲜族 -民族特色
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顿饭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民族特色菜有,辣白菜、冷面。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丧及节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节都可以吃狗肉。
朝鲜族饮具器皿别具风格,一般一灶两锅,其锅邦深底阔,特别铁盖,便于焖饭,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锅饭、一锅汤。桌中间一盆饭,一人一匙,并备有凉水。器皿讲究卫生,女人用坛罐顶水(现已不见)。
居住
朝鲜族——风俗
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同时也是窗),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
丧葬
先将尸体头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里摆上供品,这时赶制寿衣。家人与近亲穿好丧服,男子戴麻制丧帽,女戴麻制丧圈。灵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吊丧者向遗体三叩首,同时带去礼物。出殡前给死者擦身换衣,并把尸体用麻布捆三处入棺。下葬时家属抬着死者的灵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亲属对死者要连祭三年。进入现代社会后,移风易俗,也出现了深葬,火化等。朝鲜族
礼仪
朝鲜族礼节很严。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年轻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