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识淡漠 谈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及其对策

摘要: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是教师从性别视角看待自身社会性别和工作中存在的性别现象的意识。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教师忽视性别期望、忽视性别刻板和性别差异的存在和影响上,其原因是社会系统缺乏社会性别平等的普遍氛围,学校教育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关注与检视,教师自身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批判和反思。克服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的对策,一是教师应从“教师是转化社会的知识分子”的高度来看待教师在推进性别平等教育中的作用,二是对教师进行性别平等的教育培训,三是让教师掌握性别平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四是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教育政策及相应的法规之中。
关键词: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2-0082-02
教师社会性别意识包括教师自己对自身的社会性别的理解与评价,也包括教师用社会性别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性别现象。社会性别是在生理性别的基础上,由社会生活制度和文化建构而形成的基于性别认识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行为差异及其责任,是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相关联的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的两性关系的反映[1]。教师要能够把代表社会文化多元性如性别、民族、年龄、社会阶级等因素而形成的文化整合到教育教学之中,以消除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偏见与歧视,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公正的发展[2]。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或忽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育教学中不存在社会性别问题。本文拟从性别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教师能反思自身的性别误区,确立两性平等和社会性别公平的教育理念。
一、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的表现
教师的性别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对男女学生的不同认识与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教师的性别差异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因性别角色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不一样的行为特征。教师的性别意识以内隐的方式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性别差异方面的表现是以显性方式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忽视性别期望的存在和影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会根据自身对两性的理解来要求学生达成性别的特征。教师通过表扬、鼓励、批评、否定等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性别特质,在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之间流露出对学生的性别期待。相当多的教师对学生在未来成就、学业成绩和能力发展方面的期待会因学生的性别而不同。教师期望产生的心理效应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和两性关系,能改变学生的志趣。有研究表明,男女教师均认为女生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思考没有深度;男生思考有深度,但在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却评价不高[3]。
(二)忽视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和影响
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是教师头脑中普遍存在的有关男性和女性的固定形象,这表现为教师往往以大量假定的某一性别独特的特征为基础而形成起来的文化信念[4]。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现实社会中男女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反映,当这些认知和反映被固定化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定的性别偏见,从而造成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比较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是认为男女生在学习不同科目时的表现有差异。例如女生文科好,男生理科好;女生接受能力强,男生操作能力强;等等。因此在理科课堂上女生承受着较多的消极期待,文科课堂上男生承受着较多的消极期待[5]。史静寰教授曾对理科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做了一个问卷测试,结果表明,在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给予男生的指导时间、注意力和关心都多于女生,这证明了教师在工作当中确实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
(三)忽视性别差异的存在和影响
教师的社会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管理、教学和行为规范方面。教师在学校里面往往是自发地将社会性别传递与表现出来,缺少社会性别的自觉意识。
1.榜样作用。教师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外部特征和行为的不同上,它作为一种示范成为学生模仿和认同的对象。男女教师表现出各自的社会性别角色,是学生除了父母亲的角色之外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学校系统本身彰显着教师的性别角色差异,在女教师占多数的基础教育中,低层职员与基层教师以女性为主,上层的主任和校长多数为男性。这彰显了男性的强势,对女生来说却是一种男性强权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学校系统中女教师的数量多于男教师,学校教育程度越低,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的状况就越严重[6]。教师队伍中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男教师的缺乏会使学校形成一种女性气质的教育特征,男生缺少了角色认同的多样化的差异性榜样。
2.教学风格。教师的性别差异决定了教师教学风格的独特性,这表现在男女教师心智过程、个性特点和对学科选择的兴趣与癖好上。例如,女教师教学善于从感性出发,授课比较细致清晰,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会更好些;男教师教学理性逻辑思维强,讲课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大,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帮助;等等。文科女教师比例高,理科男教师人数多。男女教师教学风格的性别差异受教师社会性别的制约,构成了对学生性别教育的潜在环境,课堂上教学观念和提问方式的性别差异则是对学生直接的性别教育。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将有难度的问题留给男生回答,而将容易的问题让女生来回答,就反映出了支撑教师教学背后的性别观念,对女生是一种弱化,对男生则助长其优越性。
3.管理方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性别的标定使得女教师在管理教育学生时更具有母性的保护色彩,用学生的评价来说就是管的多管的细,严格热情,善良有耐心,但缺乏对学生的鼓励,限制学生的外向性和探索性;而男教师在管理上则表现出较强的外向性,给学生的印象是豁达开朗,办事果断冷静,要求相对合理,但不太管细节,容易忽视学生感受。男女教师的工作方式与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这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既定的但未必合理的社会性别信息。
二、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的原因
(一)社会系统缺乏社会性别平等的普遍氛围
现代社会主张男女社会性别平等,但传统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意识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不同的性别意识对男女两性关系的认识不同,对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与评价不同。人们对性别的不同认识和评价,产生了不一样的观念和看法,表现出不同的行为[7]。我国一直倡导“男女平等”,通过为男女两性提供平等的权利与机会,鼓励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多样化,建立起了广泛的性别平等意识。国际上也倡导“社会性别平等”,以期达到平等和谐、良性互动、互惠共赢的两性关系目标,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因此社会成员要有社会性别意识,即用社会性别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现象,重新审视两性关系,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从而避免两性之间在机会和权利方面产生差距,体现性别公正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然而社会现实不但没有表现出社会性别平等的良好氛围,在社会转型时期还出现了“社会性别意识逆转倾向”,“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意识重新泛起,女性自我意识弱化,在生男生女、就业和女性参政等社会活动中彰显着性别不平等,消解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二)学校教育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关注与检视
学校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实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状态在教育上也有诸多的表现。教育公平涵盖着多个方面,性别公平是其中之一。但在看似性别中立的教育背后却有着性别的偏见与区隔。学校教育中到处都存在着性别不公平的现象,如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男将女兵”的现象,文史课本中表达的“男主女从”的故事内容,一些教师言语中流露的“男尊女卑”的思想,等等。学校不是一个性别中立的场所,人的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的,已经形成的社会性别意识又反过来再作用于他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在复制与演变之中,社会性别悄悄地繁衍生息,而学校则是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和媒介。在教育领域内实现社会性别平等,要求教育组织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都有社会性别平等的意识和理念,然而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却忽视了性别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教师对社会性别的漠视。(三)教师自身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批判与反思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成人群体,已习得这个社会和文化给予男性和女性所标定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气质特征,使之扮演着各自的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即“在所属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所规定及希望的特定的行为模式”[8]。每个社会都对男女在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上有着严格的和约定俗成的区分,形成了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的性别角色标准,男人有男性化的特质,女人有女性化的特质。现代社会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传统的基本性别角色标准仍然被认可,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不平等也是明显的。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体现了社会和文化的性别要求,教师的工作使命是教育年青的一代人,是将自身的知识、技能、思想、人格等诸多因素作为工作的手段。这种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会将社会性别带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并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既是社会性别的继承者又是其传递者。这样的社会角色容易让教师接受既定的社会性别意识,因而不能自觉地检视和批判性别不公正现象,缺乏从社会性别视角的角度剖析性别不公正的反思意识。
三、克服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的对策
怎样使教师从社会性别意识的淡漠中走出来,成为性别平等教育的推进者?
(一)应从“教师是转化社会的知识分子”的高度来看待教师在推进性别平等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透过性别平等的教育理念,通过在教育教学中尊重男生和女生的差异,给学生提供平等机会的教育而成为实践社会性别公平、构筑两性平等的和谐社会的知识分子。因此,教师有没有性别平等的觉悟就成为两性平等教育的关键要素。没有性别平等觉悟的教师会自发地带着自身的性别经验进课堂,复制社会性别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而有性别觉悟的教师则能够反省自身的性别经验,消除社会性别中的偏见,以性别视角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学生,尊重学生发展的志趣,促进学生更自由地成长。
(二)对教师进行性别平等的教育培训
其办法是,在教师职前教育中通过开设性别平等的教育类课程,培养未来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在职后通过开设短期讲习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社会性别觉悟,使之能将性别平等的教育贯穿在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三)让教师掌握性别平等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检视学校教育是否有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同时,教师要学会在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班级管理及自身角色榜样等方面都能做到消除性别偏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两性区隔。要克服社会性别的预设,去除性别刻板印象,尊重学生的性别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四)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教育政策及相应的教育法规之中
这是为从制度和法制上保障教育教学中性别平等的地位,让性别平等的教育从沉默中醒来,不再对性别的问题有所忽视。要有系统地保障和规范教师实施性别平等的教育,给教师赋权,让教师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选择权,能够在课堂之上传达性别平等之声。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去性别化的做法,或者无视男女学生的差异而要求整齐化一的做法都不是性别公正的体现,而是对性别的忽视。这种忽视的潜台词就是以现实社会既定的性别取向为标准,而这种标准实质上就是以男性为标准,因为现实社会是男权的社会。从性别视角看待教师的工作,有助于教师克服不良的性别意识与行为,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性别的平等与公正。教育的成败在教师,教师应积极反省性别角色与教师身份之间的复杂关联,培养多元开放的态度,将性别视角分析方法渗透到工作中去,做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性别平等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林志斌,李小云.性别与发展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2]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于刚.中国教育:研究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马向真,韩启放.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5]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庄明贞.性别与课程——理念、实践[M].台湾:高等教育,2003.
[7]李国华.人类性别意识的演变及趋势[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3).
[8]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杨唯真〕

政治意识淡漠 谈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及其对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6051/62214447729.html

更多阅读

合同双方法律意识浅薄 体育教师要有法律意识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责任心而且这个责任应上升到法律责任上。因为体育课堂同其他科目有所不同,体育课堂一般在运动场上,运动场上一般成为学校伤害事故的高发区,再加上使用器械器材,就难免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近几年来,随着法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 牢固树立六种意识 推进县域经济快速腾飞

    文/谢凤鸣  前不久,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驻马店市隆重召开加快黄淮四市发展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含金量极高的《意见》。决定举全省之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黄淮四市的扶持力度。这为各县区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评语 2016教师政治表现评语

   2016教师政治表现  1、本学年,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认真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热爱党的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

声明:《政治意识淡漠 谈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及其对策》为网友月出撒江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