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坛泰斗臧克家谈到诗词创作时,提出了“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的三新原则。老生常谈,会审美疲劳。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诗词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1、构思要新,突出个性
诗词家包德珍也说:“见他人所未见,想他人所未想。不能千人一面,万部一腔。”要有自已个性。前人的意境再好,诗句再精彩,那是别人吃过的馍。作者要从古人堆里走出来。寻找新的构思。构思要新,主要从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去着手。如:

甲午清明(王景珍)
潺湲溪水绕山冈,思到清明几断肠。
慈父怕儿离别苦,中宵梦里坐高堂。
此诗在构思时,一直在想,父亲在我最思念他时出现在梦中,是怕我受离别之苦,才托梦告诉我他还好。这就是亲人。所以我采用从对方角度着手来写这首诗。发表后,海南的一位首版评论说:“哇,这个转结的表达真绝!本是梦里思父,确说成父亲安慰儿之苦,表达出新。感情更让人动容,可见父爱如山。诗人永远想的是父亲对自己的爱!这更加重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向滈是宋代词人,看看下面他的这首代表作。
如梦令(向滈)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
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
这首词构思新颖,新就新在作者把“影儿”写入作品,用以反衬自已的孤寂心情。这既避免了纯说愁苦的单调,也使词篇更具形象性,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设想一下,作者开篇发问:谁伴?果然在问了千万遍“谁伴”之后,作者终天发现了有个影儿相伴,这时他稍有一丝的安慰,谁料到灯灭后连个影儿也抛她而去。
此刻,作者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呢?加倍衬托了作者的孤单,想必应是愁上加愁,极度悲伤。于是发出了悲叹:“无那,无那,好个栖惶的我”。
这首词的新巧构思,还可以从安排上看出来,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孤灯独坐——影儿相伴——影把人抛|,
第一阶段是原始情状,作者枯灯独坐已是够孤独,但作者觉着还不够,就把影儿引进来,创设了第一个佳境,此时作者心情是孤独加可怜。
接着作者又用影把人抛创设了第二个佳境,此时作者心情是孤独加悲伤。
作者创设了两个佳境后,又旧境翻新。这样一波三折,使感情也被深化到了顶点。
4,审美趣味要新,亲近读者
雅俗共赏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文艺作品最好是既优美,又通俗。这就要求从创作方向上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的文艺沙龙重新走向市井,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尽量通俗易懂。
柳永早为我们开了先河。创立了俗词流派。他在词的语言表达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代词“我”、“你”、“伊”、“自家”、“阿谁”、“都来”等等。用这种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亲切有味,又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写诗词是为了大多数人欣赏的。因而我们要注重吸纳口语、大众语入诗。少用生辟字,恰当用典。时代不同了,社会面貌和人的情操都有所变化。“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比如杨逸明老师下面这首诗:
《下岗戏作》(杨逸明)
越愁生计越糟糕,下得岗来担怎挑?
入学小儿需赞助,开刀老母缺红包。
公司债务多于虱,领导人情薄似钞。
卅载辛劳何所有?当年奖状挂墙高。
颔联写的是教育和医疗。颈联用俗语:虱多不痒 债多不愁。秀才人情纸半张化来的。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接近生活,听来亲切。因此这样的语言风格,有利于诗词走向大众,是应该提倡的。
总之,诗词贵在出新。对诗词来讲:用意须出人意外,出句如在人口,贵沉郁含蓄,方是佳作。这是诗词审美观的总纲。词要出新就要在题材、意境和表现手法上寻求突破!要在词眼处创意。
词语要自然,尤其紧要处。如:起拍,结句。如不能意新,语新,起码要从诗赋古文中化境。琢句炼字功夫到家。从而使词翻出新意。有了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修辞上的锻造,语气上的变化,让人觉得为之或一惊,或一趣,或一悟……。
王景珍,九台诗社理事、九台师范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