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从统计图中获取时间、空间位置信息,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时间变化特征。如2015年上海卷,要求根据甲、乙两地某日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推测乙地的位置,该日节气,甲乙两地距离等。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地理原理,图中信息仅仅提供解题条件。
第二,从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时空信息,数量特点等。如2015年新课标Ⅱ卷要求根据气温、气压变化曲线判断沙尘暴经过的时间,要求根据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判读河流结冰期。该类试题的准确解答直接取决于获取图中正确信息。
第三,从统计图中获取属性数据,直接判断地理事物或进行简单运算,判断地理特征。如2015年广东卷要求根据近几年的常住人口变化判断省区,浙江卷要求根据自然景观,推断对应气温、降水数据及特征等。解答该类试题,需要记住重要地理数据。
第四,从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地理信息,探讨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要求根据水位变化曲线,推断该海域外力作用的变化,流域环境变化等。解答该类试题,重点是数量信息与地理原理的正确对接。
由此可见,正确地解读图表信息,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基础。下文从统计图入手,重点探讨各类图像信息解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结合典型例题,分析该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解答技巧
从命题主题看,统计图表类试题经常反映土地、人口、城市、产业结构、温室气体、气温、降水、日照、辐射、水位、径流量、昼夜长短、太阳高度、人均GDP等可度量的地理事物的属性及变化特征。所以,熟悉土地类型、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人口问题及影响,城市化过程及特征,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规律,温室作用原理,降水成因及时空变化特征等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是解答该类问题的根本依据。
从图像类型看,主要有坐标统计图,如曲线图、折线图、三角坐标图、玫瑰图等;结构统计图,如扇形图、饼状图、柱状结构图等;特殊统计图,如人口金字塔图,气候直方图等。掌握统计图的一般读图步骤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切入点。读统计图重点关注四点,以图1和图2为例:
1.图名。统计图表的名称揭示图表的主题,在做题过程中要关注图名,便于缩小思维范围,发现核心问题。如图1为“我国某地某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图”,将思维聚焦在“我国”、“一天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等关键词,明确思考主题为“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而图2为“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引导思维的关键词为“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思考的主题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
2.图例。图例表征图表要素,为读图提供线索。如图2,根据图例,可发现图像反映耕地、林地、草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地、未利用土地等七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比重时间变化及相互关系等内容。
3.内容。统计图表可分为坐标统计图和结构统计图。坐标统计图一般反应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变化过程,侧重发展阶段、极值变化、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如图1,根据折线的波峰和波谷变化,可推断天气阴晴变化对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可推断昼夜长短,进而推断地理位置。结构统计图反映地理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侧重组成、比重、发展变化的分析。如图2,根据不同要素的数量变化,可推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耕地比重下降,林地和牧草地比重在增加,而未利用土地减少,反映生态在一定程度的改善,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日趋强烈等。
4.表达。应善于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语言,或转化为熟悉的地理图表语言,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信息支持等。在阅读地理统计图表的过程中,边读图表,边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在图2中,从1996年开始,随时间推移,耕地减少,林草地增加,反映退耕还林、还草的现实影响等。
二、各类试题解答
类型一曲线、折线图
曲线、折线图反映地理要素时空变化过程,从表达要素讲,有自然要素曲线图、人文要素曲线图。曲线图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渐变过程,折线图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趋向,做题时要注意区分。
阅读自然类坐标曲线图,关键是识别曲线类别、关注极值含义,分析要素关系。第一,识别曲线类别。阅读多要素复合曲线图,一定要根据图例,识别每个曲线的名称及对应的坐标轴,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第二,关注极值含义。极大值、极小值往往具有特征识别的含义,关注曲线中极值并和地理数据的地理意义建立联系是阅读曲线图的关键。如200mm年降水量代表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一月均温0℃以上,表示可能位于亚热带地区等。第三,分析要素关系。多要素复合曲线图要素有必然的联系,从地理位置出发,建立并分析各要素的关系是读图的核心。
例1(2015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3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馕律仙�②降水量增多③风力增大④云量减少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A.3月B.6月
C.9月D.12月
【参考答案】(1)A(2)B
【解题思路】第(1)题,由图可知,4-6月气温逐渐升高,蒸发增大;降水量逐月增加,地表水资源增加,蒸发增大;降水增加,反映云量增加,而不是减少;风力变化的信息无显示。故选A。第(2)题,从图中看出2月末3月初蒸发量开始大于降水量,水分亏损,一直到6月末才结束,水分累计亏损最严重的月份为6月。故选B。
阅读人文类曲线图,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看趋势。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第二,看水平。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第三,看速度。曲线斜率大,反映增速快;斜率小,反映增速慢。第四,看阶段(区域)。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两个发展阶段。多条曲线复合图,看转折点之间重复范围,进而确定阶段及区域。 例2(2015年高考上海地理卷)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图4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8年
C.2010年D.2012年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
(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的趋势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1)B(2)B(3)C
【解题思路】第(1)题,人口增长率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之和,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平稳较低,而且为负增长,机械增长决定人口增长率,2008年机械增长最多。故选B。第(2)题,由于上海机械增长始终为正值,而且远大于负自然增长,则人口持续增加。故选B。第(3)题,人口生育率增加,减轻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但由于符合条件的家庭有限,不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大幅上升;该人口新政能在未来缓解劳动力比重减少的趋势,并改善男女性别比例等。故选C。
类型二柱状统计图
柱状坐标图便于比较不同地理事物的数量和结构特点,通常用于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分析。阅读柱状图,关键要比较不同地理要素的统计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第一,注意坐标单位,是百分比还是具体数量,若为具体数据,要注意数值的单位等。第二,从整体着眼,比较不同地理要素的数量差异,并分析相互关联性。
例3(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图5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参考答案】(1)D(2)C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10年间该市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面积2003-2009年增加,2009年之后又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特别是2009年到2013年4年间增加幅度大;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不大,故可推知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故选D。
第(2)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硬化路面增加,降水的下渗量会减少;居民间购物及上下班等通勤距离将扩大;林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热岛效应”将更加显著。故选C。
类型三变式坐标图
变式坐标图是在二维和三维坐标图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变换形成的,主要有玫瑰图、雷达图、斜坐标图等。变式坐标图便于从多个维度表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普通的坐标图比较,信息量更大,反映地理特征更完整细致,故成为地理事物的重要信息载体。如玫瑰图的阅读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极值分析。阅读玫瑰图,必须注意变化最大的方向和最小的方向,此方向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数值,可确定地理事物的属性和运动特征。第二,关系分析。玫瑰图反映地理事物整体的时空变化,注意每个方向变量关系的分析,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特点。
例4(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多选)国家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图6为京津周边部分城市发展优势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如需分散北京的批发、物流,较合适的承接城市是()
A.承德B.保定
C.张家口D.廊坊
(2)保定服务业在京津周边城市中较发达的原因是()
A.人口多B.交通便捷
C.环境良好D.经济实力雄厚
【参考答案】(1)BD(2)AB
【解题思路】第(1)题,发展批发、物流等服务产业,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便利的交通条件。读玫瑰图可知,廊坊交通条件最好,次之为保定。故选择BD。第(2)题,从图中发现,保定服务业优势明显,在四城市中排第一,比�^保定市各项指标,交通位于第二,人口位居第一,两者综合作用,发展服务业比较优势明显。故选AB。
类型四扇形、饼状图
扇形图通常把圆面划分为若干个扇形面,每个扇面承载一项数据,其所占面积大小表示某项要素占总体的比例,可以用来反映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饼状图是在扇形图的基础上派生出的一种统计图。饼状图在反映某些地理事物比例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反映地理事物的绝对值。扇形、饼状图能形象直观的反映地理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高考地理选择题和综合题中都经常出现。阅读结构统计图,主要是分析组成、比例、发展变化、相互关系等。
例5(2015年高考海南地理卷)1994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图7示意相关国家和地区占美国进口服装份额(%)的变化。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据图示信息推测,1981―2000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服装业()
A.自主品牌越来越多
B.原材料越来越短缺
C.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D.设计能力不断下降
(2)1995―2000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更多服装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美国近B.通关税率低
C.生产成本低D.生产技术高
【参考答案】(1)C(2)B
【解题思路】第(1)题,比较不同年份统计图可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服装业份额从1981到2000年持续减少,而中国大陆和墨西哥及其他地区份额持续增加,反映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服装优势下降,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技术水平、品牌优势会加强,原材料对服装业影响较小。故选C。第(2)题,比较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墨西哥出口服装的比较优势,墨西哥的优势是距离美国近,加入自由贸易协定。综合比较,主要的因素可能是加入自由贸易协定,通关税率低。故选B。
类型五人口金字塔图
人口金字塔图也叫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金字塔图可反映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等结构特点,进而揭示人口发展变化特点、人口问题,并引出人口政策等现实问题,因而得到命题者的关注,成为人口地理图表考查的热点。
根据人口金字塔图可获取下列信息:第一,判断人口年龄结构。扩张形金字塔,对应年轻型人口结构;静止型金字塔,对应成年型人口结构;收缩型金字塔,对应老年型人口结构。第二,推断人口增长率。根据人口金字塔底部的宽窄,可读出0~4岁婴幼儿的比重或数量,相当于0~4岁幼儿的出生率,数值越大,即底部越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越大。金字塔图底部越来越窄,反映自然增长率下降的趋势。第三,计算人口年龄构成。阅读图表,找到相应的年龄段,获取男女人口比重或具体数据,相加可得到不同年龄段人口数及性别比例。第四,分析影响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的因素。人口金字塔中某个年龄段人口的突变反映自然灾害、战争、国家政策等突变性因素的影响。将金字塔中的年份与年龄段作差,可推算突变人口的出生年份,联系历史社会背景,可分析影响因素。如我国某地1982年5~9岁婴幼儿比重高于0~4岁婴幼儿比重,联系20世纪80年代历史背景,计划生育政策起到极大的作用。
例6(2015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8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
【参考答案】(1)D(2)B
【解题思路】第(1)题,比较c方案和a方案,可发现两个金字塔结构不同,c方案金字塔底部较a方案金字塔底部宽,反映青少年多,比重较大,而人口性别比差别不大;c方案老年人口、青壮年人口较a方案少,但比重差异较小。故选D。第(2)题,结合我国国情,人口总量大,就业压力大,人口净增加量仍很大,不能完全放�_计划生育政策,应选择中间方案,逐渐改变生育政策。B方案青少年人口有增加,不同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也较为合理,人口性别比协调,故选B。
三、能力测试
(原创)总和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一般认为,生育率小于2.1,新生人口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数量。图9是某年国际人口总和生育率比较图(注:欠发达国家没有包括最不发达国家),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A.发达国家人口生育率最低
B.欠发达国家人口生育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C.世界人口平均生育率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D.中国人口生育率水平最低
2.较低人口生育率的直接影响是()
A.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
B.人口抚养比的下降
B.总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C.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原创)图10反映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客运输入、输出联系强度,数值越大、表示输出和输入的客运流量越大。读图,完成3~4题。
3.具有高输出、高输入特征的城市是()
A.徐州、连云港、舟山、淮安
B.上海、杭州、苏州、南京
C.嘉兴、南通、宁波、盐城
D.镇江、淮安、常州、南通

4.提高徐州、连云港、淮安等苏北城市客流运输能力的主要措施是()
①完善区域内的公路等基础设施网络②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转型③提高区域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水平④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整治淮河洪涝灾害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原创)图11为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可持续性评价指数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区域中,能源持续性最强的是()
A.东北地区B.东部沿海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6.提高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可持续性的可行措施是()
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②建设水电站、开发生物能,增强电力供应能力③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④加快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弥补油气不足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原创)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深圳市属于较重酸雨区,酸雨给城市生态带来重要影响,酸雨污染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图12是深圳市2001-2011年降水pH值逐月变化情况统计图。
简述深圳市酸雨的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据图可知,发达国家生育率为1.6,高于中国,不是最低的地区;欠发达国家生育率为2.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人口平均生育率为2.6,略高于2.1的临界值;中国人口生育率最低。故选D。
2.A较低的人口生育率导致婴幼儿数量减少,老年人比重增加,老龄化问题严重;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但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人口增长放慢,但人口数量可能仍然增加;社会逐渐缺乏劳动力。故选A。
3.B根据坐标轴数值变化可推断,上海、杭州等城市输入和输出联系强度均大,为高输出、高输入特征的城市。故选B。
4.B据图可知,徐州、连云港等苏北城市为低输入、低输出城市,客流量较小。一方面发[LL]展经济,提高经济水平,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要重视区域内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内部联系。水利设施建设、工业改造,不属于直接提高客流量的措施。故选B。
5.C据图可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数值较小,为负值,而青海、甘肃、新疆等省份数值较大,为正值。可推断东部沿海地区能源持续性弱,西北地区能源持续性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数值普遍比西北较小,则西北地区能源持续性最强。
6.B东部地区能源短缺,必须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能较少;太阳能、沿海风能和地热能较为丰富,可开发利用,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粮食产量在减少,开发生物乙醇不如中部地区。故选B。
7.特点:随季节变化有波动,但整体酸雨污染较为严重;夏季较严重(4-9月较严重),pH值平均值均低于5.0;从10月到次年2月,降水pH值相对较高,酸雨较轻。
形成原因:受东亚季风和台风的影响,深圳市降水量呈现夏高冬低的特点,4-9月(夏季)为雨季,冬季降水量较低,夏季频繁的降雨为酸雨发生提供了条件,使得酸雨出现频率较高;深圳夏季温度高、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等发生,大气氧化性较强,致酸物质生成速度快,大气湿度较高,也有利于致酸物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