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应用题;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177-01
思维能力是教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应用题教学中,内容单调的训练往往会给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果采用灵活的训练方法启发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分析数量之间的相应关系,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灵活而有效的解答各种应用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思维的正确性,是指形成的概念是正确的,判断是恰当的,推理是前后_惯的,不自相矛盾的。在应用题教学中,首先应当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说出同样多的部分,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先画三个o,再画比。多2个的△,让学生理解 "所谓多几个几,是指在同样多的基础上,谁多谁少和相差数和计算方法",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当学生思维出现混乱时,首先从概念的形成是否正确上去寻找原因。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考虑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解题方式不能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为了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方面的训练,可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知识间的沟通。引导学生从不同 角度去思考应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方面考虑用多种方法来、解题。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改变或调节自己的教学情境,熟悉教材中所有例题和习题的根底,决定教学的大 致过程。
2.1 估计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包括前一节内容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即在上课时提问与本课相关的旧知识,以此确定学生是否记住所学内容,有效地组织新课堂教 学,从而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架好适合学生达到知识彼岸的桥梁。弗赖登塔尔先生和Vgolsky先生都非常强调教学要建立在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注意学习任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为后进生搭建起步的台阶,为拔尖学生指出探索的方向,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2.2 创设精彩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教材的具体情况,适当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动作或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使数学课堂具有情感色彩,并且通过数学历史:数学文化、数学审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价值等方面来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背景,同时也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例如在 一次课堂上我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校有一个学生小黄,初中毕业读了技校,应聘到某公司做员工,一次意外事件中公司严重受损,他被扣年终奖。小黄觉得自己无故受冤,于 是萌发证明自己无辜的念头。他的申诉材料中用了证明数学几何文字题的方法:(1)先写已知,即当时的情况。(2)求证:小黄对该事件不负任何责任。(3)证明的过程:小黄从已知条件,公司制定的制度和工作条例等推理阐明自己不但对该事件不需负责,而且还证明了公司的工作程序不合理。当总经理看到他这份独特的申诉材料时,对他大为欣赏,认为小黄的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立即把他调到另一个部门做可行性分析,现在他已是部门经理。当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受到很大震撼。数学竟有如此大的应用价值,我们没有理由不喜欢它。
2.3 熟悉例题和习题的难易程度。似乎有种不变规律,数学课上从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例题求解和引申,到习题的模仿和演练等等,数学常常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一上数学课就意味着要大量的解题训练。在 这里我们可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确定例题和习题前,教师不可贪图轻松,依赖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上现有的证明和解法,把自己的任务简化为讲清书上的证明、例题和答案,我们应认真地将教材上所有的定理、例题和习题证明或演算一遍,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现成方法的形成过程,了解它们的画龙点晴之笔,了解每个例题和习题训练的目的要求,了解题目难易程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外练习安排更合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书面形式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充分准备,课堂教学方案已经心中有数,以下就应具体布置。
3.1 教具准备。实践证明。教师上课时t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随着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有关人类遗传与发展学科的研究的深人,人们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分阶 段分水平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在他们从大量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细心观察中得到的直观经验之上,虽然有一些看似简单的公理、定理的证明,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必须经历一次亲手操作,才能相信数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为什么数学教具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成为数学课堂上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3.2 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书面形式。虽然经过前面的准备心里有了底,但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积累教学经验,教师还是需要在课前将酝酿好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写成教案。 一个完整的教案通常包括三部分:摘要、过程和反思。摘要部分要求课题、上课时间和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梗概等主要信息一目了然。接着是教案的主要部分,记录教学的过程,怎样引入,怎样探究新课,怎样巩固反思,怎样结束等等。具体而详细。教案的最后部分是反思,记录教师教学后的感想、经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学生不同一般的解题方法和比较普遍的错误等很重要信息,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材料。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要更多地启发、引导、点拨、提示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广开思路,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