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应中庸用之
“中庸”在孔子的整个思想地位极其重要,孔子关于“中庸”的论述虽然不多,但它却贯穿整个孔子学说的始终,起着纲领性的作用。孔子的人格学的核心是“仁”,但统率着“仁”的纲领是“中庸”。中庸思想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学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形成到现在,一直为民族精神的构建、民族智慧的繁衍、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中庸的内涵
“中庸”字义上来讲,“中”字在先秦古籍中常见字义有三个:一是指中等、两者中间;二是指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三是指人心,里面,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中庸的“庸”字也有三个意思:一个是:平凡,很平常;二个是:原则,庸者不易也,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三是指用法。朱熹的诠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至也。” 儒家所谓的“中庸”应该首先指的是适宜,符合“礼”的行为,“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为适宜、符合实用。也就是符合“礼”。 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的。 由此一来,“中庸”就把内外贯通起来了,一方面“中庸”是内在的指人内心的某种状态,也即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庸”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现于外部行为上的“中道”,合于礼,内心的“中泳”是行为“中道”的前提,而行为的“中道”则是内心之“中庸”的结果。
2.中庸之道的内涵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目的,是“和”,适度地处理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万事万物之间等一些关系达到均衡的最佳状态。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原则,它提倡的是过犹不及,执中致和。儒家通常反对走极端,在对立的两极这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进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贤又要容众,既要“致广大”又要“极精微”,可以“乐”但不能“淫”,可以“哀”但不能“伤”,可以“怨”但不能“怒”,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 而这种调和折中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指要成为圣人,成为君子,一是要诚信正直,而是要坚持这种美好的德性。

3.中庸的适当运用
中庸开宗明义的三句话叫“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它讲的是性、道、教三者的关系。性就是人性,《中庸》讲它是天所赋予的,有时候这些人性被遮蔽了,我们反而不知道最根本的人的特性、内在本质是什么东西,就是趋向美好的道德,它总是向上的、总是为善的。所以中庸之道是一种原则,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法。“执其两端,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孔子自己对“中庸”看得很高,“中庸之为德也,民鲜能久矣”。认为常人难以做到,就是他自己也难以做到。这说明,“中庸”是很高深的理论,高深的理论自然难以被人们掌握和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
3.1个人修养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我们也有道德的情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施琅之心。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没有抒发的属于平静的状况,叫做中;如果情感抒发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就叫和。和是道之庸,中是天道之原则,君子的自省的工夫,达到至善至美综合的境界,那么中庸的思想便发挥到了万物各得其所的境界。 具体来说,从完善人格上看,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三是至诚尽性,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从这些看来,中庸之道让人在人格上更加完美是值得提倡的。
3.2人际差别
人类有一个劣根性,这个劣根性就是违反平淡恒常。中庸确实很难,之所以难就在于人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失去了自己的常态。人们宁做大事不做小事,宁做光明鲜亮的事不做那种素朴艰苦的事。这都是不以中庸精神做事。
人际交流方法恶与善问题关乎道德的深层问题。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抱怨”。所谓“以德报怨”就是人家打了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也伸过去,基督教传教士奉行这种做法。但是孔子是有中道原则的,他马上就问,那“何
以报德”?既然“以德报怨”的话,那用什么来报德呢?最后孔子说了四个字——“以直报怨”。“直”就是用率直、正直的态度去回答怨。比如说,这个怨来势凶猛,你当然不能用德去报它,而是“以直”,即用正直的直率的态度,不遮掩的态度去回应它。“以德报德”,只有对美好的品德,你才能用发自肺腑的好德性去感恩报答。隐恶就是说隐而不发,不主动去揭露别人。虽然不去说,但是在人的内心有是非判断力。“隐恶”还隐含一层意思,意味着相信他觉悟时,会认识到自己的恶,而会自处解决。“隐恶而扬善”代表了东方文化的一种怀柔思想,以宽厚之心待人接物,承认人性的善良,这正是儒家仁爱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强调,恶是暂时的,善是本原的,善是本,恶是流。一个人只要不断地推举高扬他的善,他就会去以善抑恶。
3.3政治决策
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话说得似乎很绝对。这有孔子的考虑。“天下国家可均”,要把天下治理好,要让国家的每一个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这就是平治、平安、平定而治理国家。确乎很难,做到的人很少,只有尧、舜这样伟大的国君才能够做到。“爵禄可辞也”,人生在世,很多人是“皆为利来,皆为利往”。 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
古代的君王治理国家讲究内儒外法,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上采用法家的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庸之道作为一个原则的导向作用就体现在,在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时候注意一个“度”,就是说在好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和维护上层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4.朱熹对中庸静止的解释
一切事物处于“平衡”是“中”。但事物往往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有的事物甚至在毁灭着;有些毁灭了的事物正在生成新的事物;有些事物,人们在主观上还希望它毁灭,还要千方百计促进它毁灭,其目的是为了生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中”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动态的平衡。
朱熹的“不偏不依”是对“中”作了静态的解释而不是动态的,取了一件事物度量的绝对的“中间”那一“点”,即事物的“中点”,这是典型的机械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朱熹的用心是为了封建制度的长期稳定和不变,但他却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朱熹对于“庸”的解释更是大谬,他说:“庸,平常也”。这里,“平常”的具体含义指什么?是“平常”的事,是“平常”的物,这种形而上的思想割裂了 “庸”和“中”之间的逻辑联系。实际上,从《中庸》里对人体生理活动的举例看,“中”和“庸”是有必然联系的,“中”是静态的,“庸”是动态的;“中”是本质论,“庸”是方法论;“中”是理论,“庸”是实践;“中”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认识,“庸”是认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法。没有“中”,就没有“庸”。简而言之,“中”是宇宙观,“庸”是实践论。是绝对不能单独分开来解释和理解的。
5.中庸思想现世常被曲解
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不善于理性思维的民族,所以它的实践中应用的东西在理论上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庸思想正是如此。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人们愿不愿意,承不承认,我们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如今中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歪曲乃至于攥改,以致于人们提到中庸就联想到调合、折衷和不偏不倚。从社会的角度看,因为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从而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人们对中庸之道有误解,主要是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以前主流舆论都在借批判它来批判"封建主义",其实它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真正的中庸之道简单来说就是做事做人要追求和谐。
总的来说,所谓“中庸之道”,就是要以人带着内在要求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可见,中庸之道也要中庸用之。
参考文献:
[1]杨庆中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2004
[2]杜保瑞 《中庸》哲学体系研究, 2002
[3]徐克谦 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2004
[4]杨祖汉 中庸义理疏解,1983
[5]高柏园 中庸行上思想,1988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