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威尔伯对于性的描述 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一书的摘录

 


 

               王宏川

 

   威尔伯(1949—)目前被公认是“后人本心理学”最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其影响已经超越心理学领域,波及哲学和神学领域。

   由于他在意识领域的研究极富基础性和开创性,他甚至获得“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的美誉。作为心理学家,有评论认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智慧方面已经超过了荣格。

   威尔伯23岁发表《意识层次图》。此后有20多部著作,翻译到20多个国家,名列美国同类著作之首,被称为美国最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其主要著作有《没有疆界》、《来自伊甸院》、《恩宠与勇气》、《性、生态、灵性》、《科学与宗教》、《一味》、《整合心理学》。

   《性、生态、灵性》一书探索了从物质到生命、从生命再到心智的进化过程。在每一个领域中,进化都有一个方向,呈现向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意识的每一次成长都要付出代价,获得新的自由,同时也存在出现新的破坏和新的灾难的可能。

 

   这些生态学思想认为,当前的环境危机主要根源一种分裂的世界观,割裂了身体和心灵、主观和客观、文化和自然、思想和物质、价值和事实、精神和物质、人和非人,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机械论的、原子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具有病态层级的世界观。而世界上目前存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危机的根源就在于一个被割裂的世界观。(4页)

   新的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和联系的科学。三个进化的领域:物理层面(物质)、生物层面(生命)、人类层面(心智)——所有这些大领域都是对大精神持续的、相互联系的体现,是一个巨大的存在链,并且延伸为一个完美持续的从物质到生命再到思想、灵魂和精神的进化样式。(7)

   研究“自我提升”或“自我组织”的新兴科学被归于复杂性科学,它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非平衡热力学、细胞自组织理论、突变理论、自创生系统论、动态系统论、混沌理论等。--------进化系统理论是在一个广阔的结构中应用于三大进化领域的基本规律、模型和法则。---------生命之网不再仅仅是一个宗教结论,它已经成为一个科学结论。(12)

   阿瑟·凯斯特勒造出“全子”用来专指这样一个事物:在一个背景中是一个整体,同时在另一个背景中是一个部分。--------作为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要求整体必须提供一个在各个单独的部分中都找不到的原则。这个原则能让各个部分加入进来、连接起来,使它们拥有共同的因素,被联系在一起,不再是独立的。层级将一堆堆东西转化为整体,打破碎片的形式,将它们转变为互相影响的网络。(15)(威尔伯的“全子”理论整合了西方近代的简单科学和西方当代的复杂科学;也在很大程度整合了刘长林先生所定义的西方“体科学”和中国“象科学”。)

   当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阶段或是全子出现时,它会包含原有阶段的能力、模型和功能,并加入它自身特有的能力。新的和更具有包容性的全子才是更为高级和深入的。(高级和深入说明一个垂直结构的整合过程,而这个过程仅仅在水平扩张中是不能找到的。)(17)

   正是由于这个世界是按照层次系统的秩序安排的,正是因为各个领域环环相套,所以才会发生严重错误。-----不能因为病态性层级的存在就谴责整个层级,必须弄清控制性的层级和实现性层级之间的区别。控制性层级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层级,它不仅抑制了个人的创造力,而且造成一种病态的社会体系。------病态的反层级不是一个联盟而是一个溶解的群体,是对分化的拒斥,不是彼此相关而是边界消失,所有的价值在一个平台上体现均等,失去了个体的价值和特性。(24)(威尔伯的全子层级进化论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当代复杂科学研究的范畴。因为他的进化论是包括外部物质现象与内部精神意识的内外同时的层级进化)

   通往整体论的唯一道路是通过层次系统,存在巨链是层级系统的巨链——其中每一个环节本质上都是整体,同时又是一个更大整体中的一部分——整个系列构筑在精神之中。(25)只有通过概括全子的共同特征才能认识普遍规律。无论寻求普遍过程还是寻求普遍物质都只能导致简化论,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整合。(31)

 

全子范式的原则:

 

   1、整体实在不是由物质或过程组成的,而是由全子组成的。构成实在的东西既是整体同时又是其它整体的一部分。

   2、全子表现出四种基本能力:自我保存、自我适应、自我超越、自我分解。

   3、全子的涌现。在其自我超越能力的作用下,新的全子诞生了。

   4、全子以全子丛聚方式即以层级体系的方式涌现。整体论和原子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二者的矫正就是层级系统。

   5、每一个涌现的全子都超越但包含它的前身。

   6、较低全子确定较高全子的可能性;较高全子确定较低全子的随机性。

   7、一层级全子包含层级数量决定其深度;一给定层面上全子的数量决定其广度。(49)

   8、进化的每一个连续的层面都产生出较大的深度和较小的广度。-----所谓发展金字塔

   一个全子的深度越大,其意识程度也就越高,进化的谱系也就是意识发展的一个谱系。

   9、毁灭一种全子,会同时毁灭所有它之上的全子,而它之下的全子无一受损。(54)(这是对生态理论的更深的解释,生命系统是一个全子层级进化的金字塔式的生命之网)

   10、全子丛聚共同进化。进化在最宽泛意义上是生态性的。

   11、微观在它的深度的各个层面上与宏观进行着互相交换。

   12、进化是有方向性的。进化的方向特征:复杂性的增长;分化/整合的增长;组织化/结构化的增长;相对自主性的增长;目的性增多。(涵盖了当今许多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内容)

 

   上帝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混沌引子,像怀特海说的那样,它在整个世界中温柔地劝说一切走向爱。(67)(这是对上帝别有深意的解释)

   盖亚:它是一个群体全子,最基本的构成成分是原核生物的个体全子,地球表面因沉淀物的氧化和自由氧的积累发生变化后,这些原核生物有助于使整个系统达到自我调节的全球平衡。-------原核生物调节大气交换,同时造就了一个全球所有其他原核生物相互关联的网络——整个盖亚系统,即微观在它的深度的各个层面与宏观进行着相互交换。盖亚是真正的根,是生命的基础,意味着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形式;对少数的人来说,它意味着大精神本身或地球上所有生命力的女神。(83)(《周易》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也是这种从宇宙宏观到个体微观的整体生态观。但比较偏重自然生态,缺乏古印度注重宇宙大精神的导向,与今天某些偏重自然缺乏内在精神关照指引的系统生态观念类似。)

   生命是大宇宙的一部分,但不是物质宇宙的一部分,就因为这点区别我们放弃还原论;物理学在科学中是最基本的、然而也是最不重要的一门。物理学不能解释生物学的原因恰恰就是生命不是在物质宇宙中。生命中包含了更多的实在,包含了更深更广的完整性,包含了更深的深度,实际上超越并包含了整个物质宇宙。人类层面不是生物层面的一部分,相反,生物层面是人类层面的一部分。(88)(全子层级进化深度比较的例证)

   生物层面的交流有三个层面:基因层面、代谢层面、神经层面。这三个层面以全子丛聚方式出现(信息、能量、控制)在进化过程中,人脑保留了三个基本类型的脑的层级结构,即爬行动物脑、古哺乳动物脑和新哺乳动物脑。(91)

   在过去五万年中,人类的大脑基本上没有改变,生物层面没有出现重要的进化。但是,尽管文化之祸福都有相同的生物前提作为基础,但他们都不能还原到这个基础,不能用这个基础来解释,并且也不能包含在这个基础中。这些新的可能性通过人类层面表现出来,通过文化、象征、玩具和劳动工具表现出来。(93)(因此人性不能仅仅用生物层面的特质,比如基因等来解释,还必须同时用人内在的精神意识和社会文明教化来诠释)

   进化总是带来更大的超越性和更大的分化,每一个进化的步骤都隐含可能的病态,因为超越性可能变成压制性。------分化走得太远就变成分裂——出现这样那样的病态,进化就开始瓦解。----这在人类层面、在文化进化中显得特别严重。因为人类包含了太多深度——物理层面、生物层面和人类层面——任何一个层面都可能出问题。(95)(威尔伯的进化论充满了极富创造和深度的辩证性)

   进化一旦造成了新的分化,并且没有整合那个分化,病态就出现了。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自我的退行”,治疗先前被异化的全子,然后通过退行实现重新整合,继续向前发展。一是回归,即回到分化之前的历史阶段。其代价是消除了深度、新的创造、新的意识。按这种逻辑,消除病态的唯一方法是消除所有的分化,这意味着大爆炸之后的一切都是错误。(98)(批判一针见血,见识深刻)

   对我来说,事物的内部是深度,就是“意识”;事物的外部是表面的形式。所有的表面都是有深度的表面,所有的形式都是有意识的形式。德日进说:“沿着进化的反方向推进,意识如同一个阴影的谱系,一端是光明,另一端是幽暗。”(103)

   最低级的全子,它的深度最小,内在最小,意识性也最小——对它们进行研究的科学也成了最脆弱的傻瓜科学,也就是研究宇宙表层的科学。这也就是为什么像拉兹洛的系统论之类的研究无一例外在人类层面的研究搁浅的原因。(106)

   人类意识的进化有四个基本阶段:原型阶段、巫术阶段、神话阶段、理性阶段。意识的这些结构中的每一个又衍生出对时空、法律、道德、认知风格、自我认同、技术的形式、动机、个人病态、社会压抑、死亡的控制与死亡的否认程度、宗教体验的类型等内容的不同理解。----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我认为巫术的世界观和前运算阶段思维水平相对应;神话阶段的世界观和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水平相对应;理性阶段的世界观和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水平相对应。(109)

 

对于每一个全子可以得到四个象限:

 

   右上象限表示单个全子的外部形式或结构,这个象限从大爆炸开始——亚原子粒子、原子、分子、细胞、神经器官、神经系统、人类大脑。

   左上象限表示单个全子的内在形式,它从中心开始到摄受——冲动、表象、符号、概念等。谁都不可能在外部看到,这只有在内部才能理解。单个全子只能在和其他相同深度的全子之间的类属交流中才可能存在。

   右下象限,从大爆炸开始——超星系团、银河系、星体、地球盖亚系统、生态系统、社会(氏族、村庄、民族国家、世界社会体系)。右下象限代表社会体系所有的外部,可以看到的经验和行为。

   左下象限研究的是组成社会的或者公共全子的世界观的内部意义。就人类而言,这些世界观从原型阶段到巫术阶段,再到神话阶段,再到理性阶段。(威尔伯的全子论基本原则和四个象限论,是他最具创造力、整合力的基础理论,另一附件有他的四个象限图表)

   整个右边即外部的一半,都可以用“它语言”,来描述,可以进行经验研究。可以用感观或感官的延伸来把握(即佛学“唯识宗”所说的“六根”)。右手道路有两个阵营:原子论只研究表面的个别;整体论则认为整体的系统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都属于平面本体论的阵营。(114)

   左半边不可能用肉眼观察,不能用它语言来描述。左上象限只能用“我语言”来描述,左下象限则用“我们语言”来描述。

   右边可以被观察,左边只能被诠释。右手道路问:“它做什么?”左手道路问:“这是什么意思?”几乎从一开始直到今天,社会理论一直分为两大阵营:诠释学和结构功能主义。为了重新建构意义,必须进行诠释,必须进入人们共享的深度、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必须从内部来理解和描述文化,必须和要理解的深度在直觉上相通,相互了解是一种内部深度的共鸣。(115)

粗疏的还原论把其他三象限还原为右上象限,再还原为原子和亚原子的粒子水平,其结果就是物质主义、机械主义、原子主义。平面整体论者则把全子左侧象限的一切还原为右侧对应的实体,是结构/功能主义,包括一般系统论、现代动态系统论以及左右这些新范式和生态/整体论等形式。(117)

   启蒙运动倾向于把大宇宙的左手和右手缩减成可以经验观察和描述的物质宇宙;它只强调右手的相互关联。层级被简化成相互关联的和谐整体,但却没有深度、层级,没有内部和质的区别。----纵向的诠释性的深度被转换成横向的相互关联的广度——这就是微细还原论的实质。(120)

   我们的大脑仍然是我的外部存在,尽管大脑在我的机体的内部。我们可以像外科解剖那样把人的身体切开看到身体的“内部”,甚至到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我们所看到的仍然不是全子的内部,而是内部的表面,它们都可以进行经验观察。----要研究内部,就必须和研究对象共情,感同身受,意味着诠释。-------内部只有通过对话和诠释才能触及(122)

我的思想全子根植与类属交换和主体间交换的文化背景中,没有这种背景,个人的主体性(包括其真诚性)和客观物的世界(包括其真理性)就不可能显现。----文化背景是客观和主观存在的基础。(123)

   现代性世界观碎裂的真正原因并非没有把一切都还原为右手象限的功能适应(生态整体论者的“出路”),而是因为四个象限没有被整合。(127)

三大领域即右手的两个象限(它)、左上象限(我)、左下象限(我们),分别解释为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真(它)、善(文化的正当性)、美(个人的美学维度)。也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个人审美的判断力的批判。(128)

   内在性不是从外在性中生发出来的,它们是同时并行的。物质和意识总是并行的,作为某种形式的内在性而存在。表层是具备深度的表层,形式是具备意识的形式,内在和外在如佛学所说,本来共存,并非进化道路上突然出现的。(141)(威尔伯的一元科学哲学观打破了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的唯物论偏见,也打破了精神高高凌驾脱离于物质的唯心论偏见。世界万物,尤其是生命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进化,外在物质形式和内在精神意识是同一个事物的里外两面,物质和意识同时进化、融会贯通,此论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西方两千多年来科学、哲学上心物两分、二元对立的顽症。)

   很多关于人的“深度真理”实际上是深度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偏见,是为了满足某些集团的权力要求。马克思主义者究竟给人类精神带来什么?弗洛伊德的深度还原论的真理是如何破坏人类精神的?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都是真理。但当把一个偏颇的真理强加于人——披着帮助人们“去压迫”的外衣——是否也是一种压迫呢?何时其中强加的一面会超过真理的一面呢?---------他们将片面的真理自称全部真理,跨越了自己的本分,成了对大宇宙的其他部分的新的压迫形式。(144)

   我力图证明的就是任何一个象限都不可能高于其他象限。医学模式的精神病学和脑生理学,行为主义和适应非常重要,只不过当其中的一个被简化为其他的象限的时候就会出现某些暴力性的侵略。(153)(当今许多思想意识形态大都犯有此类偏执、压迫和暴力倾向)

   哈贝马斯总结说:进化史上促进智人出现的是家庭而不是经济形式。他认为人类家庭作为新生事物,只有在男性获得父亲角色时才出现。-----男性和女性这两种价值体系才能够联系起来。(160)

   人类的意识结构实际上是性别中立的。在深层结构,没有根本的性别偏向。然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这些性别中立的结构,负载了各种因素(技术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以及有意的)使得这些结构中的某些,通常以非常压迫性的、极端化(分裂)方式,具有偏向性。

   在研究性别差异时,最初需要的是一系列恒定特征,确认一些功能上的明确差异。-------今天这些简单的差异不那么重要了,但在历史上以及史前,他们通常是所有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几乎全部女性神灵崇拜都出现在采集社会,而几乎所有的农耕社会只有男性神灵-------这种从女性为中心向男性为中心的转移,不能合理地归因于性别压迫或男性占支配地位,而应归因于男性与女性在面临自然所赐的一系列差异时所作的共同的决定。-----最初的功能分化发展为地位差异,男性主宰公共或生产领域,女性下降为主宰私人或生殖领域。(163)(人的自然功能性与社会文化性要结合起来,不能以一面掩盖另一面)

   父权制不是需要逆转,而是需要超越的事物。----人类需要经过三到四次重大而深刻的文化蜕变才能摆脱生物学的命运。古代的混沌未开常得到复古罗马人的赞颂。然而巫术—万物有灵结构,尽管对现代人似乎很可爱,却不是生物层面与人类层面的统一,因为他们还没有分化开。-----原始/部落结构本身并不一定具有生态智慧,只是缺乏手段而已。(中国古典的道家老庄思想却具有超前的自然生态智慧)部落时代和现代的生态破坏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智慧,而在于现代人的手段更危险,同样的无知可以导致更具毁灭性的结果。因此挽救的方式不是恢复部落时代的生态无知方式,也不是继续现代的方式(自由市场),而是进化到一种统一的意识方式——把生物层面和人类层面统一到一个更高更深的统一体中。(169)

   理性在探求全球的世界观,但最终理性要让位于一种新的认知方式,我将其称为视觉逻辑或网络逻辑。理性会提供各种可能的视觉,视觉逻辑却把它们叠加为整体,这是一种新的更高级的内部全子。奥罗宾多说:“它能够用单个的意念表述自己,其最具特色的运动是宏观构思;它是意念和意念相联系,真理和真理相联系,在参与构成的整体中反思自身。”------视觉逻辑包含矛盾,是对立统一,是辩证的和非线性的,只要他们在新的更高级的全子中联系起来,它们的片面性就会被否定,正面作用被保留。(182)

   新的透明性融合了身体和头脑。生物层面和人类层面刚刚最终分化,现在又可以在新的范围内融合。费厄斯坦说:“这是整个身体的事件,通过活生生的身体来感觉。它不会以任何形式从身体的存在中逃逸。它的基础是接受或从根本上信任肉体存在。这是一种透明的身体头脑。”(189)(中国传统道教的内丹学,主张人的精(化生)、气(功能)、神(主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形成人体生命及意识统一的运动机制。类似威尔伯所说的身体和头脑的有机融合,当今东西方学界和民间都开始注意身体、心智、灵魂的有机统一)

   人类历史严肃的全球性的社会运动,就是国际劳动运动。------社会劳动使我们共处一舟,都成为世界公民-------启动了第一次现代的全球革命。-----这是他的优点。它的弱点是不仅仅把高尚的文化诉求建立在经济和物质基础上,也不仅仅把他们建立在社会劳动和物质交换上——而是把文化诉求降低到物质交换上,降低到其最小公分母上,降低到物质生产、物质价值、物质手段上,而其他更高级的生产,特别是精神生产,仅仅成了大众的麻醉剂。(189)

   绿色主义者两个中心观念是:文化层面是更大的生物层面的整体的一部分。-----生物层面的确比人类层面更基本但是最终他们停留在那里,没有可能去融合更深刻的意识。-----然而全球文化必须致力于建立自由人类层面交换的特殊理论,这要包含并且超越对于生态的关注。(190)

   社会劳动能够把世界公民团结到共同拥有物质的程度;绿色主义能够把世界公民团结到共同拥有身体的程度。但是如果不有所进步的话,就会被资本生产的自我理性结构所占据。------有了具有全球性的视觉逻辑的个人,全球性的接受、多元的世界联盟才能被预见、被理解、被实行。新的欠缺不只是物质经济上的欠缺,而是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不能在自我、部落、种族或国家中寻求得到,而是要在以世界为中心的普遍接纳中寻求其语境、补救、结局和解放。(193)

   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的力量可以在一种人类进化的框架中被保留下来。------今天仍然存在的伟大的世界宗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是从神话—帝国主义时期发展起来的,比今天的时代落后两个技术阶段。这些宗教没有一个是从一种全球文化中兴起的,它们都不能作为新出现的世界文化的指导,尽管他们各自在精神修行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可取之处,将来这种重要价值将继续存在。------新的世界宗教肯定包含冥想类的觉察力,自由解放的消息会从普遍共享的信息神经网络中传来。(207)(人类第一个轴心文明结束时,产生了世界各大地域的神话—理性宗教;展望人类第二个轴心文明结束期,也就是未来文明将产生建立在全球意识之上的世界宗教或世界精神,人的意识将进化到超越理性意识的视觉逻辑意识、灵性意识。只有到那时,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才能基本解决)

精神是非理性的,但它是超理性的,不是前理性的。它超越了合理性但包括合理性,它没有倒退并且排除合理性。(212)

   巫术认知还没有能力把握全子的概念,它没有把整体和部分放在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而是通过破坏和混淆不同的部分和整体缩短这个过程。----世界上许多经典神话大多数从巫术神话结构发展而来。

   自我可以清晰地与外部世界区别,更高阶段的自我称为大我,每个阶段都更接近纯粹的大我,自我中心程度越来越低。自我中心的顶峰在身体未分化阶段,整个物质世界都被收进自我感中,无法和自我分开。(229)

进入超个人领域后,这些发展变成一种直觉,感到圣者本身正是自己的大我,在所有人身上都平等不二。-------从而摆脱任何单个存在的自我中心(和民族中心)。完全去中心化的自我是无所不包的大我,就是无我。(只有进化到大我、无我的意识层次,人类才能清除大部分无谓的分裂和对抗,乃至暴力。)

   具体的物质世界是心理形式的简化,这种心理形式是不可能通过感官来把握的,她们包含了有形世界的一切可能性。(231)新的整合需要在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水平才能获得。在过去的一万年里,神话曾经无数次试图达到全球水平,但都失败了。这是因为缺乏真正的普遍理性。理性具备这种全球化的能力和全球化意识,但实现全球化的手段尚在进化过程中。理性会带来自己的内在问题,会遇到自己的局限性。(239)

   当我们只能具备前运算阶段的觉察能力时,大宇宙似乎就像巫术;当我们具备具体运算阶段的觉察能力的时候,大宇宙似乎就成了神话;当我们具备形式运算水平的觉察能力的时候,大宇宙似乎是理性科学的。-----在巫术让位给神话的时候,前运算思维的结构被保留下来,出现意象、符号和概念的能力被保留下来---但巫术的世界观被抛弃了。(240)

   在巫术结构的文化中,层级控制是不存在或罕见的。因为前运算阶段的结构没有能力架构这种层级。随着具体运算的出现,层级建立起来,不但在心理上建立,在社会和政治乃至宗教上都建立起来。-----理性出现之后,这些层级控制的体系被打破。------如果达到更高的超越人类的领域,理性的基本结构会被保留下来,作为新的觉察空间的次级全子,单纯的科学世界观被一种灵性取向的世界观取代——因为科学世界观只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是排它的。-----意识的进化可用梯子比喻,每个更高级的横梁都是在较低的横梁之上,抽出一根低级的横梁,整个梯子就会散架。每个横梁都是基本结构(比如意象、符号、概念、规则),在整个梯子上都会被保留。(241)

   每个向上的转型都是“范式的战争”。神话会历史地战胜巫术,理性会战胜神话,新的范式战争还会针对理性展开。(242)真正的精神性主要是测量深度和发现深度,理性对上帝拒绝中的精神性要多于神话对上帝的认可的精神性。(而超越理性会发现更多的深度)(245)

   严格的基本的神话主题是社会主要的粘合剂,尽管那些神话是分裂性的和帝国主义式的,我们还是要认真考虑其以民族为中心的和社会融合的力量。我们不能简单地对这些社会的神话提出挑战并加以解构。

   所有的个体生命都是从古代开始的,然后是巫术期、神话期,理性期-------每个儿童仍然要经历古代世界观,然后用巫术世界观解构,然后用神话世界观解构,然后用理性世界观解构之。-----世界灵魂的中心已经进入普遍多元的理性模式。的确,理性社会的大多数个人仍然停留在神话理性阶段的前后,利用理性的力量来支持特别的、分裂性的、帝国主义的神话以及系统的、侵略性的、原教旨主义的行动。(246)

   布兰克夫妇提出发展阶段的概念,用来说明婴儿和情感上的他者之间的分离。--------在《意识的蜕变》中,我总共提出九种或十种最重要的梯级:

   第一个阶梯指的是感知运动阶段的早期(0—1岁),出现最初的未分化的意识或“原形质状态的意识”,其主要任务是建立身体界限。

   第二个阶梯指的是幻觉—情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和前运算阶段的早期(1—3岁),情绪的对象和情绪的他人之间能够区别开来,能够建立情绪的边界。

   第三个阶梯从心理符号和指物未分的状态开始(心—身不分),包括前运算阶段(2—7岁),到连贯的概念对象出现为止(5—7岁)。皮亚杰把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早期的前运算阶段(2—4岁),以意象和符号为主(巫术阶段的世界观);晚期的前运算阶段(4—7岁),以概念为主(出现巫术—神话阶段的世界观)。

   下面三阶段指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视觉逻辑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世界观可以分为神话和神话—理性的,形式逻辑阶段的世界观可以分为理性的和理性—存在的,而视觉逻辑阶段的世界观可以分为存在的和存在—心灵的。--------世界观是指每个基本结构作为优势认知全子的时候所创造的认知图式。(249)(将人类意识的进化与儿童成长期意识的进化进行类比,是非常形象贴切的)

   心理健康就是和大宇宙相协调——大宇宙包括了物质、身体、心理、灵魂和精神。一切的不和谐都是病态的。(252)(此论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但却是经过科学充分分化和深入研究的重新整合的天人合一。因此一切人类的古老经验智慧都须重新诠释,从而作出有创新的解读)

   人类意识的每个基本结构都是集体遗传的潜在结构。人类的新皮层具有理性和假设—演绎思维的潜力,它在五千年前和今天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理性思维并没有充分出现过。新皮层出现的时候,带来了逻辑结构的潜力。(253)

   对我们自身的反思越多,我们就离那个自我越远,就能超越那个自我有限的视野,从而就越不自恋,越不自我中心。-----一个人向内走得越远,同时他向外走得也越远,他就越能以更广阔视野包容更深层的认同。-------对于人类,这种普遍的内外共进,是大宇宙进化过程的延续,也就是“通过自我超越达到自我成长”。(281)

   视觉逻辑的复合结构可以整合物理层面、生物层面和人类层面。-------解决存在焦虑的唯一途径就是超越目前的存在状态,走出人类层面,进入灵性层面的各个领域,奥罗宾多所谓超意识化的这些领域不仅包含自我意识还包含超意识。(266)

   当瑜伽行者、圣者和冥想家说:整个世界是一个大我的显现,那可不仅仅是理性的陈述。它实际上是一种描述,是对直接体会和直接经验的描述。我们要验证这种描述,不能通过哲学的思辩,只能通过冥想试验的方法。(269)

佛性、梵我、圣灵和法身这些能指,只能存在于超越人类的世界空间或者灵性的世界空间中,要理解它们需要首先达到可以提供所指的水平,也就是和这些词相对应的内部或者左手维度。--------我们不可能找个佛来给你看,除非你已经发展到一定深度,具备了认知能力,可以对那些指称对象仅存于灵性世界空间中的能指作反映,这些能指的所指只存在于觉悟到哪个空间的心灵之中。(273)

   冥想活动揭示大宇宙的普遍结构,冥想传统和深层结构应该在各种水平和深度上,通过指令和范式创造或者表现出跨文化的类似性。(275)

心灵,包括灵性层面和微细层面,它是超个人的。--------超灵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它从任何角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真正的自由。-------心灵超越于人,心灵以上帝为牢固的基础。(287)(只有精神心灵的超越才能摆脱思想意识形态的“我执”,也就是佛教唯识宗所说的从六根意识到第七“末那识”的“我执”意识,才能进入无执的“阿赖耶识”,才能进入真正的世界意识和世界精神中)

   心灵不因形式、空间、光明、时间和人有所变化,他们中有一个“一”,与生命、存在来自同一源泉--------与整个自然、物理的宇宙,与所有“伟大或渺小的”存在的同一。----超灵也被体验为世界心灵,自身和世界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源泉,共同的根源”。(291)
   在超灵、世界心灵中,个体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更深更广的背景否定并保存下来,这一宇宙意识称为“自然神秘经验论”。(292)

   生物层面和人类层面统一于神界,统一于世界心灵。------单一的心灵将物质层面、生物层面、人类层面都包含在“一”的爱抚中。(295)

   圣灵,内在并超越于地球,优先于地球,并不外在于地球,圣灵是一切的根源、支撑和目的——在精神层次上被直觉到,在意识进化的微细阶段变得显著了。(298)

   如果以丰富的想象,将内心活动当作自己最大精神需要展示在自己面前,那么将在内心发现一个更大的意识、更大的生命,源于内在和上方的活动能战胜物质程式的支配地位,------以圣灵代替物质,把更大的力量释放到心灵在自然中完美而独特的显现中去。(304)

   人不能看到神性,因为人就是神性,从内在的自我领悟到它,而不是作为客体的外部认识到的,纯粹的见证不能被看到。(306)

   宇宙中每一个更深更广的背景对更浅更窄背景施加一个终结的牵引力,而且当它达到特定的深广度时,那特定的终结的牵引力就会消退,新的深度发现它正处于它自己的一个更宽更深的背景中,新的背景现在又施加一个不松懈的终结牵引力去推动再一次的超越,用关爱和意识去包含更大的宇宙。(312)

四种神秘经验论(自然神秘经验论、神性神秘经验论、空性神秘经验论、不二神秘经验论)都有四个基本的超个人的发展水平作为其深度结构(灵性水平、微细水平、无相水平、不二水平)。(319)

   自我体验到内部有种极为有力的光明:自我与光明融合;自我表现与光明消失在虚空中;虚空变成不二真如,显隐统一。(329)

   灵性阶段——视觉和波动的语言。视觉逻辑让位于直接的视觉,由一种波动的视觉作为补充。

   微细阶段——光明和原型的语言。视觉让位给强烈的光明。内在光明的神圣性不可思议,超越自然。

   无相阶段——空性的语言和梦幻的语言。光明让位给纯粹的空性。一切外显的东西看成大幻觉,无物的微光。

   不二阶段——不可思议的平常语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最后的证悟和平常所见的生灭没有差别,可以直接看到。(331)

   只有通过冥想融入终极的未被言说的“一”,所有的真理、所有的善、所有的美才能最终被完全发现。柏拉图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这种顿悟,任何人都只能在无常、有限、变动不居的世界里煎熬。-----柏拉图把整个宇宙等同为一个“超级的有机体”,所有的部分与部分之间都相互联系,和终极的基础也互相联系,整个外显的世界——此岸世界——柏拉图把它叫作“可见可感的上帝”。(343)

   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传统(东方类似的不二传统)认为“善”或者完美的“一”表现为所有造物者的“善行”:上行之路是善,下行之路是善行。------从密宗佛教到禅宗,从新柏拉图主义到苏非教,从湿婆崇拜到华严宗,不二的精神,即从“万”到“一”并抱守“一”,这叫善,被看作智慧;从“一”到“万”,这叫善行,被看作慈悲。------上行和下行的整合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统一。-----如果单单走一个方向就会带来灾难。--------此岸世界并不是原罪,忘记“此岸世界”是大精神的善行和辐射——这才是原罪。(346)

   普罗提诺说:“生命的源泉,是上帝的源泉,是存在的根本,是至善的因,是灵魂的根。这一切从“一”中流淌出来。(351)(柏拉图与普罗提诺所说的“一”,类似中国道家学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过老子似乎更强调自然的“一”,而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则是一种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尤其是宇宙大精神的“一”。)

对普罗提诺来说:“原罪”不是没有,而是尚未,我们尚未实现我们真正的潜能,所以我们注定是有“原罪”的。摆脱“原罪”的方式不是去接受一种新的信仰,而是完成一种新的成长。一粒橡树种子不是“原罪”,它不过尚未长成参天的橡树。这种成长是通过一个发展过程来进行,也就是通过上行之路进行。(353)

   大宇宙从更高水平施加给我们目前的发展水平的爱是上帝之爱,帮助我们与人类之爱交流,直到那种上帝之爱的源泉成为我们自己的发展水平,成为我们的自我。更高水平的上帝之爱对我们的人类之爱来说就是欧米伽点,吸引我们通过智慧去提升,从而扩展我们的慈悲之心,令我们可以对越来越多的众生升起慈悲心。(354)

   必须平衡上行和下行、人类之爱与上帝之爱、智慧与慈悲、超越与包含——这种打破二元对立的整合是普罗提诺伟大永恒的贡献。(357)(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知行合一的关系;或者具体到儒家伦理政治的“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

肯威尔伯对于性的描述 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一书的摘录

   从神话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集体进化是启蒙运动的伟大成就,这是必须的;大宇宙塌陷为平面的整体的世界是启蒙运动持久而严重的罪孽。--------西方灵性、哲学和科学的梦魘正是把本来统一的大宇宙一分为二,对柏拉图作的注解支离破碎。(358)

   根据“不二”的智慧(柏拉图、普罗提诺、吠檀多、大乘佛教、密宗佛教等),现实——真实的世界——既不是此岸世界也不是彼岸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很难表述,但它是可以直接显现的,或者可以通过集体的静修直接体会,直接觉察的。

   “一”是至善。是一切的归宿。“一”是善行,万物从这种善行涌出。绝对是“一”和“多”的不二基础。现实是真如本性,是上行道路和下行道路的整合。上行和下行构成了伟大的回环,不二就是画出回环的纸张。(368)

   基督教在本体上把上帝从自然和人性中割裂出去,“地面上的人和天堂中的神之间的严格的二元论”——在此岸世界找不到神的位置。人的最终宿命不可能在此岸得到实现。------它是神话水平的不断复制——一种地球中心的、自我中心的、人类中心的火山神,名字叫耶和华。-------作为罗马教廷的神话帝国,那种神话—理性结构已经作为文化意义和社会整合的基本原则存在了整整1000年。(371)

   我并不是要和神话—理性结构争辩,它就是那个发展阶段的意识结构。在那个时候,这对社会整合和文化意义非常重大。问题在于这种证悟降低到神话水平。(374)

   不二哲学的基本思想:超越万物,接纳万物,上行直到灵性,下行慈爱众生,一切平等,无有分别。-------对终极现实的实现从内部求。从理性开始,进入理性的内部,走到理性的基础,也就是直接的觉识,那种直接的觉识超越理性,到达大宇宙的基础本身。(378)

   对《薄伽梵歌》和普罗提诺而言,“即便在地球上,世界也是证得一味的圣者之心的变现。”一个人首先从融入地球、盖亚和相互缠结的外部开始,然后发现内部,超越盖亚,然后沉迷于天堂,然后完全消解于无根的自性,平等拥抱天和地,把它们都看作圣灵之光的普照。(379)

   上行者直到文艺复兴之前都在控制着全局,但是从此出现了突然的扭转下行的道路的勃发,从上千年的压制中挣脱,几乎在短短几个世纪中以其爆炸式的创造力重新建构整个西方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不可逆转地用一个分裂的神取代了另一个神。(385)

   早期佛教是无相水平的上行-------而龙树的大乘佛学革命(中观),在根底上讲的是不二,认为生死轮回和涅槃并不是两个。这和普罗提诺的思想非常相似。-----龙树思想不仅仅在大乘佛学和金刚乘佛学中繁荣,他的思想还影响了商羯罗这位吠陀派印度教的大师。(387)

   理性的出现和理性时代的到来,并不说此前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理性。“理性时代“的意思是理性的空间现在非常普遍。-------尽管我们最终要超越理性,但是肯定它的成绩和阶段性任务还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发展如果要超越任何水平,首先要尊重这个水平。否则所谓发展不过是一种反动。(397)(说得好!要超越原始就要尊重原始,要超越农业文明就要尊重农业文明,要超越工业文明就要尊重工业文明,决不能象猴子掰苞谷一样掰了新的扔掉旧的。永远得不到丰富性、多元性、层级性的文明营养。一切创造都不是空中楼阁。)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凡是出现理性的地方,妇女解放运动和奴隶解放运动就会如火如荼。佛陀真正的革命精神在于他放弃了种姓制度,这种理性带来的革命热情震撼了整个印度。佛陀当然是超越理性的,但是他所创立的宗教并非建立在神秘的男神和女神的基础之上——佛教是世界上“最早的理性宗教”之一。他完全否认神的存在,同时也否认专制政权、种姓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就是神话世界观的产物,他的理论体系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这一点。(406)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对科学、道德和艺术三大领域的分化讲得最为清楚。三大领域分化开来,自由地发展。意味着我和它的区分,我和我们的区分。--------现代性对三大领域的分化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到分化前的状态。目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整合这三大领域。这实际上是后现代性的核心问题。(409)。(自然万物及人类的发展、创造需要分化,但却不需要分裂。分化是生长的健康状态,而分裂是生长的病态,就象人体的恶性肿瘤一样。)

   整合三大领域要等待视觉逻辑阶段的出现。理性分化的东西,视觉逻辑将会整合-----盖保瑟(整合的、超越视觉的)、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海德格尔(在世生存的),他们的思想都与这种整合的目标有关;福柯运用视觉逻辑来描述外部的认识论包含了内部的因素,注意到真理、权力、伦理和自我等方面--------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到席勒再到弗洛伊德,到韦伯再到海德格尔,他们都竭尽全力使用自己的方式整合周围横流的片段。因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不但要担心如何整合不可逆转的分化,而且必须对那些已经走得太远的分化,实际上已经导致分裂的分化,采取疗救的措施。在身心分化走得太远而导致心理对身体压抑,导致各种各样的神经症。(411)

   理性结构的兴起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此前就有少数人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尽管这些通过冥想证悟的圣者超出了理性的水平,但他们几乎全部试图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佛陀就让人直接深度地思考意识流,思考主体,他以非常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证悟。(412)

   不强调深度而强调广度,于是有了现代西方世界上帝的标准,它成为科学家的上帝、唯物主义的上帝、社会改革者的上帝、绿色和回归自然运动的上帝、民主主义者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的上帝——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上帝。也就是属于右手象限。(427)

   从一般层面看,整合还没有开始,三大世界实际上走着单独的和分裂的道路。尤其是主观和道德的领域(左手道路、内部道路),追求逻辑严密的右手道路,研究客观经验表象的道路,异己独立追求它自己过程。两条道路确实在作出震撼世界的发现,但实际上它们根本没有发现彼此之间的对话。(431)

   在这种对主体深度和主体间深度的重新探索中,我们将面对的是那些先驱,包括普罗提诺、狄奥尼修斯、奥古斯丁、特丽莎、埃克哈特、爱默生等。他们早就探索意识的未知之境,早就开始向内心大陆探索的旅程。(434)

   现代性的困扰在于分裂,其出路现在被错误理解为回到任何分化出现之前的状态。各种回归理论的回归机器停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不能正确理解分化和分裂之间的差别。(459)(此前我试着提出了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人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相互之间分裂对抗和畸性偏执发展的问题)

   整个知识的时代将致力于绝对主体和绝对客体的整合-----一条道路是激进的自由和上行的路线;一条道路是趋向多样性的下行的路线。如何疗救这两千多年在西方文化的地平线上留下深深划痕的二元论?如何结束柏拉图脚注中大量的分裂?如何把这两个从一开始就统治西方历史的破碎的上帝结合?(494)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提出自己的大层次的构想,但是其核心都是普罗提诺的层级体系。

   生态浪漫主义混淆了分化与分裂,导致严重的超越和退行的悖论;认为历史和进化是以原罪为标志的;颂扬原型水平的混沌状态;退入神圣的自我主义等。(505)

   体验有多种,有感官的体验,有思维的体验,也有灵性的体验,这只是根据身、心、灵三个层级来说。同样的分析也可以应用在意识谱系的所有层面。----但经验主义者往往认为心理的体验只不过是感官体验的抽象(反映范式论)。(512)

   人类层面并不仅仅是反映生物层面,所以不能仅仅根据经验的科学从印照物质世界的精确程度来评判。(513)

   从康德以降几乎每位思想家都宣称“形而上学的死亡”和“哲学的终结”。——从尼采到海德格尔,从艾耶尔到维特根思坦,从德里达到福柯,从阿多诺到利奥塔,在“空头分类的死亡”这层意义上说,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是任何将来的形而上学的真正前言,应该不是说哲学已经完全死亡了,而是说现在真正的形而上学终于可以开始了;未来的形而上学应该是真正的沉思的发展(以真正的灵性体验为基础)(514)

   只有在高级的结构中,真正的治疗、真正的整合才可能出现,只有在高级的结构中,全球意识、全球觉察、全球解决方案才可能出现。(522)(比如仅仅用理性科学的方法企图从根本上解决理性占主导的近现代所产生的问题,即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精神问题,是无济于事的。)

   上帝来临,普遍的世界精神垂显,超越人类,超越灵魂,超越个人的黎明,宇宙人来了。他作为社会的中心组织力量——如同巫术、神话和理性,他们都曾经作为社会文化的普遍现象,社会文化曾经根据它们各自的基本样式进行组织。世界精神到来之后,每个个体和整个群体都会出现超越精神,这种超越精神可以把一切有情感能力的存在者联系起来,形成灵魂共同体。(525)(灵魂共同体是真正的全球意识,是超越民族、国家和区域的,是超越任何现存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的)

   精神总是同时表现为大宇宙的四个象限。精神在任何水平都体现为一个自我,自我的集合(社会文化)和客体的相互联系,因此任何更高级的自我肯定就会伴随更广大的集合和更深远的客观事物的关系。(527)

现代人应该融入各个世界基础的空性中,从而可以包容所有大世界,而不是仅仅掌握各种真理或者“法”,应该成为纯粹的无我之我,融入众生的社团。-----纯粹生态的思路和纯粹自我的思路都一样以偏概全地把大精神的一个方面等同为全部的大精神。(529)

   各自保留自己的独特性,同时统一于大精神——这就是“一”在“多”中,这是最真实的我(终极的我),这就是最高的真理。(536)

   理想主义的失败有两点:第一,是没有提供可以执行的修行方式——也就是没有提出真正的范式,即没有提出瑜伽修行、冥想的方法、沉思的途经,没有经验的方法可以重复理想主义创始人自己那种超越人类的经验。伟大的理想主义思想被误认为是形而上学。

   第二,深刻的证悟几乎用视觉逻辑的方式表达,黑格尔曾说:“思想无法捕捉灵魂,灵魂居于超越时空的无限预感。”

   禅师有自己的修行方法,从而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发展出来的所指,关联超越人类阶段的能指,他们的能指满足经验标准,可复制标准和证伪标准。但是理想主义者没有一个能做到,他们的见证非常不容易复制,无法证明而被视为“纯粹的形而上学”。理性主义的衰落使得下行者肆无忌惮地成了现代性的铸造者。(537)(威尔伯有十年艰苦的东方佛教修行经验,他的灵修理论是亲身见证、身体力行的)

   真正的问题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就是如何帮助人们在内部实现从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向世界中心意识的转化。(540)

   后现代性最伟大的追求,就是身心的整合,实现世界中心的视觉逻辑水平。------对二元论的突破在西方已经被普落提诺实现,在东方被龙树实现。对不二哲学的进化论的理解已经在西方被谢林实现,在东方被奥罗宾多实现。他们所作的工作,已经为世界大同社会和全部存在建立提供了基础。(546)

   在(龙树)的中观学派看来,真实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主也不是客-------所有这些都是互相依存的。--------如果我们把自己限定在现象的角度,如果我们只是说从日常经验中获得的体会是真实的,我们不得不在接受这些状态或者片段的同时接受有一个认识行为和认识主体存在。-------正确的中观立场是状态本身不能充分解释现象,它必须同时接受物质。-------同样,自我在现象流变中是连续的主体。-------中观理论就是经验领域对象与主体的不可分割性。(551)(事物的物体和运动历程,也即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割裂的统一。所谓“体科学”和“象科学”片面极端的发展最终都会走入歧途)

   不仅是客观的机体“它“对环境的表现之间的结构匹配,而且还是机体的主观体验和主体之间对文化世界空间的共识之间的匹配(在这种世界空间中它创造自己的交互主体性,同时也被自己的交互主体性创造,而不仅仅是它的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形式。(566)

   量子形式主义连基本的生物学和自组织现象都不能解释,遑论经济学、心理学、文学、诗歌、道德和伦理,以及其它类似的学问。可是,物理学家们非常习惯于认为“最基本的就是最重要的”,从而他们认为其它所有的高级学科都必须以深度最小的全子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根基。-----真正的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应当建立在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的过程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对于这些方面量子物理学无话可说。(568)

   语言学转向有两个基本方向:或者按照左手道路,诠释学(主张意义是由背景产生的,只能从背景本身的内部来把握);或者是右手道路,结构主义(主张意义是由超越个人的语言行为的样式产生的,这种样式是由结构或者规则控制的)。诠释学关心的是所指,只有通过感同身受的参与才能把握;结构主义关心的是能指,只有保持距离,从外部来研究才能很好地把握。(572)

生命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对自身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认识自己的世界,为了认识自己首先把自己分割成有限的主体和有限的客体——但是主体和客体都来自同一个基础,所以两者之间表面的冲突绝对不是终极性的,并且在纯粹的无分别的直觉中两者的基础是可以恢复的。--------费希特所说的基础几乎总是超灵,是一种灵性水平的见证。(575)

   理想主义者实际上是“观念主义者”或者“心理主义者”,而不是“元神主义者”和“大精神主义者”。按照瑜伽行派的说法,理想主义者认为真实和末那识等同,不能清晰地证悟清静的阿赖耶识或者无相/无分别真如。---------这就使得黑格尔得出一种观点,有形的世界所有本质都是可以通过辩证推理推演出来的,从而把他的逻辑推理和历史进程混为一谈。------与其说黑格尔的整个结论是错误的,不如说他的方法论对于超理性的领域并不适合。即便在他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黑格尔也还是不能把自己要做的“调和”工作完成,这称之为“终极的整合”。(577)(基尔凯郭尔讲到黑格尔时说:“黒格尔教授说了关于宇宙的一切,就是忘了他自己是谁。”摘自莫兰的《复杂性思想导论》)

   现代性具备以下因素的全部或部分:(1)三大领域的区分(康德);(2)自我—主体哲学的兴起(哈贝马斯);(3)工具理性和工业化基础的兴起(海德格尔);(4)语言是透明的(早期索绪尔);(5)广泛出现的内部转变(泰勒);(6)单线进步观。后现代性可以粗略定义为对以上这些因素的突破。---------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发展的过程中对三大领域的划分仍然是核心问题。在一个自然科学语言逐渐一统天下的全球化的世界中,最为顽固的困境是如何在普遍的自然科学(“它”)背景中把越来越被隔离的个体(“我”)和有意义的社会形式(“我们”)整合起来。(578)

   巴拉对进化的辩证法也很清楚,进化并非只带来好处不带来坏处“在每个阶段自由程度会增加,同时选择毁灭的自由程度也会增加。”--------我对这种思路的批评是它对社会行动系统的分析几乎完全根据一般控制论模式,这是典型的右下系统论,总是倾向于抹杀质的深度,代之以功能性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变量,从而失去了真诚和合法性之间的区别。(581)

   每个生物层面的全子具备和自己的水平相对应的内部价值(一个类人猿的内部价值比一个原子要大,但是后者的外部价值比前者大)。整个大宇宙作为一个和不同程度的深度和意识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的网络而存在。没有什么东西对别的东西仅仅具备工具性价值。最终任何东西都具有完美的基础价值,都是本来清静的光芒四射的空性的完美体现。(589)

   最初的“统一”状态,(无论被理解为真的子宫还是被理解为史前的神秘参与)不是一种统一,因为它只是一种未分化。这就好比一个橡树种子里面聚集了一棵橡树所有的枝叶,实际上这些枝叶还没有分化出来。它不是后来的那些元素的统一,因为那些元素还不存在(可以说它以潜在的方式“统一”它们,但还不是事实。)------橡树种子不可能去处理将来的“异化”,橡树所面对的是如何去统一自己的根、茎、叶。

   因此无论是子宫还是前现代的状态都不是三大领域的统一,因为三大领域尚未分化出来,也就不可能进行什么统一。-------对人而言,子宫中的胎儿和具备主体之间的道德、艺术、逻辑、诗歌、历史、经济等的“整个世界”不是同一个东西。在出生的时候,它只是一团生物体,必须在成长中分化。前现代的母体并没有整合三大领域,也没有实现三大领域的分化。这是一种混沌,不是一种整合,更不是一种实际的统一。(602)(今天的任务不是退回到未分化的混沌蒙昧之中,而是整合经过充分深入发展的万事万物乃至人类于一世界有机体和世界大精神之中。进化中的分化创新是必须保持的;进化中的分裂暴力是需要批判摒弃的,包括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有不同类型权力所导致的社会分裂、对抗和暴力)

   在理性自我之外的确还有一个整合的超越视觉的心,其本质也是全子,也是辩证的、对话的、具有身心整合,可以通过语言交流、通过真正的意识精神修炼是可以见证的,那个心的涌现是集体的。(60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9451/786111318748.html

更多阅读

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 斯皮尔伯格的最新电影

在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中,《太阳帝国》应该属于较为没有名气的一部了吧。这部电影诞生在经典的《E.T外星人》和《星球大战》之后,在《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之前,风格也显得"离经叛道”,没有斯皮尔伯格式的惊心动魄,只是异常的朴实

名媛望族 康子君和尔嫣对于男人的意思 名媛望族康子君

所谓的最后一个女人.陈玉莲很美,没有扮嫩,毫不掩饰的人到中年,那面孔那雍容的气度,仍然把如今TVB年轻的一线花旦杨怡给比了下去,年轻在她面前不值一文,难怪杨怡使尽手段、献身、大哭大闹,钟卓万仍然爱着陈扮演的尔嫣。没有她的首肯,不敢娶

浅析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创作风格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风格

电影奇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作为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可谓是大片的象征标签和电影票房的保证。他的电影既不局限于如今好莱坞电影泛滥的暴力和商业化,同时又继承了好莱坞大片注重讲述故事的精髓,既能够精准的拿捏观众心理设置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电影背后的商业人生

提起他的大名,无人不知;历数他的电影,无人不晓。以《大白鲨》、《第三类接触》、《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横扫全球的美国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不仅在光影中演绎着人生,也在商场书写着传奇。   卓越

声明:《肯威尔伯对于性的描述 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一书的摘录》为网友平凡之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