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就是“陪着养”
作者:王人平
朋友们聚到一起聊天时,常会听到一些父亲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忙碌工作是自己的时间,读书旅游是自己的时间,运动休闲是自己的时间,聚会喝酒是自己的时间,而陪伴孩子就成了“牺牲”自己的时间了。
我们天天在讨论培养孩子的这个能力,那个品质,可什么是“培养”呢?培养就是“陪着养”,如果我们连陪的耐心都没有,养的过程都想省略,只妄图通过说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速效地教育好孩子,而不是通过创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身体力行的示范来熏陶、影响孩子,真的能达到我们的预期吗?

我之所以把家庭和孩子看得比工作更重要,是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就错过了,而别的事业失败了都可以重来,唯有在子女的教育上,我们只有一次机会。
记得在一次与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吉尔博特聊天时,杨澜问教授,自己手头事情太多,常分不清主次怎么办?吉尔博特教授回答说:“10年以后,你会因为今天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1小时而后悔。所以,你知道答案啦。”是的,人生的遗憾在所难免,毕竟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但我会尽力少让自己做一些后悔的事。
在晚上时间,我通常是不上网,不看电视的,只是专心陪孩子游戏、阅读、交流。而在和孩子的游戏中,我只去做一个追随者,而不是主导者,全然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心去感受。这一切,都帮我和孩子建立起了稳固的依恋关系,而我在其中更体味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有一位做外企高管的朋友,日常工作也非常忙,经常出差或加班,但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孩子和他通电话时,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孩子聊上几分钟。即使是开会时,他也会请几分钟的假,和孩子认真通完电话。有一次,这位朋友和孩子交流时,对自己不能经常陪孩子而向孩子表示歉意,孩子却对他说:“爸爸,不是你想的那样啊。每次我需要你的时候,你都在啊!”是的,其实孩子的专注力非常有限,他真正想要的是需要爸爸时,都能得到及时、认真的回应。如果我们真的不能经常陪孩子,那是否可以做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都在?
爱是陪伴。当我们自己足够专注和投入时,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是我们自己的时光,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更是我们自我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