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 刘冠旗 东北师范大学

离子反应说课稿

【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9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离子反应--氯化钠去哪了。下面我先简要的介绍我的说课流程。首先,从新课标的设计理念出发,进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进而确定教学目标。接着进行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基于此,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最后进行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化学史的科学探究,重点突出的有两点:第一,以氯化钠溶解为切入口,理解电离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二,探究过程中,学生初步形成探索与坚持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本堂课的要求是: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以 为接下来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

本堂课被编排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初中酸、碱、盐知识的延伸,又是高中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础,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从教材的编排顺序看,教材较为直接的引出了电解质的定义,然后解释电解质能够导电的原因是发生了电离。我认为高一的学生容易把电解质与导电相联系,而忽略导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电离。因此,我突破教材设计,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科学探究引出电离的概念,进而提出电解质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有两点:首先,从学科纵向维度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对溶液中的离子及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从研究方法看,高一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已有初步认识。本堂课着力以氯化钠溶解的科学探究为主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拟定以下三点,着力要突出的是第二点: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科学探究,理解电离的本质,体会化学家探索化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学重点是电解质的电离及其表示过程,而教学难点则落在了电离的过程及其本质上。

【教法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相应的教法和学法设定如下。对于教学难点,电离的过程及其本质的突破,我将基于化学史的科学探究法,以氯化钠溶解去哪了为切入口,追踪氯化钠在水中变化的本质,同时,追踪过程中以小组实验和微观动画为手段加强对电解质的理解。学生相应的学法在探究过程中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和归纳总结,概括出电离的概念,理解电离的本质。对于接下来的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我主要采用自然过渡、迁移应用和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此学生相应的学法为:在理解电离的过程和本质的前提下,体会电解质概念提出的合理性,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东北师范大学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 刘冠旗 东北师范大学

基于以上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环节一:

首先是情景创设。我通过一段脑筋急转弯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即由什么东西越洗越脏来引入水,进而提出问题。物质在水溶液中有怎样的存在状态?

由此进入第一个板块,也是本堂课最核心的板块。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科学探究,引出电离的概念。在这板块中,我先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即氯化钠溶解去哪儿了?接着我带领同学重温化学史。起初,人们认为物质溶解就是一个机械分散的过程,不存在化学变化。而这也符合很多同学的最初认识。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引发矛盾,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我先指导学生做氯化钠固体导电实验,这是我真实课堂留下的照片。学生会发现灯泡不亮,于是得出结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接着我提问:如何能让灯泡亮起来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可以加水。这时我先不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如果从机械分散的说法来出发得出的结论会怎样呢?结论是加水不能是灯泡变亮,以此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最终的结果会是如何,我让同学进行实验验证,即进行第二个实验:氯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最终的实验结果是:灯泡亮了。即得出结论: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而这也正是当年化学家发现的实验矛盾,以此来促使学生思考氯化钠溶解的本质,即为什么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此时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已经知识蒸馏水不导电,之前实验也已经证明固体氯化钠也不导电,而二者混合以后却能够导电。对此一定是发生了不同变化,生成了某种新物质,并且新物质具备两个特征,即带电荷和自由移动,由此得出推论。猜想:氯化钠溶液导电原因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整个推理过程紧凑而严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接下来进行下一环节,那么我们来猜这种微粒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个问题我将通过一段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动画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要给学生展示的动画。好,通过这个动画学生能初步形成离子观念,直观的感受到了氯化钠的电离过程,加深对电离的理解。现在学生就能够回答氯化钠为什么能够导电了,是因为产生了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而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在此我要简要的介绍阿伦尼乌斯及其电离理论提出背后的曲折历史,向学生们渗透在科学研究中不懈探索和勇于坚持的重要性。接着我以一种化学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引出熔融电离,最后我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整合得出当今电离理论。至此我推出本节课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也是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即电离的概念,提出电离概念的整个过程,以化学史为线索,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以问题链为驱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以探究过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环节二:

下面进入第二个板块,由电离引出电解质的概念。有了电离的概念之后很自然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即把那些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因为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重点要让学生体会到电解质概念提出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几道练习题,加深对电解质的理解。

环节三:

接下来转入第三个板块。有电解质的电离引出电离方程式,在这个板块中学生已经明白,电解质能够发生电离。那如何来表示这个过程呢?我们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从初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入电离方程式。然后练习书写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中发现规律,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深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至此,我的课堂教学基本完成,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中有一点要提到的是: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如何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在课标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应该视具体的学情和教学环境而定。

那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0751/170433736393.html

更多阅读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校徽东北师范大学(简称东北师大或东师,英文名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英文缩写NENU)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教育部批准的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11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歌 长春兴盛小学

时间:2009-08-26 21:40来源:未知 作者:Howie 点击:708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歌 书声朗朗歌声飞扬,歌声飞扬。我们美丽的校园,凝聚拼搏开拓的力量! 东北师大附中,我学习生长的地方;东北师大附中,我学习生长的地方。 你给我慈母般深情的

声明:《东北师范大学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 刘冠旗 东北师范大学》为网友淑女的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