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国家卫计委正协调教育部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据悉,国家卫计委已将此列为2016年的工作要点之一。这意味着,从1999年起停止招生的儿科学专业将有望时隔17年后恢复本科招生,各界对此高度关注。(2月19日 《南方都市报》)

进入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的紧缺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关注。近日,又多名四川省政协委员联名致信教育部,请求恢复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儿科专业,增大人才培养力度,以缓解儿科医生荒的社会问题。在深圳,市人大代表呼吁,要提高儿科医师的待遇,加大儿科专业人才的相关政策支持……儿科医生荒,已呈逐渐漫延之势。
有专家推测,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在20万人,全国儿科医生比例在0.23/1000。即使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儿科医生比例是0.4/1000,相当于2500个孩子才有一个儿科医生,远低于美国儿科医生1.6/1000的比例。与儿科医生紧缺相对应的,是儿科医生的专业水平欠缺以及基层的严重匮乏,以致于综合性医院的儿科不断萎缩。一边儿科“看病难”,“要求最好”,另一边却是日益捉襟见肘的儿科资源。
儿科医生短缺,与停招儿科本科专业有关。自1999年起,为拓宽专业面,教育部决定研究生阶段才细分儿科专业。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缺乏一个完整的儿科医生培养规划,儿科医生成为“无根之木”,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儿科医生的短缺。
“儿科医生最辛苦、风险最高、劳动量最大但收入最低,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全国人大代表束晓梅认为,这是造成儿科医生短缺的现实难题。她举例说,北京儿童医院日最高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平均一个医生一天看100多个病人。大部分患儿都无法说话,配合度太低,“哑科”的现状,再加之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导致医生诊断存在困难。儿科医生的压力和风险也很大,儿科经常成为医疗纠纷的“重灾区”。
繁重的工作量与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不高的收入,让儿科成为“费力不讨好”的职业,越来越多的医生在逃离和拒绝儿科,这更让资源紧缺的儿科雪上加霜。儿科看病收费低、用药量少,因此经济效益相对其他科室就相对较少,在大部分综合医院里,儿科其实是一个赔钱的科室,这也挫伤着医院的积极性。
应对儿科医生荒,需要内外兼修,加快人才培养,保障医者权益之外,还需要更好的制度设计。但全面二孩的放开,让这一问题变得急切而紧迫。
延伸阅读:儿科医生谈缓解儿科看病难的四大要点恢复儿科专业能缓解儿科荒吗解决儿科医生紧缺也需供给侧改革儿科医生紧缺 解决儿科医生紧缺需改革儿科医生缺口 忙碌时三到五分钟一位患儿儿科本科停招17年缺口20万 卫计委将协调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