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中国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说文》中对“龙”表述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的起源需要我们通过考古工作的新发现,提供新证据。
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这种看法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辞海》中关于“图腾崇拜”解释为:“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图腾(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如熊、狼、鹿、鹰等)。图腾往往是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则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繁衍。”
《淮南子·览冥训》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两字组合)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补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时期在史学上公认为是比黄帝更早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女娲“杀黑龙以补冀州”。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从这段文字中看出,黄帝在采首山铜铸鼎的时候已经有了“龙”。
大戴礼·五帝德》中有“颛顼乘龙而至四海”,《海外南经》有“南方祝融,首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外西经》有:“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有“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横。”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到,颛顼、祝融、蓐收、句芒,直至夏启都只是将“龙”作为乘骑。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昔有扬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舜帝,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故帝舜氏世有畜龙。”而且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中也出土了《人物御龙》的帛画,图中的人手拿棍子正在训练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中国第一面国旗诞生在1900年。1889年5月,清朝大臣张荫桓奏请定长方形黄色龙旗为国旗,旗面的黄色为满族的代表色,旗上的“龙”象征皇权,因此俗称“黄龙旗”。从1900年开始在全国悬挂,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