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应该是收藏和展示稀世珍宝物品的场所,我坦诚,我去苏州博物馆,并非去看物,而是去看馆,苏博新馆有什么镇馆之宝?有什么馆藏文物佳品?我一概不知,也没兴趣了解,我只是对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存放一概不知“好东西”的房子有着浓厚之兴趣,一时间想起了“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很显然新馆漂亮之“椟”的风采,已经远远盖过了馆藏文物之“珠”。
我也承认,苏博新馆我是第一次去,苏博新馆已经建好很多年了,尤其是我这么喜欢建筑的人看建筑大师在“家门口”建造的作品,现在才去说不过去,而且免费又不要门票,就是因为惧怕门前排的长队,所以才一而再的没有成行,想想那年上海世博期间,经历过4~5个小时的长队,苏博排队又算得了什么?
那次去拙政园之前经过苏博,一看根本没人排队,况且天公作美,一个临时念头就让我一个箭步就进入了——白色粉墙为主色调的博物馆新馆。
建筑风貌尽情地融入了苏州传统文化元素,苏州博物馆作为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献给了家乡苏州。人们对建筑到底是否艺术还存有异议,但是建筑就是艺术,建筑学通常被称为“工科里的艺术”,十八般武艺需要样样精通,需要通才才能胜任建筑师的职业,它是用笔和尺或许再加上指挥棒形成的无声交响乐的艺术,所以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而尤以贝聿铭先生声望最高。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白色粉墙与片石假山组成的山水景观、无曲直桥、八角凉亭、竹林等古典园林元素基础搭建的创意山水园,既没脱离苏州传统人文气息,又实实在在感觉到与苏州传统园林有很大的不同,
用棱角分明的几何造型堆砌的假山与传统园林叠石堆山的造园理念是有很大的差别,贝大师认为,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必须另辟蹊径创新,但是又不能脱离传统,在贝大师理念下,简简单单的几块三角形石头在大师搭建下,“用壁为纸,以石为绘”,表现出江南山温水软的另一种气息和神韵,这就是贝大师,不愿步前人后尘,有着别具一格的山水美学观。
再比如传统园林中的九曲桥,被设计成为无曲直桥,让我看惯了九曲十弯、七兜八转的小桥流水后,对这一新颖亮丽的直桥,不得不投以赞许的眼光。
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贝大师很正面的看法打了些折扣,起因是看了驻美大使馆邸图片,苏博是2002年至2006年间产生,在这其间贝大师又有驻美大使馆邸设计的产生,两处建筑形似度很大,谁抄袭谁的?反正都出自贝氏,感觉钱太好赚了,(为方便比较,所拍图片和新华网图片被我合成)
不过后来觉得这样主观臆断不太公正,尤如盲人摸象很片面,应该更多的观看贝大师的作品,就会发现贝大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抽象形式建筑风格的贝聿铭,喜好的材料也只有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如果说相似度,香港“中银大厦”也有几分雷同。(此图片来自网络)
插一个小插曲,2013年7月10日凌晨,三个涂鸦“拆”字出现在中国驻美大使馆院子大门的门柱上和办公楼的入口处,这或许是抗议者对国内某些地方强拆不满的抗议表达,却让驻美大使馆遭这份“隔挡气”。(图片来自网络)
贝聿铭因设计巴黎罗浮宫拿破仑广场的透明金字塔,被法国媒体讥讽为“贝法老”,走在巴黎街头横遭法国民众辱骂,这情形大概和现在苏州的“秋裤”东方之门一样,贝聿铭坦言受到的伤害让他始料未及,至1988年,新建成的金字塔,获密特朗总统颁发荣誉勋章,风波才逐渐平息,现在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一样,都是巴黎的标志。(图片来自我女儿的拍摄)
如今从蜘蛛侠清洗机器人工作的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法国人对“金字塔”呵护有加,从上一图可知,巴黎刚刚下了一场雨,可能还将下雨,但清洗工作还是不受风雨影响按计划进行,真搞不懂扣死门襟的法国人下雨天还清洗?(图片来自我女儿的拍摄)
回到苏博新馆,喧哗的室外与冷清的室内形成一个尴尬的苏博馆景,“买椟还珠”的故事看来还真不是我一人有此种感受,怎么来改变这样的格局?我想,除非苏博把诸如“佛骨舍利子”、“天子宝鼎”搞来做镇馆之宝...
与苏博新馆一墙之隔,墙的反面就是拙政园,有人说苏博这一汪清水是贝大师借景拙政园的手法,这一说法,我感觉啼笑皆非,太牵强附会了,苏州话说法叫:硬装斧头柄。实在看不出借景拙政园的手法在这里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天气真好,但是自那天以后,就再也没遇上这样的好天气,众所周知,12月初起,雾霾天一天接着一天。
鹅卵石清澈见底,几尾锦鲤游过,但我判断它们一定不乐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咦?子非鱼,焉知鱼之不乐?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类一定要让它们如此,锦鲤鱼儿又能抗争么?
漏隔花窗,微风雅竹,文人苏州的意境,精致地,淡淡地,让我驻足,细细品味着不忍离去...
竹临风 12月8日
注:没有特别注明的图片均为本人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