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谈谈去北京玩过一些什么地方。
二、鉴赏《故都的秋》。
1.鉴赏标题:
①语法结构:偏正结构。
②故都:故,眷恋之意;都,有昔盛今衰之感。
三、鉴赏情与景的关系。
1.请同学自由朗读(③-11)
要求:旁若无人。
2.学生读完请学生划出有关秋色、秋声的词语。
方法:先自由划,然后学生同位交流。
3.提问。
4.教师归纳并板书。(见教材空白处)
5.研究色彩:请学生回答是什么色调。
学生答:冷色调。
然后师生共同探究色彩的作用。
歌德说……
曹雪芹说……
请同学想象在这种色调中人的心情如何?
清(板书)
6.然后研究声响。
反衬,以声衬静。
补充知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静(板书)
7.请同学谈心情。
悲凉(板书)
8.板书:以景显情。并交待“一切景语皆情语”。
9.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选择大家熟悉的故宫、香山等。
→以情驭景。(板书)
请同学齐读一遍:以景显情,以情驭景。
教师总结: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中的写景散文,要抓住情与景的关系来读。情与景的关系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的关系有多种组合,这篇课文的方式即“以景显情,以情驭景”。
四、请学生想象一下如果用一种乐器来演奏,那么什么乐器来演奏这篇散文的意境最合适。

学生答:箫。
师生背诵《再别康桥》中的“但我……箫……”
教师请学生谈箫的表现力。
五、教师总结:今天研究了《故都的秋》的绘画美、意境美,明天再来欣赏其音乐美。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以景显情,以情驭景。
二、研究倒数第三段(议论)
请同学们快速找出中心句。
有可能找出最后一句,师生共同探讨中心句。
宕开一笔,联想中外诗文。(联想:板书)
思考为什么中国文人的命运与秋的关系特别地深。
中国文人一生都在进与退之间艰难选择,很尴尬,很狼狈。
欧阳修,三次遭贬,《秋声赋》;
苏轼,被贬黄州,《赤壁赋》。
悲叹中国文人的命运,也是悲叹自己的命运。(板书)
不过作者表达地很节制。
点到为止,即回到北国之秋来。但是这一段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由一段悲秋,拓展到对中外文人尤其是中国文化命运的思考。
三、请同学们朗读一、二自然段。
1.找到有关南国之秋的句子。
学生答:慢、淡、润。
四、请同学们朗读倒数一、二段。
1.写南国之秋的目的。
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衬托了北国之秋。
修辞手法有:排比、博喻。
研究博喻。学生讨论。分别从气、质、味、形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黄酒为南方的风物,白干为北方的风物;稀饭与馒头也为南北方人不同的饮食习惯。鲈鱼与大蟹,为中秋时的风味。黄犬与骆驼,有人说是两种昆虫,算是一解。
2.最后一段:眷恋,向往。
3.总结全文思想感情。
感情(板书):眷恋、神往、忧思、落寞。
五、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
学生讨论然后明确。
一曲唱给故都的秋的悲凉的颂歌。
六、研究一下声律,体会其音乐美。
1.一层秋雨一层凉。
2.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3.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
4.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七、补白的讲解。